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分析及引导

2017-08-30 04:20杜婕
青年时代 2017年21期
关键词:现状对策

杜婕

摘 要:当前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高,就业问题日趋严峻,“90后”大学生已成为求职场上的主力军。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探究导致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运行趋于平稳,发展速度变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用工需求整体下降。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据“人社部”统计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可达795万人,比去年增加30万人,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就业问题已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就业价值取向指的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青年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主观形成的一种价值选择,具体表现为:对职业价值的认知、追求、选择及职业发展的倾向性态度。当某些不健康的就业观念与现实的社会需求产生较大偏离时(例如:当今某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盲目自大、求职目标功利化、求稳定、保终身等”就业观念),将会使得个人在求职的道路上遭遇意想不到的困境。不仅限制了青年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导致了家庭矛盾的产生,影响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引导当今大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就业价值取向?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生长于色彩斑斓的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生,在性格上与“70后”、“80后”存在着较大差异,造就了他们有别于其他时期大学生不同的就业观念。

(一)对自我的就业能力过于乐观、自信

“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观念有较大的改观,他们常常主张自由、开放,追求金钱和高品质的生活,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有较强的表现欲,在求职与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盲目的自信与乐观,但遇事又十分浮躁、不堪一击,“眼高手低”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这也就导致了在众多的招聘会上,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发出“人才难得”、“塘小养不起大鱼”的感叹;另一方面,青年毕业生们对就业的方向和职位不满,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就业压力只增不减。

(二)就业意识盲目,家庭期望高

当今大学生虽不再盲目追寻“考研”热潮,已接受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理念,然而普遍存在缺乏主见和依赖性较强的现象。面对就业,显得手忙脚乱,承压能力较弱。针对招聘信息的筛选,不是独立思考、征求意见,而是将所收集到的就业信息近乎全部汇集到家长面前,听之任之。某些青年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其实就是他们的家长的就业价值取向。于此同时,家长仍旧处于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的心态上,认为大学毕业生就应当做一些“体面”的、“高薪水”的工作。却没有意识到“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已然到来,越来越多的同龄人已接受了高等教育。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一些招聘会的现场有些父母干脆拿着自己孩子的简历直接向招聘单位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帮助孩子选择更好的工作岗位。据笔者了解,父母全程陪聘虽是个例,但不少大学生仍然选择把招聘会上的资料、岗位、待遇等全盘向父母汇报,等待父母权衡利弊后,再作决定。

(三)偏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淡化社会责任意识

在市场化竞争氛围下,虽能扩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同时,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原则也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及社会舆论。因此,许多大学毕业生在面对择业时,越发注重个人利益及自我满足感的实现。具体表现在,十分关注就业单位的薪金报酬、工作环境及社会保障制度等“现实”问题。往往淡化了社会责任意识,忽视了国家利益的需要。加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稳定性较高的行业依旧是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

在地域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愿意留在经济发达地区,认为这些地区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不愿意选择西部等欠发达地区,不愿面对艰苦环境,缺乏社会奉献意识和使命感。

三、影响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因素

新时期大学生形成多样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当今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其中包括受到多元化社会价值环境、用人单位需求、西方经济文化感化等影响,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生长于不同环境的大学生,他们对就业价值的认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经济状况较差、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来说,父母较注重务实的思想观念,此类的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加注重薪资、报酬等方面的条件。对于“独生子女”而言,由于考虑父母、长辈的赡养义务,通常会对工作地域的选择有所顾虑,离家较近的、较稳定的工作往往是他们的首选。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而言,父母通常更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加之父母多生于“50、60年代”,经历了社会的大变革,既尝过白手起家的艰辛,又享受了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丰厚的物质回报。他们既想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物质需求,又希望孩子能自食其力、有所作为;既希望孩子能有好的就业前景,又担心孩子吃太多苦。家长的矛盾心理直接导致了孩子对就业价值取向的盲目性和依赖性。

