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村词艺术特色探析

2017-09-04 01:09姜高威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梅村

姜高威

(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梅村词艺术特色探析

姜高威

(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吴梅村在诗歌上的成就一定程度上遮盖了其词学影响,而梅村词在使事用典密而有度、敷彩设色浓淡相宜、意象选用题材分明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卓越词才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其词在清词史上的地位也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

梅村词;用典;色彩;意象

吴伟业,号梅村,向以诗名世,“梅村体”的创行也曾引领一代风骚,饮誉海内。整体而言,吴氏其词学成就当不及其诗,然而吴氏词作所展现的独特艺术魅力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却丝毫不容小觑。

徐珂在《近词丛话》中说道:“明崇祯之际,诗余盛行,人沿竟陵一派。入国朝,合肥龚鼎孳、真完梁清标皆负盛名,而太仓吴伟业尤为之冠,其词学屯田、淮海,高者直逼东坡,王士祯以为明黄门陈子龙之劲敌。”[1]4222由此可知,虽说梅村词数量有限,但它所蕴含的丰富内容、鲜明色彩、多样风格和精湛艺术却早已为学林慧眼所识。因此,不断加深对梅村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平衡吴伟业文学研究中诗、词失衡的状态,也有利于全面认识梅村词的艺术造诣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一、使事用典密而有度

吴伟业博学多才,尤善经史,所以在其诗其词之中,使事用典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国朝名家诗余·梅村词》曾征引孙豹人评语道:“以史料为词料,是梅村长技。”此言得之,嗜用典故是吴伟业诗词皆有的鲜明特色。然而,梅村词虽说典重有余而又不失灵动变化,用事繁密却更见错落有致,这全赖词人匠心独运,妙手剪裁。

(一)梅村词中事典的运用

怀古咏史词是梅村词中艺术价值比较突出的一类,而使事用典也最为繁密。譬如《满江红·蒜山怀古》上阕:“沽酒南徐,听夜雨、江声千尺。记当年、阿童东下,佛狸深入。白面书生成底用,萧郎裙屐偏轻敌。笑风流、北府好谈兵,参军客。”其中,“阿童东下”是用西晋龙骧将军王濬伐东吴之事,“佛狸深入”是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南侵刘宋之事,“白面书生”典出《南史·沈庆之传》,“萧郎”典出《北史·邢峦传》中的萧深藻[2]117,“笑风流”两句典出《晋书·郗超传》。短短四句,竟已连嵌五典,整阕词犹如走线穿珠,上挂下连,浑然一体。更妙的是,五个典故环环紧扣战争与兴亡,且在结构上布局严谨,以京口旧战场开始,由“参军”结煞,更辅以“夜雨行客”的孤寂凄冷的画面,顿时悲凉之雾遍披周遭,个中滋味思之令人心寒。再比如,《满江红·感旧》中“人人王谢”“风静旌旗瓜步垒”“射雕盘马”“亡陈者”所征引的王导和谢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齐武帝萧赜、韩擒虎和贺若弼诸典,《木兰花慢·过济南》中“想尚父夷吾”“七十二城西”“铁笼筹算都非”“叹鲍叔无人”“鲁连未死”所征引的姜尚和管仲、韩信和郦生、田单、鲍叔牙、鲁仲连诸典,《沁园春·赠柳敬亭》中“淳于曼倩”“剧孟曹丘”“伏波歌舞”“恸哭西州”所征引的淳于髡和东方朔、剧孟和曹丘、马援、东晋羊昙诸典,如此这般,林林总总,看似繁密异常的各式典故在词人的艺术裁剪之下,和谐有序地共同撑起了梅村词圆融典雅的词学世界。

吴梅村的祝寿词里面也同样遍植典故,馥郁深醇。譬如《沁园春·云间张青琱从中州南还,索调寿母》:

