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翁丁山地佤寨的空间布局及形态分析

2017-09-02 21:00杨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空间形态沧源

杨军

摘 要:村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聚居形态,是人类因聚居而形成的群体空间,也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它的形成既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受主观意识的支配。沧源翁丁山地佤寨的布局因其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山寨特色。

关键词:沧源;山地佤寨;村落布局;空间形态

翁丁大寨是一个延续了近300年之久的佤族寨子,从高空俯瞰,整个佤寨呈椭圆形镶嵌在半山腰的绿荫之中。寨子的布局蕴涵着独特的佤族文化,寨子由寨门、寨桩、民居、佤王府、木鼓房、图腾桩、牛头桩、人头桩、神林、墓地、活动广场等要素组成。整个寨子的布局以寨门为出入口,以寨桩为中心,民居散落在其中,牛头桩、图腾桩、佤王府则布局在活动广场的周围,人头桩、神林、墓地位于寨脚边上,公厕、垃圾房等公共设施布局在靠近墓地的寨边上。

整个佤寨有大大小小的茅屋上千间,寨中各家的粮仓等附属建筑依附在高大的主屋旁边,为了安全起见,有的粮仓则建在寨边的树林里。翁丁佤族民居的排列以大茅屋为主,依地势有座东朝西和座南朝北两种方位。寨心至寨尾的茅屋呈东西向排列,寨头至寨脚的茅屋呈南北向排列。排列方式为寨底附近几排的茅屋大致呈直线横向排列,寨子中部至寨门附近的茅屋却以寨脚为圆心呈圆环状排列(图1)。

一、功能空间布局

(一)道路通行空间

从寨子后面的山坡高处向下俯看,寨中大小道路纵横交错。道路系统由大路、叉路和入户小路组成,基本呈树形结构,以一条从寨门至寨心的进寨干道为主,其他叉道从寨心延伸至寨子的四周,连接挨家挨户的入户小路。叉道较多,表面看没有头绪,实则主次分明,聚散恰当,有利于村民的聚合与分散。

寨中大小道路全是石板路面,道路中间是光滑的石台阶和路面,两边是长满青苔的石头墙,只有真正进入寨子,才能感受到寨子的古老与沧桑,没有钢筋水泥的冷酷,却有石头的自然与古朴,漫步其间仿佛给人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图2)。

(二)能源输送空间

1.给排水系统。翁丁佤寨坐落在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清泉被充满智慧的佤族人民引入水管埋入地下,再用竹管分流到各家各户,清澈的泉水就从竹筒喷涌而出,清凉甘甜。各家使用过的生活污水流入下水沟后汇集到寨脚的水塘,佤族把它叫作“防火水塘”,即遇到火灾时,作为灭火的水源,水资源的利用充分,污水处理得当。

2.电路系统。在翁丁,电线架到寨门后就消失了踪影,整个寨子见不到一根水泥电杆,就连电线的影子也见不着。因为横七竖八的电杆和密密麻麻的电线会影响人们的视线,佤族把电线放入胶管埋入地下,然后再接到各家各户。从视角生理的角度来说,整个寨子清爽干净,没有丝毫的零乱。

二、外围和绿化空间布局

(一)外围空间

翁丁佤寨的外围空间由苍天的大树和寨门组成,从远处看,好似一个淹没在森林中的世外桃源。

寨门是进出山寨的通道。翁丁佤寨的寨门有前门和后门两道。前门位于寨子的东部,整个寨门掩蔽在一棵直径超过两米的树荫下, 左边是长满青苔的人砌石墙,右边是苍天的古榕树,寨门建在中间,是一道简易的干栏式寨门。在左右各3根柱子的支架上盖上茅草屋顶,每根柱子和树上都挂有象征佤族符号的水牛头骨,给人一种沧桑和神秘之感,不觉让人有几分敬畏。石墙、古树和牛头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心理防线。给来犯之敌以警示和威慑,暗示神圣不可侵犯。这样的寨门设计,充分展示了佤族的自信。后门位于寨子西边的寨脚,后门的造型和前门差不多,只是要矮小得多。

(二)綠化空间

佤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他们崇拜自然,热爱自然,追求自然。翁丁佤族不但对祖先留下的神林倍加尊重,而且对村寨的绿化也是顺其自然的。在佤寨里,见不到为了绿化而专门栽种的景观植物,只有古老的榕树林围绕着寨子,榕树之间的空地上是长满笼竹和芭蕉的林子。有的佤族还在自家的院里种上蔬菜,碧绿的菜畦是寨子绿化的一部分。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此亲近,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

三、图腾祭祀空间布局

“桩”是佤族的一种纪念性的标记符号。翁丁佤寨的桩有寨桩、女神图腾桩、牛头桩和人头桩四种。由于桩的功能不同,所处的位置也不一样。

(一)寨桩

寨桩是一种经过雕刻和绘画的木桩,也是一个寨子的标志和象征。翁丁佤寨的寨桩是佤族男性生殖崇拜的反映,代表着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建在寨子中心的广场上,寨桩以木刻的形式诠释了人类的起源、种族的敷衍、农耕的文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佤族先民以这种刻木记事的方法,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寨桩是佤族村寨的符号和标记,也是佤寨的灵魂(图3)。

