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追因诊断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与反思

2017-08-30 13:51梁伟英
卷宗 2017年16期
关键词:有效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 要:课堂教学永远都是存在遗憾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永远都有不断完善的地方。文章在以实际教学案例作为研究主体,重点阐述如何基于追因诊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从分析研究中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追因诊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与反思

课堂教学永远都是存在遗憾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永远都有不断完善的地方。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只有读懂学生的“心”,教师才能用自己的热情来勾画出自己引以为傲的、最美丽的课堂。作为一名教师,只有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留住精彩,才能铸就辉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基于追因诊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

1 追因诊断

1.1 追因

追因,就是追寻和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的方法,是由果溯因,即先见结果,然后根据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其发生的原因。

1.2 诊断

诊断,就是对产生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判断。

1.3 追因诊断

在课堂教学中,追因诊断是指根据课堂教学的结果去追究其发生的原因,以便基于原因找到对策,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教学案例

2.1 课堂上:678与679之争

2.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及相关练习。

2.1.2 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练习七第三题,大家先独立解题,然后请同学板演解题过程并讲述解题思路。

题目:一块蜂窝煤大约需要用煤多少立方厘米?(得数保留整数)

学生认真思考,全神贯注解题中;教师实施个性化辅导,并初步选定板演解题过程的同学,一切按部就班进行中……

师:下面请A同学上来板演解题过程并讲述解题思路。

A生:解题过程(略),我的解题思路是用蜂窝煤的体积减12个空圆柱的体积,最后用“进一法”保留整数,答案是679立方厘米。

师:下面请B同学上来板演解题过程并讲述解题思路。

B生:解题过程(略),我的解题思路是先求蜂窝煤的底面积减12个空圆柱底面积,再乘蜂窝煤的高,最后也是用“进一法”保留整数,答案同样是679立方厘米。

师:还有补充吗?

大部分同学回答“同意”。

C生:老师,这道题的结果不是应该用“去尾法”保留整数吗?

D生:老师,这题的结果要用“去尾法”保留整数,所以答案是678立方厘米。

E生:如果把小数部分去掉,那么做这个蜂窝煤要用的煤就不够了,应该用“进一法”保留整数。

F生:就是,应该用“进一法”保留整数。

G生:如果是679立方厘米,多出来的煤怎么办呢?

D生:就是,怎么办?

C生:我记得我的补习老师跟我讲解此类题目时也是用“去尾法”保留整数,所以答案是678立方厘米。

此时班里有不少学生纷纷举例说明为什么用“进一法”保留整数。但是,有部分同学还是坚持用“去尾法”保留整数(注:C生、D生的学习成绩是不错的,正常来说是不应该在“进一法”和“去尾法”上面犯这样的错误)。眼看快下课了,老师打断了这场678与679之争。

师:同学们,用煤做蜂窝煤的量应该要准备足够,所以这道题用“进一法”保留整数比较适合。这样吧,认为用“去尾法”的同学,根据刚才大家的分析再想想,然后我们再继续讨论,好吗?

……

下课铃响了,大部分同学开心地走出了教室,而C生却歪着头还在想……

2.2 午饭时间:679,我爱你

C生:老师,我明白了,应该用“进一法”保留整数比较适合。

师:为什么?

C生:老师,我上网搜索后终于知道我错在哪里了。我把用煤量与容器盛装的容积混淆了,审题出错导致我采用“去尾法”保留整数。

师:原来如此,我也觉得你不应该在“进一法”和“去尾法”上面犯这样的错误。

C生:老师,其实“进一法”和“去尾法”,我是懂的。班里坚持用“去尾法”的同学,有部分同学跟我的错误是相同的。

师:你课堂上坚持自己观点,我觉得非常好,这说明你认真思考,有自己清晰的解题思路。课后你能上网搜索资料并发现自己的“错误”,这更好,老师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骄傲!