(二)学校因素

高校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作为高校,不仅应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应加强就业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麦肯锡在全球研究院的报告《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中提到“只有不到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需求!過剩与稀缺的悖论凸显中国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的培养方案仍然滞后于市场的需求,没能科学的、及时的研判多变的市场需求,这就影响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并且大学生是否能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与高校的就业指导方向息息相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业观能够端正大学生的就业动机、摆正他们的求职态度。

(三)社会因素

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环境下,不少外资企业、私企的经济效益和稳定性大不如从前。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部分企业通过降低员工福利或裁员等简单的方式来维持企业利益。并且,“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是城乡分割,主要市场与次要市场分割,保障过度和保障不足并存。”社会保障体系的差距及就业压力,是当前大学生更加青睐于公有制行业的重要因素。伴随着社会舆论的倾向,许多大学生虽然意识到某些职业与自己的性格和能力并不相符,但社会地位较高或社会舆论较好,即使不适合也会极力争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这些舆论的影响。

四、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措施

大学生是我国的栋梁之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对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和缓解就业压力,创建和谐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高校是大学生孕育就业价值观念的摇篮,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家庭的影响,应注重家校配合,共同引导。同时,还应借助社会力量,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营造健康、和谐的就业环境。

(一)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推进就业指导教育

通过构建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帮助毕业生正确衡量就业岗位及自身需求。高校应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重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的奉献意识、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报效祖国等职业素养。不断推进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打造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及时掌握社会需求变动,顺应当前的就业形式并结合专业特色,分系分专业设立大學生就业咨询服务中心。及时、正确的为学生解读国家政策,使毕业生了解并用好政策。借助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及时更新就业资讯,使学生紧跟社会步伐,快速、便捷的掌握就业动态。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兴起,传统现场招聘会的重要性逐步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求职平台。鼓励大学毕业生勇敢地走上荧幕,锻炼自我、寻求机遇。通过多种求职渠道学习面试技巧及社交礼仪,更直观更及时地了解当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注重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开设自主创业指导课程。邀请有经验的创业者、学者、专家等来学校举办讲座,给学生们带来切实的创业经历、交流创业经验。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责任意识,提升其决策能力与职业素养。

(二)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校企合作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体制下,高校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紧扣市场需求,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积极听取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知,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足的就业机会。同时,可以在学校模拟企业场景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为企业输送更实用的高素质人才。

(三)家校配合、共同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价值观

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不仅要求高校切实做好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家庭教育理念也不容忽视。家长应积极、理智面对孩子的就业,应对孩子加强责任意识的教育,要树立“有国才有家”的思想信念,应着重培养孩子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及受挫能力。而不是一味的灌输“高、稳、近”的思想观念,这样不仅会助长孩子的惰性和依赖性,往往扼杀了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形成,限制了他们对就业机会的选择。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政府方面,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打消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加强就业的帮扶工作,鼓励企业接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给予接纳应届毕业生的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社会方面,应注重正能量的疏导,公众、媒体应加大正面典型事例的宣传报道,关爱学生,向新时期的大学生传递更加科学、健康的价值理念。

五、结语

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当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关系到家庭幸福感的程度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结合我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所存在的问题,开展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原因分析,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剖析其对青年大学生就业观所产生的影响。探索引导新时期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对策措施。要使新时期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不是朝夕之功,这不仅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协作。首先,作为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并通过校企合作等措施,及时掌握社会动态,向学生传导最新的就业资讯;其次,应加强家校配合,家长应配合学校向孩子引导正确的就业观,积极、理智面对孩子的就业;最后,社会及用人单位应积极主动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历练的平台,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包容,注重正能量的疏导,关爱青年学生的成长。只有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帮助新时期大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就业价值取向,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常青.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论析[J].就业指导2012,(4):34-38.

[2]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 沈东华.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2).

[3]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J]. 张磊,吴利丹.沿海企业与科技.2014(03).

[4]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原因分析及有向指导[J]. 蔡晓琳.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

[5]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自我调适对策研究[J]. 谢伟红.中国电力教育.2009(17).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