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问题分析

2017-08-30 02:27李雨霖
青年时代 2017年21期

李雨霖

摘 要:世家一词,最早出自儒家经典《孟子》,意指世代为官的大家族,随着社会发展,世家有了更多的含义,包括将门世家、文学世家等,对文学世家进行历史还原,有助于了解文学世家形成的背景、情况、发展等。本文以汉末-三国时期文学世家曹氏为例,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文学世家;历史还原;形成

一、前言

文学世家的还原问题,一直是文学和史学研究的盲区,虽然多年以来都有学者涉足该领域,但由于史料较少,而且个人对文学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总是无法达成统一,本文以曹氏为例,结合时代背景等对其进行浅析。

二、文学成就的历史还原

就曹氏来说,曹氏一族作为文学世家的开端始于曹操,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曹操得以在汉末的舞台上一展拳脚,官渡之战后,曹操征讨高干,进军太行山,面对巍峨高峰,曹操有感而发,作《苦寒行》;征乌桓得胜归来,曹操又做《观沧海》;赤壁之战前夕,怀揣即将统一全国的喜悦,作《短歌行》,曹操的作品大多气势恢宏,充满时代感和豪迈之美,同时又不乏忧民爱国之思,文学、艺术价值都非常高。

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在文学上也很有造诣,父子三人并称“三曹”。曹丕的作品风格与曹操类似,语言流畅、优美,而且带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比如《燕歌行》,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也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此外,曹丕还著有古往今来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典论》。

比起父兄,曹植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谢灵运曾如此评价曹植“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这也是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曹植的作品语言十分华丽,而且寄托着作者的无限思绪,细细品味常使读者产生恍然入梦的感觉,比如《洛神赋》、《铜雀台赋》、《白马篇》等,均成传世经典。

三、文学世家形成背景的历史还原

以曹氏文学世家的形成来看,背景应从两个方面说起,先是时代背景,后是家族背景。

(一)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方面,自春秋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渐渐被理清,文人们开始由单纯的喜好文学转向功利文学,到汉代,这种发展更趋明朗,包括著名文学大家司马相如也以此为进身之阶,东汉时期,文人雅士越来越多,在这一背景下,自幼聪慧、官宦出身的曹操耳濡目染,很快被文学所吸引,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是曹氏文学世家的开端。

值得一提的是,自西汉武帝派遣张骞通西域以来,汉朝开始成为一个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国,也是在这一时期,外国人开始称中国人为“汉人”。到东汉时期,罗马时节来到汉王朝宫廷,汉朝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这些变化带给汉代的隐性影响,是汉代人具备了更高的眼光,尤其是士人阶层,更多的事物给了汉代人更多的思想空间,文学在此影响下也繁盛起来,受限于传播媒介和手段,没有大量的文字流传后世,但综合唐代、宋代等时代的涉外变化,有理由相信频繁的对外交流使汉代文人的思想更加活跃,这对于文学也必然有所刺激,《汉书》、《后汉书》均有涉外记载,饱读诗书的曹操也很可能受到影响。

(二)家族背景

家族背景方面,曹操之前曹氏并没有文学大家,曹操是曹氏文学家族开宗立派的人物,家族背景的影响,可以认为是自曹操开始,影响对象则是曹操诸多子嗣。比如曹植所做《铜雀台赋》,与曹操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公元210年,曹操已经基本平定北方,但在208年败于赤壁,北方人心浮动,曹操为求安抚人心、彰显功绩,于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铜雀台,落成之日,曹操在铜雀台大宴群臣、宗族,并下令帐下名士作文纪念,曹植下笔成赋,意境优美、语言华丽,众人激赏,此赋就是《铜雀台赋》。此外,每逢曹操出征、回朝,曹植几乎总会献诗、献赋歌功颂德,这对于文学世家的形成也是侧面刺激。

四、文学世家形成原因的历史还原

(一)良好的教育

我国古代对教育十分重视,尤其是官办教育,西周时设立了太学,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国立中央大学,到西汉时期,太学进一步发展,学生数量常年维持在1000人以上,王莽篡汉时,太学零落,光武帝建东汉又将其恢复,到东汉末,太学学生一度达到2-3万人的水平,曹操之父曹嵩是当朝太尉,位高权重,将曹操送入太学,与袁绍、刘备、许攸、公孙瓒等人成为同窗,这对于曹操在文学方面的成长大有裨益[1]。

曹操当权后,虽然国内尚未安定,也首先致力文教,恢复了太学,曹丕和曹植是否入过太学已经难以考证,但为了宗族成员的成长,曹操聘请了许多饱学之士入相府与曹丕、曹植等共同治学,包括东汉太尉杨彪之孙杨修等。此外,曹操对曹丕等人的教导也十分在意,这也提升了曹丕等人的文学造诣。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的士族门阀把持官场权力,民间教育也不繁盛,因此大部分的诗人、文学家多是出身官宦、地主家庭,这也是唐代之前文学世家发展的一大特色。

(二)優质的传承

传承是文学发展的一大规律,客观地说,我国文学虽然各个阶段均有特色,但并无特别明显的分界线,总体而言是呈现继承发展关系的,曹氏文学世家的形成,同样与传承密不可分,这种传承主要是历史传承。

曹操、曹丕的诗词,曹植的赋,均属于古代文体的一种,即是说,文体并非曹氏自创,而是对古代文体的继承,但在形式上,曹操的诗具有词的部分特色,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长短句,这在古代诗歌中是不多见的,其对后代词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度关山》,有“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这样的长短句,而古代诗歌中,非常讲究前后对称,很少有这种体裁[2]。曹丕的《典论》同样并非独创,但作为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其文风、评论方式等既是对前人作品的继承,也为后代论文发展提供了一定依据。曹丕在文中认为,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种观点对文学的发展也是意义非凡的。曹植的赋则与汉赋别无二致,但其文章的华美程度,则使汉赋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五、总结

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问题,历来被文学界和史学界争论不休,本文以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世家曹氏为例,简述了三曹在文学界的地位、造诣,并从时代背景和世家形成两个方面进行了历史还原,使曹氏文学世家的面貌得以更好的展现。

参考文献:

[1]徐雁平. 清代文学世家联姻与地域文化传统的形成[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25-31.

[2]曾礼军. 清代两浙文学世家的时空分布与文学建设[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