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两军在中国抗战中的地位与贡献

2017-08-31 12:45岳思平
祖国 2017年13期
关键词:反攻敌后共产党

文/岳思平

国共两党两军在中国抗战中的地位与贡献

文/岳思平

关于国共两党两军在中国抗战战略地位与历史贡献如何评价?换言之,究竟谁抗谁不抗、双方抗战地位高低和作用大小如何,有几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中国抗战多少年、国土如何丧失的,国共两党两军分别所在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各自主张的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区别与联系等。

七七事变前及全国抗战初期

就一般意义说,中国抗战是14年还是8年,是以人民抗战还是单纯执政的国民政府抗战声明作为标志,会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如从人民抗战的立场看,就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即中国抗战为14年,1931年至1937年是中国局部抗战阶段,1937年至1945年是全国抗战阶段,即抗日战争时期。如果否认前6年抗战,就难以认清日本是如何从沈阳柳条湖和上海淞沪地区打到北平卢沟桥和南京的?日本为什么在侵占东北后,进而侵入华北、华中和华南的?显然,除了敌强我弱的根本原因外,就中国内部来说,与国共两党两军的抗战表现是密切相关的。在中国局部抗战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包括关东军1个师团和退伍军人、警察共2万余人的日军,战胜了拥有10余万(一说近20万)的东北军;进而在短短的4个半多月中,基本上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继而兵不血刃地侵占了热河省(今河北省承德地区);共达13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从此,东北近3000万同胞陷入苦难的深渊,开始了长达14年水深火热的生活。这难道都是张学良的责任吗?与蒋介石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即反共第一、抗日第二,实际上的不抵抗的政策没有关系吗?随后,日本帝国主义乘势制造了1932年的上海淞沪“一二八事变”和1935年的“华北事变”,企图制造第二个伪“满洲国”。在上述情况下,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降低为次要矛盾。尽管国民党军前线广大爱国官兵,不畏强敌,浴血奋战,进行了第一次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和绥远抗战,尤其是第29军大刀队扬威长城喜峰口,但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淞沪协定》、《塘沽协定》、《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等一个个丧权辱国的协定,致使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步步进逼。继中国东北国土沦丧后,华北、华中部分权益继续丢失,让广大抗日前线爱国官兵的鲜血基本付之东流。其中,《塘沽协定》规定长城以南冀东22县为中国不得驻军的非武装地带;《何梅协定》规定撤退河北省中国驻军,禁止中国的排日活动等。甚至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1个月后即8月7日,蒋介石在国防会议和国防联席会议上,仍没有放弃以“长城为疆界”即承认日本以侵占辽宁、吉林、黑龙江和热河省为代价,求得与日妥协,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推动着局部抗战的进程。九一八事变前后,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和赵一曼等一批共产党员,由关内到达东北,或直接创建反日游击队,开辟东北敌后战场和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或投身参加义勇军的工作,有200余名共产党、团员参加的东北义勇军一度发展到100余个县、50余万人,形成了东北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国共产党号召、组织和影响下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和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前身反日游击队,揭开了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随后,共产党领导了以1935年“一二九运动”为标志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主导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倡导和推动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为全国抗战的实现创造了政治前提;其独立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约3万人,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推向高潮,成为坚持东北和中国局部抗战的主力军,迟滞了数十万关东军全面侵华的步伐,在战略上配合了全国抗战的到来,进而一直坚持抗战14年,配合苏军解放东北,直到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这与蒋介石国民党的所作所为,形成了极大反差和鲜明对比。

抗战僵持阶段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全国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被迫转入长期战,由以正面战场国民党军为主,逐渐移其主力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认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军民是日军的最大威胁和心腹之患,寻歼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与摧毁抗日根据地日渐成为重中之重。从战略相持阶段起,关内侵华日军集中58%至75%的兵力和以国民党的军、师成建制投降部队为主体组成伪军的90%至100%部队,实行残酷的烧光、杀光和抢光“三光政策”,对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进行毁灭性“扫荡”、“蚕食”、“清乡”和“治安强化运动”,企图歼灭中共党政军领率机关和主力部队,其残酷性、野蛮性和频繁性,均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同时,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以国民政府对手”,进行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略攻势”。从1939年6月至1940年7月,对国民党政府进行代号为“桐工作”的诱降工作。期间,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成立。一时间,大后方的国民党统治区人心躁动,中间派对时局悲观,亲日投降派又异常活跃起来,蒋日妥协出现了空前严重的危机。在此种情况下,国民党制定了一系列的反共政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正式确定“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共方针。1939年11月,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则进一步确定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反共为辅的方针。会后,蒋介石秘密颁发《异党问题处理办法》、《沦陷区防范共党活动办法》等一系列反共文件。从此,在积极反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连续发动以晋西事变和皖南事变为重点的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了平江、竹沟和深县等数不清的惨案,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八路军和新四军指战员与抗日志士。然而,在对日军作战方面,日趋消极,正面战场国民党军仅仅取得昆仑关大捷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有限的几次战役的胜利,大部分时间出现了多年的沉寂状态,基本保持了战线的相对稳定。

