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完成物理课堂教学

2017-09-03 09:49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7年21期
关键词:拖把物理生长

向 波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四川 成都 610041)

水到渠成完成物理课堂教学

向 波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四川 成都 610041)

水到渠成完成教学任务就是要抓住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并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供“自由”的环境,让知识扎根于学生的内心,并且自发的“生长”.

根;生长;自由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长”理论值得我们再次思考,他认为只有使一切教育和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求,将儿童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我认为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学生知识“生长”的“根”,也没有注意这个“根”的自然“生长”的方向,是问题的根源.教师缺乏了以上两点的思考和行动上的准备,学生的思考就像是无根之木,难以深入,难以发展,最终体现在效果上就是学生上课听了,看起来懂了,但不能解决问题,不能推理,不会迁移,不会进行深度思考,更不能出现理论创新.

一、寻“根”问底

人之所以会对未知的事物产生兴趣,产生疑问,大多数建立在对这个未知事物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之上,但未知事物又会表现出新的状态,新的属性.人们总会先用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探究.可见无论这种认识是正确,还是错误,它们都是求知的源动力,都不可忽视.我认为这就是学生知识生长的“根”,就是知识产生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找到这个源泉,是我们进行有效教学,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1的《牛顿第三定律》时,学生会对“火箭靠什么力发射升空?”感兴趣.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对此问题必定有了自己的认识了.几乎所有同学都会觉得是发动机喷火是根本原因,但问其具体原因时,很多同学会认为是周围空气对火箭有作用力,是火箭升空的原因.尽管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但如果基于这个前提的设计教学过程,学生不但有兴趣参与教学,而且能自然的接受正确的解释,摒弃错误的认识,这就做到了让牛顿第三定律这个知识点进行自然的生长.又如,学生在接收加速度这个概念时,他们有没有知识的起点呢?这个知识初中时完全没有学过的,但不影响学生有对它的认识.部分学生会从字面含义入手分析,“加”速度就是速度的增加,这样的知识起点虽然让理解加速度的确切含义带来了困难,但解决好了这个问题学生就会终生难忘.

我们的高中学生相对而言有了较多的知识储备、有了对事物的理解方式、也有了不少的奇思妙想,所以在进行课堂学习之前,它们对高中物理的每个知识都会有了一点认识,这一点认识就是我们教学中要找到的知识生长的“根”,在“根”的基础上进行的思考、学习、才能透入他们的内心,自然的“生长”出新的、有活力的知识来.

二、引导生长方向

我们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方式、理解的深度都是不同的.但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时,总想要求学生用相同的时间,达到相同的效果,这样课堂气氛过于紧张.老师不断赶时间,学生只有疲于应付.在这种坏境里,大多数学生不能真正的进行有效的深度思考,对问题的认识浮于表面,老师不能真正纠正学生对知识的错误认识,学生只知道生硬的结论.所以,承认学生差异性,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暴露自己的认知过程,是做到能否深度思考、自然生成知识的另一关键.

在进行牛顿定律多过程问题的教学中时,我们会遇见很多计算量很大的题目,如何处理计算中遇见的问题呢?有老师认为,计算是数学解决的问题,讲解物理原理就可以了,计算一笔带过,不想浪费时间.也有老师认为,学生算得不好,就一个劲讲运算忽视了物理原理的讲解.究竟讲什么,用什么方式讲,讲到什么程度,我认为应该从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方式和理解程度入手进行研究.有部分学生他从物理原理角度就能看出物体运动的具体情况,就能理解为什么发生的是匀加速运动而不是匀减速运动,或者匀速运动;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觉得物理原理过于抽象,只有有具体的数据才能进行判断、理解.所以,学生的理解方式是不同的,那我们的任务就是迎合学生理解方式的不同,该什么就讲什么,该用时间就得用,不能只从主观出发决定讲与不讲.实际上这就是要求“顺”着学生的知识“生长”方向加以引导,并且所用方式可以不同,所用的时间也可以不同,只要最后能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就是成功的.让学生非要按照教师的理解方式来完成学习过程,不免会出现学生理解不深入,学生逐渐出现厌学的情况.所以在教学中多与学生交流用学生喜欢的、习惯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必然会事半功倍.

例如:拖把是由拖杆和拖把头构成的擦地工具.设拖把头的质量为m,拖杆质量可以忽略;拖把头与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常数μ,重力加速度为g,某同学用该拖把在水平地板上拖地时,沿拖杆方向推拖把,拖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1)若拖把头在地板上匀速移动,求推拖把的力的大小.(2)设能使该拖把在地板上从静止刚好开始运动的水平推力与此时地板对拖把的正压力的比值为μ.已知存在一临界角θ0,若θ≤θ0,则不管沿拖杆方向的推力多大,都不可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求这一临界角的正切tanθ0.

解决此问题的要用到的物理知识无非就是下面两式:Fcosθ+mg=NFsinθ=f

但利用这两个表达式在解决第二问时,容易得到,若不管沿拖杆方向用多大的力都不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应有Fsinθ≤μN

总之,物理教学要深入“人心”,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科学研究精神.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顺其自然的完成教学任务,才是我们赢得学生热爱的关键.

[1]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布兰思福特等著,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闫久毅]

2017-06-01

向波(1982.6-),男,四川罗江,成都七中万达学校,中学一级,大学本科,从事高中物理教学.

G632

B

1008-0333(2017)21-0046-02

猜你喜欢
拖把物理生长
只因是物理
小拖把
碗莲生长记
给拖把洗澡
处处留心皆物理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生长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生长在春天》
我真的不是“拖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