(二)女神图腾桩

女神图腾桩,是佤族的女神崇拜,是佤族以刻木记事的方式对司岗里创世史诗中女神“梅依吉”的纪念。此桩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头部,有向上高举的双手、眼睛、鼻子和嘴巴;二是颈部,没有图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图案符号,圆点代表天上的星星,解释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和分家族的故事,斜纹代表着山川和河流,解释了司岗里传说中河流的形成,燕尾神符号代表了火神燕子,牙形图案代表了果实和丰收,三角符号代表着不熄的火塘,最下端横和竖的条纹代表着能和天神对话的木鼓(图4)。

(三)牛头桩

在人类历史上,牛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牛是勤劳和善良的象征。佤族栽牛头桩挂牛头,一方面是为了镖牛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图腾崇拜和祭祀的需要。牛头桩是佤族镖牛祭祀时用于固定牛头的“丫”字形树桩。牛头是佤族的图腾和符号,祭牛头表示对神灵的虔诚。牛头桩一般栽在佤族经常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在寨门口、寨心、神林、女神图腾桩附近都可见到。

在佤族司岗里的创世神话中,母水牛给了人类生命和敷衍生息的机会,是人类的救世主,佤族把水牛视为神加以崇拜,是为了得到祖先的保佑。此外,水牛在生产生活中对人类的贡献很大,是佤族农耕文明的体现。佤族是典型的山地民族,在佤山深处的梯田里,牛耕是佤族亘古不变的生产方式,水牛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佤族还认为,水牛有很强的生殖能力,佤族崇拜水牛,祭祀水牛是希望借助水牛的生殖力来给他们带来丰产,祈求人丁兴旺,谷物丰收(图5)。endprint

(四)人头桩

佤族自古有“猎人头祭祀”的习俗。直到解放后的1957年,经当地新政府对佤族头人的说服教育,沧源地区的“猎人头祭谷神”的陋习才最终结束,沧源佤族也由此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2]。今天,虽然“猎人头祭谷”的陋习已经一去不复返,但作为佤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翁丁寨脚神林旁边的空地上,用竹子做成的人头桩作为寨子的组成部分,依然耸立在阴森恐怖的神树下。竹子的一头用竹篾编成漏斗用于装放人头,一头栽在地上,佤族之所以把它展示了出来,是作为后人对生命的尊重和警示,时刻提醒人们要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图6)。

(五)原生态的佤寨公墓

在翁丁寨脚边的林地上,是翁丁佤寨的公墓,整片墓地绿树成荫,看不到土堆和石碑,真正体现了佤族返璞归真的生态葬俗。佤族实行土葬,人死后埋在寨边的公共墓地里,不垒土砌坟,不竖碑,不祭献,葬过人的地方依然草木繁茂。

四、公共活动空间布局

(一)文化活动广场

翁丁佤寨的文化活动广场是一块位于寨门附近近似月牙形的空地,是全寨人举行各种大型活动的场所,也是全寨人娱乐活动的地方。每逢佤族传统节日,佤族群众都会聚集于此举行相关的节日活动,全村的青年男女则会在这里打歌,一直到深夜,宽阔的广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平台。

(二)充满情趣的撒拉房

撒拉房也称姑娘房。佤族有“串姑娘”的婚恋习俗,一般青年男女到十五六岁就谈情说爱,其形式是“串姑娘”。撒拉房是佤族富有情趣的房屋建筑,翁丁佤族在寨中设立公房,夜晚供青年男女聚会谈情说爱,白天是全寨人休息聊天的公共场所,有时也是远到而来的客人在找不到归宿时,暂时落脚休息的地方。

(三)神秘的木鼓房

木鼓是佤族的打击乐器,也是佤族的通天神器,一般摆放在寨中的木鼓房内由专人看管,一般人不得进入和触碰。木鼓房是佤族摆放木鼓的地方,佤族的“木鼓祭祀”在这里举行,是佤族庙宇式的建筑形式。翁丁的木鼓房建在佤王府旁边的广场上,供寨子举行祭祀活动时使用。

(四)寨边的私人粮仓

佤族的粮食一般不摆放在自家的竹楼上,为了安全起见,而把粮仓建在寨边的树林里。在翁丁佤寨周围的林子里,到处散落着一座座佤族小粮仓,其结构和大茅屋大体一致。

(五)佤王府

佤王府是佤寨的行政中心,是佤族的头人或部落酋长议事和居住的地方,相当于“总统府”。翁丁的佤王府位于寨子西北方向的廣场边上,高大宏伟的佤王府是整个寨子中最大的建筑,其建筑风格和其他普通民居相同,只是比一般的佤族民居要高大得多,显得宽敞明亮,内设佤王宝座,充分体现出了佤王的尊贵和威严。

五、结语

总的来说,翁丁山地佤寨的整体布局,无论是公用设施、民用设施,还是环境美化,都尊崇了自然的法则。在古老的翁丁山地佤寨里,从外表上看不到现代化的气息,没有刻意地模仿和修饰,只有自然地创造与还原。这种天人合一的聚居理念把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这样的聚居理念和村落布局形式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夏显泽.天人合一与环境问题[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229.

[2]段世琳.佤族历史文化探秘[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6.endprint

猜你喜欢
空间形态沧源
遇见彼此
提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沧源佤族革命历史档案展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生动课堂
试论沧源崖画与佤文化的传承
沧源佤山实现“航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