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监管 坚守工程质量安全底线

2017-08-31 09:10陈昕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7年4期
关键词:实景工程质量主体

文|本刊记者 陈昕

近日,在番禺市桥平康路施工安全实景教育培训基地,广州首家建筑施工安全实景模拟体验馆正式启用,改变了过往“读规章制度、看事故视频、签名”老三样的2D教育,让施工从业人员亲身感受违规操作带来的危害,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记者了解到,番禺建筑施工安全体验馆于2016年底完工,是广州市第一家正式建成投入使用的建筑施工安全体验馆。该体验馆将为番禺区建筑施工人员提供免费的安全体验教育。建筑施工安全实景模拟体验馆的安全体验内容由实景体验和虚拟场景体验两大类组成。其中,实景体验包括安全帽展示与打击体验、综合用电体验、洞口坠落体验、墙体倾倒体验等14个展示和体验项目,配以实景模拟、图文展示、案例警示、现场体验等直观方式让体验人员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体验工作现场危险行为的发生和后果,感受事故发生瞬间的惊险,从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事故的发生.虚拟场景体验则是利用VR技术,以纯三维动态的形式模拟出18项施工场景,体验人员戴上VR头盔和眼镜,通过操作手柄进入不同的安全体验场景,感受安全隐患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出台《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八项规定(试行)》、《建筑工程勘察单位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七项规定(试行)》、《建筑工程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七项规定(试行)》、《建筑工程项目总监理工程师质量安全责任六项规定(试行)》等4个规定,要求建设、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法定代表人,在建筑工程开工建设前签署授权书,明确本单位项目负责人,并规定各单位项目负责人应当承担的质量安全责任及相应的行政处罚。

“四个规定”的出台是深入推进《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切实落实建筑工程各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四个规定”为将工程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到人、进一步强化质量安全责任追究提供了制度保障。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是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工程实体质量和施工安全实施监督检查,对参建各方责任主体如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以及检测等有关单位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和法定质量责任与义务的情况和行为实施监督管理。广义上说,是通过建立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的政府监管和以各方责任主体为主导的企业自律型或第三方监理型的社会监控相结合的体系,实现企业主体、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共同治理、齐抓共管工程质量安全。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等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特别是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充分发挥质监站的作用。实施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重点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桥梁、建筑幕墙、斜坡(高切坡)、隧道(地铁)、地下管线等工程运行使用的安全监管。加强对既有建筑改扩建、装饰装修、工程加固的质量安全监管。

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完成了监督方式从核验制到备案制、监督机构从责任主体到执法主体等重大转变。但是,目前我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还普遍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完善的地方,制约了监督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和监督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工程建设规模发展太快,全国人均工程监督面积已超过20万平方米,不少一、二线城市人均工程监督面积甚至已超过100万平方米,监督力量明显不足。传统质量安全监督方式没有合适有效的工具把握整个地区宏观质量安全形势,不能针对重点工程、特殊工程实施差别化监管,使监督工作陷于微观,既不能充分体现政府质量安全监督的行政执法特性,也无法有效提高监督效率。

同时,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还在沿用传统的以工程项目为单位、以实体质量检查和例行安全检查为主的监督模式。目前,我国工程质量处在总体受控但问题不断的状态,工程质量通病普遍存在,特别是由于混凝土质量问题而造成房屋结构安全隐患的重大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一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或未能完全落实,目标管理不到位,没有相应的施工安全技术保障措施,缺乏安全技术。更有部分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和追逐利益的考虑而放松质量安全管控,甚至故意弄虚作假、恶意偷工减料等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要想全面改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段和方法,实施差别化监管,落实各责任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就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点,以互联网为纽带,建立覆盖所有工程项目和责任主体的信息平台,实现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切实推进工程质量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工程质量安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领域全面推进和实施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解决传统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综合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能够建立覆盖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关键要素的信息平台,广泛、自动、实时采集各关键要素真实数据,上传、汇总、分析、评价,及时判断并预警质量安全异常或偏差,为建设主管部门实施差别化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全面提升工程监督效能。

通过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模式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工程建设全过程、全要素的质量安全数据让质量安全隐患和违章行为无所遁形,厘清参建各方责任,规范建筑市场,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真正实现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两场联动”监管。

通过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整合各类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业务系统,实现监管信息资源集中管理,排除信息共享和流程互通的障碍,有效遏制“信息孤岛”和“业务割据”带来的监管风险,为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协同管理创造条件,达到全面提升监督工作质量和提高监督人员工作效率的效果,实现企业主体、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共同治理、齐抓共管工程质量安全。

猜你喜欢
实景工程质量主体
金湖县创新“实景式”培训 提升精准执法水平
论碳审计主体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作用分析
“实景与想象”——明清武夷主题的意象式文人山水画研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实景演出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婺源《梦里老家》为例
PDCA循环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数字博物馆 线上实景游
何谓“主体间性”
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