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审题有“法”可依

2017-08-30 15:23顾益敏
创新时代 2017年8期
关键词:多角度作文题目作文题

顾益敏

对于中学作文来说,审题立意是评判优劣的第一标准。无论是话题类作文题型,还是材料类、故事类等作文题型,都考验着学生的审题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对提示语的分析和把握,对关键词的抓取,学生也应该呈现出相应的层次性提高。其具体表现为既能准确理解题目意思,贴近题意不游离,又能在作文中有所创新。如何把握提示语与作文的合理之“度”,教师可以在平时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中关注以下方法。

一、多角度分析,针对性选择

作文题的选取一定要围绕提示材料的内容范围。虽然从一定意义上说,提示语框定了作文的范围,让学生有“带着镣铐跳舞”的束缚感,但因为对材料的解读不同,可以从中寻找多种角度思辨,选择针对性强的中心立意。

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先从提示语的整体分析题目的意义,然后从细节着手寻找有价值的观点,还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延展探讨题目的内在含义。将多角度分析的结果在作文草稿中罗列比对后,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深入分析。

选择的过程就是对题目的深入解读过程,切忌断章取义、盲人摸象,也不可面面俱到、主次不明。

例如,2011年无锡市中考作文题:

请以“快乐,来自于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作文题中的引导语和具体要求略。下同)

这道半命题作文,既给予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又使学生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可以多角度分析题目,可以在“成功”“梦想”“爱心”“坚持”四个角度来审题。可是不管选择哪个备选项,都要注意与题目中的关键词“快乐”联系起来,“快乐”可以是过程中的感受,也可以是实现后的结果。审题时,可参考材料中的艺术家以及儿童、母亲、医生等具体形象,展开联想,做出针对性的选择。在动笔写文章时,要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渗透到文章中去,而且要注意,备选项只有四个,考虑时能综合比较,下笔时却不要贪多,更不可另选其他词语,造成偏题。

总而言之,审题需要多角度分析,整体把握,发散思考,突出细节,针对性选择。

二、抓住特征,选取典型

审题立意注重明确特征,不泛泛而谈。既然已经选择好切入的角度,那么就要抓住特征,处理好题目和作文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所谓共性,即题目中推导出来的普遍的道理和观点。围绕观点展开分析、叙述,才能抓住共通点,不至于南辕北辙。

所谓个性,即学生在观点明确的前提下,发挥创造性,有独到的见解。这样可以避免单一的就事论事、鹦鹉学舌。

例如,2010年无锡市中考作文题:

请以“难忘的决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这是一道一目了然的作文题。出卷者在导语中加入了贴近学生生活、有普遍共通性的提示,使学生有可“下锅之米”。文题说简单也简单,基本分不难拿到,这是因为共通性的东西太多,素材可以信手拈来。可是,失去了个性的光芒,少了深刻的内涵,文章要得高分就很难。

本题要抓住“难忘”二字,不能空泛写人记事。选材时,便要考虑所叙事件的深广度、难忘度。题目材料中涉及的几桩事件,虽有一定的价值,但有些脱离生活,有些浅显粗泛。所以,要想让文章脱颖而出,就应该挖掘与众不同的个性。

教师在引导学生审题时,应该先让他们回顾自己所做过的重要决定,关于人生决定、重大变革、心灵触动的优先考虑。即使生活中的素材平凡无奇,也要在行文构思、主题呈现、语言表达上力求与众不同,给人留下“难忘”的深刻印象。

可见,作文审题立意,需要在共性的观点“领导”下,将与众不同的“特点”呈现出来,这样才能成就一篇阅读性强、令人过目难忘的文章。

三、适度延展,不求“形似”

由作文题目引导语引发的联想、想象、对比、迁移而写成的作文,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因为立意的相似出发点而与其他考生的作文雷同。所以审题立意时,有必要进行适度的延展,不求“形似”。

例如,2007年无锡市中考作文题:

请以“我在 的引领下”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个题目本身对学生来说,比较高端。不同于上面两种作文题目,它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素材比比皆是。难点在于需要审视自己的心灵生活,关注自身受某种思想、某种精神、某种文化熏陶感染后的感悟。而这种心灵滋养成长的来源,只能是一个中国古代的伟人、名人,外国人、现代人、非名人都不在题目范畴,这样他们必然导致偏题失分。而即便确立的名人符合要求,也要注意在行文中要突出在这个人的引领下,自己思想的转变或提升;心灵的净化或飞跃。审题的要求非常高,于是一些同学为了保险起见,选择了题目中的人物进行构思,确立主题,这就带来了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雷同。

提示语中列举了8个人物,数以万计的考生在这8个人物中挑选,必然会有行文上的“形似”之处。写孔子,着重讲《论语》;写苏轼,着眼“豪放派”;写施耐庵,必谈《水浒传》……虽然立意的侧重点可以不同,但批卷老师批改到这些试卷还是感觉“审美疲劳”。

如果在把握题目的同时,我们教会学生在给定的范围内适度延展,选择别人第一时间没曾想到的人物,新鲜感、敏锐性就会使批卷老师眼前一亮。如从提示中的李白、杜甫延展到陆游、韦应物;从苏轼延展到辛弃疾、李清照;从施耐庵延展到罗贯中……而这种延展一定要建立在审题非常明确的基础上,避免失误。

即使是题目中列举的人物,为避免与人形似,也可以挖掘他们身上更具特色的地方,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出不一样的精彩。例如李白,以他的一系列为月所作的诗为线索,将他一生的豪放洒脱以片段的形式呈现,贯穿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对自己的激励,这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思路。

四、贴近生活,做好铺垫

当今的作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自身生活,挖掘他们身边的精彩小事。学生们遇到这类题目会有话可写、有事可说。可是审题的难度并没有因此削减。

例如,2016年无锡市中考作文题:

请以“比分数更重要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简明扼要,没有任何提示。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相信学生们有很多话可以说。批阅过程也确实如此,大多数学生写到了亲情、友情比分数更重要。

可是偏题现象仍是普遍。原因是学生们只注意到了描述比分数更重要的情感,却忽略了分数这个题目中的关键词。

教师在教导学生作文时,应该用好“铺垫”这一典型手法。以此题为例,学生应该将“分数”的故事在前文做好铺垫,然后得出分数失利后的奋起或者分数得意后的醒悟的主题。

对学生而言,作文的审题立意是一道难关。如果在一开始就选择正确的方向,展示个人特点,适度延展拓宽,就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好文章。为了少让学生走弯路,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作文题目的习惯。只有具体分析,研究思考,巧妙迁移,才能讓学生对作文审题立意的理解与把握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多角度作文题目作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对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角度思考
一道数列题的多角度思考
多角度写好读后感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