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打响全民族抗战第一枪

2017-08-31 12:45郑杰川
祖国 2017年13期
关键词:七七事变卢沟桥战场

文/郑杰川

卢沟桥:打响全民族抗战第一枪

文/郑杰川

1937年的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平西南宛平城(今北京市丰台区)的永定河上,因跨越卢沟河而得名。卢沟桥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平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

“卢沟桥事变”爆发

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继续运兵入关。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北平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这样,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自1937年6月起,驻北平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所谓的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晚10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为由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失踪”的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抵战。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抗击日军的进攻

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当天,陕北延安就得到了消息。当秘书把电报送给正在看书的毛泽东时,毛泽东看过电报后把电报交给秘书时说:“让他们都看看。天下大乱,将来乱出一个新中国!”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也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并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对于在卢沟桥战斗中英勇抗敌的第29军,全国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鼓励第29军再接再厉。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见占领卢沟桥的企图实现不了,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日本法西斯集团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把1931年在中国东北挑起的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率先在世界的东方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七七事变后,中、日两国政府对宣战问题是十分重视的,各自都进行过充分的酝酿和讨论,结果还是考虑到本国的利益而没有正式宣战,也没有正式宣布绝交,双方只是在外交上把各自的驻对方大使召回。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人民大众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存的一点和平幻想彻底破灭,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作出了积极反应。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思想,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从沿海到内地、从都市到偏乡僻壤的全中国人民都被动员起来了。

世界反法西斯大国——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起来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抵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团结全国人民开始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采取持久战战略,迅速形成了两个抗日战场,即国民党政府指挥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呼应,沉重打击了日军。

据统计,1938年10月,日本陆军总兵力为34个师团,其中朝鲜1个、中国32个,日本本土1个。也就是说,日本陆军总兵力的94%投入了中国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总兵力为51个师团,其中日本本土4个、朝鲜2个、中国35个、东南亚10个。也就是说,日本陆军近70%的兵力在中国战场作战。1943年初,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场为66万人,太平洋战场为48万人,陆军主要兵力仍在中国作战。战争结束时,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陆军总兵力为83万余人,在中国战场的陆军总兵力近105万人(不含中国军队在缅甸抗击的日军),中国战场的日军仍多于太平洋战场。

可见,从七七事变到二战结束,中国战场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的主力,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反法西斯大国。1945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指出:“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鉴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贡献,1942年1月1日,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中国进入了与美英苏共同领衔签字的四大国之列,其他国家则按英文字母顺序签字,这标志着中国在那时就是公认的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采用速战速决战略,企图通过一场有限的战争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占领和控制整个中国。在开战之初,日本法西斯狂妄地宣称,只要出动3到4个师团的兵力中国就会屈服。但中国的顽强抵抗迫使日本不得不将陆军主力和海军部分兵力投入中国战场,从而把有限战争变成中日全面战争。

1938年武汉沦陷标志着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企图借军事胜利诱降、迫降蒋介石政府,结束中日战争。在日本强大的政治攻势下,1938年12月,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叛逃降日。但汪精卫集团降日不仅没有动摇中国的抗战决心,而且遭到国共两党和全国人民的严厉声讨,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日斗志。1940年,日本加强了在中国战场的作战,对重庆等地进行大规模轰炸,开展迫降蒋介石政府的“桐工作”。但全国抗战形势特别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1940年8月发动的百团大战,显示了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打击了投降暗流。国际上,美英等国也加强了“援华制日”的措施,坚定了蒋介石政府的抗战决心,使日本“桐工作”彻底破产。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企图逐步减少在华兵力,准备南进,但中国的抵抗使日本无法实施“兵力渐减”的计划。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中国战场实施“长期战”战略,企图将中国变成日本南进“基地”和“兵站”,以便从中国战场抽调军队支援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日本制订“四川作战”计划,准备出动11个多师团的兵力进攻重庆、四川,迫使中国屈服。为此,准备从太平洋战场抽调6万军队到中国战场。但由于中国坚持持久抗战,使日本难以凑齐兵力而作罢。1941—1942年,侵华日军对敌后战场发动规模空前的“扫荡”作战,实施残酷的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紧紧依靠群众,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军,粉碎了日军的“扫荡”作战,保卫了抗日根据地,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1944年4月,日本动用12个师团、41万人的庞大兵力,在中国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即“一号作战”,企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通过中国大陆将日本和东南亚、西南太平洋战线连接起来,以挽救太平洋战场的危局。豫湘桂战役历时8个月,是中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日军虽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国持久战,反而影响了其在太平洋战场的对美作战,宣告了日本“长期战”战略的破产。进入1945年后,日军在华全面收缩战线,处于中国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包围之中,直至战败投降。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有力支援了美英苏等盟国的作战,推动了反法西斯国家走向联合,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步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作出了卓越贡献。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日战争的序幕。一个这样的民族,开始在一种痛苦中学会以血还血、捍卫生命和民族的尊严。

“卢沟桥事变”到现在,80年过去了,之所以还在纪念七七事变,并不是仅仅纪念那个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日子,而是纪念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八个年头,所要怀念的英烈也不仅仅是七七事变中抗敌的勇士,而是整整八年抗日战争中死难的所有勇士和平民。因此,每一次的七七事变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九一八事变”纪念日,都有充分的理由用最隆重的心态去怀念和反思。如果说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重要过程,那么七七事变就是为纪念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所选择的注脚。从这个注脚开始,整个中国已经被全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大潮所席卷。

猜你喜欢
七七事变卢沟桥战场
七七事变祭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C-130:战场多面手
忆七七事变
卢沟桥醒狮越野跑活动书画展
卢沟桥,跨越历史之桥
“七七事变”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申仲明血洒卢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