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双重性看日本集团主义的“排他性”及其弊端

2017-09-01 20:43许嫣
魅力中国 2016年52期
关键词:排他性弊端

许嫣

摘 要:日本集团主义作为日本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日本文化的核心内容,在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时也无法避免狭隘的“排外性”,产生种种不利影响。本文从《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中的系统双重性原理出发,探究日本集团主义的“排他性”及其弊端。

关键词:系统双重性 日本集团主义 排他性 弊端

一、系统双重性与日本集团主义的“排他性”

《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一书指出,如果我们把人类的精神和现实看成一个系统,就需要考虑到它的双重性问题,当我们在对特定的系统进行规定和描述时,在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对立的力量,并可能被赋予相反的意义。例如,恩格斯曾指出,“有机物发展的每一进化同时又是退化,因为它巩固了一个方面的发展,排除其他许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社会和宇宙自然一样,每一样东西的出现都付出了代价,它的失去也伴随着补偿。

众所周知,日本人具有极强的集团主义意识,强调对集体的绝对忠诚。这种集团主义为日本经济的腾飞、国家的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是日本成为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从系统双重性出发思考,我们也必须看到日本集团主义的相对面——“排他性”。正如古希腊雅典是对内民主,对外征战一样,日本人的集团主义中,个人对集团的忠诚、集团对成员的庇护同时包含着对于集团外事物的疏远排斥甚至是“异端化”,广泛的集团主义实际上反过来就代表了严格的内外关系。土居健郎指出,日本人对于集团内的人可以撒娇、依赖,即使做了过分的事情也能得到原谅,因此可以不用客气,甚至“肆意妄为”;而对于集团外的人一般都采取无视态度,需要客气礼貌。 同时,在日本,同时属于两个以上的集团是非常困难的,一定存在一个优先的第一等级的集团,这种单一所属性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这就使日本人的集团性具有极强的狭隘性。正是因为这种“排他性”,日本人格外害怕被群体排除在外,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比死还要可怕的事情。

二、由“排他性”所导致的日本集团主义的局限性及弊端

(一)造成欺凌现象

日本德川时代“村八分”制度大概可以最极端地体现日本集团主义的“排他性”。所谓的“村八分”是指对违反村规者,在人们共同生活的十件重要事情中,除了埋葬和灭火这两件如果不帮忙就会给大家带来困扰的事情之外,其他的“八分”(看护病人、修建房屋、水灾帮忙、祭祀、出行、成人礼、结婚、生子)上完全不予协助的惩罚手段,相当于将此人彻底孤立和放逐。在从前封闭的农村社会里,这和宣判一个人的死亡无异,其实已经构成了一种欺凌。

虽然到了现代,“村八分”制度已经消失,可这种集团主义“排他性”却依然潜伏在日本社会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日本学校非常普遍的校园暴力现象。据调查,被欺凌的对象并不一定是违纪者,容貌不好、身材矮小、身上有异味、家境不佳、或是过于优秀等,各种五花八门的理由都可以成为被欺凌的原因。无论当事人想或不想,只要表现与群体不同之处,且这种区别越明显,就越容易遭到集体的排挤和欺辱。这种“排外性”造成了一种狭隘的“小集团意识”,十分不利于日本社会的和平稳定。

(二)日语的“暧昧性”

众所周知,日语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其“暧昧性”,表现在日语的表达方式一般都是曲折委婉,模棱两可,很少有非常直接、断定的表达方式。就笔者自己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来说,就发现日本人很喜欢用“否定”的问法表达肯定的内容,留下回旋的余地,同时,日本人喜欢加上表示“好像”、“可能”、“听说”等表示推断的副词,避开绝对的表达。此外,日语中还经常出现省略主语或是句尾意犹未尽的现象,语意模糊,给人以猜测。

这种暧昧性使得许多日语学习者有时候无法理解日本人的真实意图,造成误解,同时,也会造成语句的繁琐和形式化。正是由于害怕被集体排斥,日本人不喜欢把话说的“太满”、太绝对,而是尽可能地绕着圈子去说,以避免和他人产生言语上的对立和冲突。看似说话委婉,其实是为人处世小心翼翼,处处拘泥。因此日本人也经常被外国人讽刺为“虚伪”。