全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坚决执行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和华南的战略方针、任务,敌后游击战争成为改变敌强我弱力量对比的主要作战形式,人民军队逐步成为抗日的主力军,敌后战场相应地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关于敌后战场,社会存在一种望文生义的说法:敌后战场的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在后方作战,而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则在前方作战。这是对敌后战场亦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误读或曲解。敌后战场是相对于正面战场而言的敌人侧后方,而不是中国抗战前线的后方。众所周知,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长期战斗在敌人占领区内,活动在敌人的心脏地区,恰恰是处在抗日的最前线。而国民党军部队除一部组成远征军外,其主要部队则在敌人占领区外,与敌人正面对峙,基本活动在远离抗日前线的包括大西南和大西北地区的中国大后方。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攻克涞源县日军据点东团堡。

同时,八路军百团大战的胜利,打得日本帝国主义惶惶不可终日,惊呼对“对中共再认识”。华南抗日游击健儿活动在南粤五岭地区,时有斩获。华北、华中敌后军民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大显神威风,铁道游击队、雁翎队和敌后武工队层出不穷。美国军事评论家威尔纳为此击节叹服,在《日本大陆战略的危机》一文中写道:第二次大战中,“没有一个地方的游击战能够担当游击战在中国将要而且能够担负的战略任务。”(美国新闻处纽约电,1945年7月9日。) 仅1941年和1942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就粉碎了日军1000人以上至万人的“扫荡”132次,万人以上至7万人的“扫荡”达27次。实事求是地说,八路军和新四军反“围攻”或反“扫荡”作战,多次达到或超过正面战场号称20余次会战中有的战役中日军兵力规模,更不用说在此后发起的攻势作战行动,只是没有称会战罢了。

战略反攻阶段

战略反攻,包括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主要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的反攻。1943年下半年,八路军山东军区的抢占沂(山)鲁山区、诸(城)日(照)莒(县)山区战役和第129师、冀鲁豫军区发起的卫南、林南战役,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1944年,战略反攻的局部反攻普遍展开后,敌后战场的春、夏、秋、冬季反攻势头强劲。1945年上半年,八路军和新四军持续发动了春、夏季攻势作战。8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迅速展开全面反攻,一方面为和平民主努力,由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力图防止内战发生;另一方面展开全面反攻,尤其是在日本投降后,继续歼灭拒降之敌,并与帮助国民党军队的日伪军继续作战,共歼灭日伪军近40万人,收复县以上城市250余座。一次作战,少则俘虏日军100余人,多则上千人。如八路军11月临城战斗中歼灭日军1500余人,新四军12月高邮作战中俘虏日军890余人。有的对日作战,甚至持续至1946年初。中国抗战胜利后,日军和伪军为什么帮助蒋介石国民党军队与八路军、新四军作战呢,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军除进行了豫西、鄂北、湘西作战、收复广西桂柳和以中国驻印军、远征军反攻缅北、滇西外,基本上没有大的作为,却造成了1944年4月至1945年2月正面战场的又一次大溃败。诚然,正面战场国民党军大仗多,但胜仗少,败仗多。特别令任何一位富有正义感的中国人难以理解的,是对冈村宁次的纵容。冈村宁次从参与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作战参谋,至1945年9月战争结束时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是一个杀人如麻、沾满中国人鲜血的刽子手,本应处以绞刑。却在1949年1月被国民党政府宣判无罪释放,继而于1950年被蒋介石聘为台湾“革命实践研究院”高级教官。这是偶然的吗,不能不说是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令人遗憾和愤慨的一页。

关于国共两党两军的战绩问题,如果就歼敌人数来说,敌军包括日军和伪军,至1945年,拥有近530万的国民党军队仅歼灭日军80余万人,而共产党领导的包括东北抗日联军在内的约132万人民军队共歼灭日军70余万人,前者多于后者。继而加上歼灭伪军的数字,后者(东北抗联未统计)歼灭伪军118.6万余人。那么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共歼敌至少约190万人,就远远多于前者了。显然,在抗战中数十倍至数倍于人民军队的国民党军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综观中国抗战十四年,全国抗战的胜利是国共两党两军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努力的程度不同。战争是敌我双方军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综合实力的较量。既要看到国共军队的多少,战役规模的大小,更应认识到战略、政略指导、人心向背、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战役战斗的胜败如何。蒋介石国民党和政府、军队,具有对日抗战和妥协的两面性。在中国局部抗战阶段,其妥协的一面是主要的。在全国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发挥了主力军和主战场的作用。全国抗战期间,蒋介石国民党及其政府、军队抗战的一面是主要的,是坚持抗战到底的,为全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中国共产党推动着局部抗战进程和决定着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即全国抗战中、后期的进程与最后胜利的结局,成为中国抗战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作用是理直气壮的。人民军队发挥了全国抗战主力军的作用,在19个省、区建立了人口约1亿、面积达约100万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华北、华中、华南、东北四大敌后战场,这是敌后军民用鲜血和生命从敌人手里寸土必争夺来的。据此,敌后战场在全国抗战的战略格局中独当一面,不仅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并与正面战场构成了对日军两面夹击的有利战略态势,并逐步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原军史所抗战组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反攻敌后共产党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智能大反攻
丛林大反攻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整人反攻计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奋勇战敌后 担当主力军——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
论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