678与679之争尘埃落定,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思考……

3 教学案例之追因诊断

作为听课者、评课者与无意中的旁听者,我觉得授课教师(甲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成功的、精彩的,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仍有不足之处。

3.1 精彩之处

甲教师的备课是充分的,教法是科学合理的,课堂上能以学生为中心,循序渐进,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是高效的。甲教师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处理基本上是恰當的,能按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此外,C生能在午饭时间主动找甲教师,这说明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是“不可取代”的,更难能可贵的是甲教师对学生的“求真”持赞赏的态度,更说明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教师。

3.2 不足之处

在课后与甲教师的交流中,甲教师坦言:由于是突发事件,又快要下课了,自己对“678与679之争”的思考过于简单,以为学生的错误在于对“进一法”和“去尾法”的理解。

正是因为不懂学生的“心”,导致甲教师无法在课堂让有疑惑的学生马上析疑,明白为什么要用“进一法”保留整数,给这一节课留下了丝丝的“遗憾”。

4 基于追因诊断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与反思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以前有时也会犯甲教师同样的错误,对于学生在解题中的纠结之处,有时也会从问题的表象上去思考,把“学生的糾结”想得过于简单,因此也出现过甲教师同样“困惑”的课堂。

4.1 在改进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评课组组长,经过集体教研,针对单一问题,评课组给甲教师的总结性建议有三点,作为经验总结具体如下:

4.1.1关注细节,有的放矢

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甲教师应该在学生独立解题时,有意识、有重点地了解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对于错误的解题方法,甲教师要更加重视,有可能的情况下应提前详细了解学生解题出错的根源。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细节,有的放矢,尽可能让课堂教学少一点遗憾。

4.1.2 追因析疑,快速解惑

对于“不该有错但事实上又出错”的C生,甲教师应果断让C生在课堂上讲解他的解题思路,进而明白他的“心”,以便当堂快速析疑解惑。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多一点预设,对于偶发事件,应尽可能追因析疑,快速解惑。

4.1.3 渗透德育,一举两得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诚信教育,制作“蜂窝煤”时用煤量只允许多不允许少,短斤缺两是不应该的,这是诚信问题。这样学生就不会有“多出来的煤怎么办呢?”的困惑。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渗透是必须的,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成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4.2 反思

4.2.1 换位思考,寻求解决方案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偶发事件,如果学生坚持己见,教师应想办法理解学生的“心”,应学会换位思考,进而寻求解决方案。有些问题,一旦使用换位思考法,将茅塞顿开。

4.2.2 综合考虑,探究深层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错误并不是在表象,而是有更深层的原因,因此教师析疑解惑时应综合考虑,千万不要就“事”论“事”,否则将无异于“盲人摸象”。综合分析问题,探究深层原因,更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并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

4.2.3 关注细节,助力知识内化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留住精彩,才能铸就辉煌。善于有效的控制课堂,关注细节,将有助于学生知识内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2.4 善于总结,完善自我

在课堂教学中,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关注所有的问题和所有的学生,应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一位优秀的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应有敏捷的反应能力,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应善于总结,完善自我。

4.2.5 集体备课,取长补短

集体备课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整合资源,能充分发挥所有上课教师的智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诚如俗话所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于小学数学而言,集体备课的优势就更加明显,能使教学准备更加充分、更加有针对性。作为一名位教师,应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在取长补短中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2.6 渗透德育,培养优秀的社会人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成为一位优秀的社会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优秀的社会人,是一种职责,也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5 结束语

教学看似简单,其实要“真”教会学生就不是那么简单,需要厚积薄发,需要举重若轻。细节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细节决定了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笔者作为学校教导主任和数学学科带头教师,在随堂听课与评课中,常采用基于追因诊断的方式帮助年青教师分析课堂教学情况,也应用于学校“青蓝工程”的传帮带,实践证明追因诊断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进豪,梁伟英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J],第六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

[2]http://baike.baidu.com/item/%E8%BF%BD%E5%9B%A0%E6%B3%95(追因法).

作者简介

梁伟英(1972-),女,汉族,广东广州人,本科,小学数学一级教师,广州市海珠区龙潭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

项目资金:海珠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编号:2013C062。

猜你喜欢
有效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