(三)造成从众主义

日本学者柳田国男曾指出,日本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静观社会的潮流,只要顺着大家走的方向就很安全,说穿了,日本人就像候鸟和鱼群一样,是一个随群性很强的国家。 然而,这种随群性却不是出于谦虚,而是由于日本人害怕使自己显得特别而遭到集体的孤立。在观察日本的电视剧和小说时就可以发现,在群体活动时,日本人一般不会立即发声,而是静观局势,而当有人开始出头后,大家就开始纷纷跟随。这种从众心理很大程度上抹杀了个性的自由,不利于创造性的提高。而在参与政治上,田庆丽指出,受传统的集团主义影响,人们在投票之前往往是首先探询自己所处集团大多数成员的态度,以求得集团内部的协调,表现出趋同从众的倾向。这就使民主制度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形同虚设,不利于日本政治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造成模糊的是非觀和畸形的评价标准

日本人相对于对错意识,更看重耻感文化背景下的集团主义理念。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强调“国家或集团做出的任何决定,都要坚决去执行,无需过多思考任务的对与错......但是一旦背离集团决定或者与集团唱反调,便等于断了自己后路。” 这就使个人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这种心理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极易演化为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正是利用了集团主义心理,煽动民众的排外和被害意识,使得全体国民失去了理智,盲目从众,坠入战争的深渊。

(五)普遍的加班和“过劳死”现象的增加

在日本,加班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这固然和日本人勤劳敬业、一丝不苟的性格有关,但是和日本的集团主义也有密切的关系。“日本企业伦理的核心就是企业集团主义,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原动力一方面是合理的制度;另一方面却是来自于他人的无意识监督,这是日本独有的。” 在这种企业集团主义氛围中,员工必须以牺牲自我为前提,保持高度敬业的状态。而那些按时完成工作,希望准时下班的人,在大家都在加班的情况下,也是不好意思先走的,不然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没有对集体的奉献。“在日本判断一个人的工作状况的标准不是依据该人的能力而是倾向于依靠是否努力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同样的工作给谁都能做好也应该都能做好。比如一人工作效果不佳,但却非常努力,对自己的集体尽职尽责,尽管没有突出贡献,但却被评为优秀员工。” 这就使日企员工时刻处于无形的压力中,为了获得良好评价而忘我地工作,觉得到死也值得,忽视了自己的健康,造成“过劳死”的现象频发。 对于国民的健康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相当危险的现象。而且,许多新生代的日本年轻人其实并不是像老一辈那样真的把工作视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而只是为了获得好评而假装工作很认真,其实只是在办公桌前消磨时间,效率非常低下。

(六)阻碍日本企业的海外拓展

由于日本人集团主义的“排外性”,“外国人”无疑是被他们划分到最外围的“外人”这一行列的。与之对应的就是他们对于海外日本企业的当地员工和企业的不信任。虽然许多海外日企雇佣了众多当地员工,但是核心领导层和技术开发层普遍仍然是以日本人为主,且核心技术一般都对当地职员保密。这种“排外性”使海外日企无法利用当地职员研究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造成成本上升,又很难与当地人民树立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也就很难拓展销路,且在人力资源、部件采购、技术开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受到了多重限制,不利于日本企业在外国的本土化,也不利于日本企业走向世界。

三、 结论

我们在看到日本集团主义在增强一体感,创造日本神话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日本集团主义具有明显的“排外性”。探究集团主义的“排外性”,思考如何避免其局限性,是我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猜你喜欢
排他性弊端
友情为什么有时会有排他性?
张银珍:拓展性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跟踪导练(四)
近海渔业权冲突的法律路径分析
欧盟委员会对回溯返利判决基于效果方法尝试
非排他性管辖条款的法律效力研究
成人教育传播特异性解读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语文标准化考试的弊端及应对策略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