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振兴先进制造业

2017-09-02 16:36宋怡青
财经国家周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辛国斌附加值制造业

宋怡青

发展优质制造,可以使企业享受到巨大的“品质红利”,实现产品竞争力的跃升。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中国制造”也成为全球市场上认可的品牌。

但我国仍是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竞争力与制造强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工信部副部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辛国斌坦言,目前我们的很多产品在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外产品差距明显,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在每年带来较大直接损失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制造”的形象。

如何突破创新瓶颈,振兴先进制造业,让“中国制造”真正“由大到强”?

其中重要途径就是发展优质制造。辛国斌认为,发展优质制造,直接的收益就是产品上档次,价格和利润都能有所提升。长远看,还可以使企业享受到巨大的“品质红利”,实现产品竞争力的跃升。

“产品附加值高是先进制造业的显著特征。提高产品附加值,有三个基本思路,一个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二是提升产品质量,三是提升品牌价值。”辛国斌说。

供给侧改革的主抓手

《财经国家周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如何理解先进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重大意义?

辛国斌:先进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源泉。新常态下加快振兴先进制造业,对于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振兴先进制造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本标志是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在于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崛起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伴随着发展进程,过去低成本劳动力等比较优势逐渐弱化,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出现了大规模过剩的情况。过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路子已经难以为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第二,振兴先进制造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抓手。过去,由于短缺经济的原因,企业靠一款产品,就能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渐成主流。消费者对企业生产的产品,除了满足使用功能外,在质量、品牌、差异性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能够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实时互动、有效对接,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振兴先进制造业是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主要途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努力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战场,也是培育新产业新动能的重要途径。振兴先进制造业,要做优增量和调整存量并举,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并重。少数领先的高科技企业,要积极抢抓科技革命战略机遇,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通信、增材制造等领域引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大多数的企业现阶段重点还是要立足主业,通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来实现脱颖而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培育新动能。

突破三个“不相适应”

《财经国家周刊》:我国是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竞争力与制造强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核心问题是什么?

辛国斌: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制造强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核心问题是创新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三个“不相适应”上:

第一,产品附加值小与产品市场规模大之间不相适应。产品附加值高是先进制造业的显著特征。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规模大而附加值小。

第二,企业研发实力弱与企业市场化能力强之间不相适应。研发投入不足、技术积累不够导致创新能力薄弱,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振兴先进制造业就无从谈起。

第三,产业链核心环节缺失与产业门类齐全之间不相适应。核心零部件、基础材料、集成电路等产业链核心环节缺失,是“中国制造”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重要原因。

《财经国家周刊》:制造业如何才能有效提升產品附加值?

辛国斌:提高产品附加值,有三条基本思路:

一条是通过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来提高产品附加值。我国是手机生产第一大国,但去年全部手机企业的利润还不及苹果公司一家,根本原因还是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华为公司最新的Mate9、P10等手机型号,进入了长期由苹果、三星等主导的高端市场。这主要得益于华为在技术创新上的不懈努力,这几款手机搭载了自主研发的麒麟处理器,采用了与德国徕卡共同研发的双摄像头,将核心技术融入到产品当中,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另一条是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来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我们的很多产品在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外产品差距明显,质量问题比较突出,每年带来较大直接损失的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制造”的形象。发展优质制造,直接的收益就是产品上档次,价格和利润都能有所提升。长远看,还可以使企业享受到巨大的“品质红利”,实现产品竞争力的跃升。

还有一条是通过提升品牌价值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品牌是产品附加值的集中体现。市场上,为什么同为矿泉水,普通的品牌一瓶只能卖一两元钱,而依云矿泉水却能卖到十几元?根本的差距来自于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我国大部分企业由于缺少品牌,只能靠代工换取微薄利润,是典型的产品大国、品牌小国。因此,培育一大批全球知名品牌,是振兴先进制造业的重要途径。

《财经国家周刊》:我国很多企业创新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辛国斌:解决创新能力薄弱问题,夯实工业基础能力是前提。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要看到,工业基础能力的提升,绝不是政府安排少量引导资金、突破几项产品就能解决的。必须动员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建立从政策安排、资金扶持、示范推广、应用衔接到人才培养的体系化、长效化推进机制,一步一个脚印,突破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瓶颈。

解决创新能力薄弱问题,加强共性技术供给是关键。以前我们有一些从事共性技术研究的机构,但近些年来,原有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有所弱化,甚至出现缺失。强化共性技术供给,需要新的组织和运作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将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整合起来,促进共性技术研发和首次商业化应用。

解决创新能力薄弱问题,引导企业形成竞合关系是保障。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产品复杂度的提升,单个企业难以覆盖全部创新活动,这就需要与其他企业以及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组成协同创新网络。引导企业形成竞合关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是新形势下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财经国家周刊》:三个“不相适应”中,最后一个是产业链核心环节缺失与产业门类齐全之间不相适应。如何补齐这一关键短板?

辛国斌: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不失为补齐这一短板的系统解决方法。一般而言,越是基础、越是前沿,越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建立集中支持、滚动支持的长效机制,才能取得实效。

当前,我国科技计划、创新资源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现象,创新成果彼此相互独立,资金、政策支持也较为分散。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构建政策链,使创新成果相互衔接、集成,使财政资金和配套政策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制造业新的发展动力系统。

同时,补齐这一短板,也要处理好自主发展和扩大开放的关系。自主发展和扩大开放犹如车之两轮,不可偏废。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领域,要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布局产业链,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

由“量变”到“质变”

《财经国家周刊》:如何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激发创新活力?

辛国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强劲动力。着力加强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以产业化应用为导向,成立了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创新中心,重点培育了增材制造、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指导各地培育建设了19家省级创新中心。

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性能计算、新型显示、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等取得重大突破,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全球首颗量子卫星成功发射,长江三峡升船机刷新世界纪录,多轴精密重型机床、数控冲压生产线等产品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移动通信历经“2G跟随、3G突破、4G同步”,全产业链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解决了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的“卡脖子”问题。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并不断完善,核与航天等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迅速。扎实推进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嫦娥三号圆满完成既定工程和科学目标,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首艘国产航母正式下水。我国工业科技创新步入跟踪、并跑和领跑并存的新阶段。

《财经国家周刊》:我国制造强国建设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取胜的战略转变?

辛国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抓住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这为我们加快振兴先进制造业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着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

第一,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制造业供给质量。支持企业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在产品开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创新,加强智能终端、节能家电等产品研发,着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国内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并轨,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大幅提升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建设品牌文化,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软实力。

第二,增强企业研發实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集中解决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提高基础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创建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主攻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突破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死亡之谷”。支持企业牵头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与其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成果转让、委托开发、技术入股、联合经营等形式,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协同。

第三,突破产业链核心环节,补强制造业发展关键短板。继续实施“核高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两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等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开展重大短板装备工程,按照“需求牵引、重点突破、精心组织、分步推进”的基本原则,突破一批重大短板装备并实现示范应用。加快突破传感器、工业软件、工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突出短板制约,实现一批智能装备和系统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

第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激发先进制造业发展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形成市场化要素价格倒逼机制,促使企业从主要依靠资源能源投入,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研究设立“中国制造2025”发展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向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以金融创新支撑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假冒侵权,让企业从技术创新中获得应有回报。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猜你喜欢
辛国斌附加值制造业
辛国斌调研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辛国斌在2019医学装备人工智能大会指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培育
附加值
附加值
附加值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部际联席会讨论2035规划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附加值
辛国斌:盯住“四基”夯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