极目中原,慷慨平生,浊醪一杯。念高堂老母,桓嫠志行,穷途游子,仲蔚蒿莱。雅负经纶,文章小技,三尺遗孤何壮哉。辞家久,到燕南赵北,赤日黄埃。

吾徒造物安排,且布袜青鞋归去来。有莼羹鲈脍,能供蔬膳,鱼村蟹舍,可葺茅斋。贫贱安亲,诗书养志,世上机云少弃才。成名后,把怀清筑起,百岁高台。

其中,“桓嫠”句典出《后汉书·列女传》,以桓嫠守节赞美张青琱之母;“仲蔚”句典出晋皇甫谧《高士传·张仲蔚》;“莼羹鲈脍”句典出《晋书·文苑传》张翰之事;“机云”指代西晋文学家陆机和陆云两兄弟;“把怀清”二句典出《史记·货殖列传》中秦始皇为巴蜀贞妇清建造怀台之事。这首长调祝寿词使事用典的长处不仅仅在于繁密而有序,更在于词人紧紧围绕“寿母”二字剪裁掌故,既包含有希望张青琱早日还家侍母的意愿,更表达了对张母育子、守节的赞誉和长命百岁的美好祝福,诚可谓祝寿之当行本色。其实,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首为友人母亲祝寿的词中,吴梅村隐隐约约以劝慰他人的口吻表达了自己的心中所思。该词中的“归去来”明显是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借用而来,其劝人还家之意甚明,而背后也隐含着劝其归隐之意。下面紧接着化用张翰故事,劝说归隐之意更是一望可知。再者,明末清初,中原陆沉,天下扰攘,加之仕途坎坷,沉浮不定,吴梅村早已心生懊悔与厌倦。倘若有机会得与家人团聚,安享晚年,这应当是动乱时节中最美好的愿景了。因此,这首祝寿词中吴梅村讽劝他人归隐,实则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词人通过将各色典故巧妙地植入祝寿词中,不仅节省笔墨、丰满了词作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使之更趋典雅化而契合祝寿题材,更便于含蓄地传达不能直言之隐情秘意,曲尽心怀。

清初文坛曾一度香艳盛行,梅村词中也有数量可观的艳情词。吴氏香艳词的创作实绩不仅凸显了个人的卓越词才,契合了清初词坛的某种发展风尚,更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和引领了这股潮流的发展。比如《西江月·春思》 :“娇眼斜回帐底,酥胸紧贴灯前。匆匆归去五更天,小胆怯谁瞧见?臂枕余香犹腻,口脂微印方鲜。云纵雨迹故依然,掉下一床花片。”该词造语香艳,描写大胆直白,并以宋玉《高唐赋》中神女故事隐约期间,整阕词顿显本色当行。通过典故的缀饰,艳情词显得乖巧而思无邪,既能体现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款款深情,亦可见出作者词风有追步花间、接棒柳七之象。

(二)梅村词中语典的运用

梅村词在大量使用事典的同时,也充分调动词才大量运用语典,进而实现语言精练、委婉含蓄、意蕴深远的艺术效果。

比如,《贺新郎·双鬓愁来白》下阕:

这半阕词非常鲜明地表达了吴梅村对前尘往事的无限惋惜与悔恨,也透露出词人渴望归隐江湖的迫切心情。词中“日暮乡关何处是”本是唐崔颢《黄鹤楼》中诗句,此处词人坚持“拿来主义”,丝毫不加修正。如此做法非但不减原作意蕴,嵌入本词更是貌合神契,相得益彰。加之该词过片便以青门客侯召平之典做好铺垫,中间又化用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早散发弄扁舟”一联,上下勾连密实,结构严谨,意旨圆融,浑然不二。

又如,《沁园春·有美人兮》上阕:

有美人兮,宛在中央,仙乎水哉!似藐姑神女,凌波独步;潇湘极浦,洗尽尘埃。忽遇东邻,彼姝者子,红粉胭脂笑靥开。须知道,是两家妆束,一种人材。

这上半阕词可说是梅村词中事典与语典完美融合的上佳之作。词作开篇首句便化用《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如此,不仅古雅之气与神秘之感相携而生,更为下文凿渠开道,引水导源。紧接着又连用五个典故,首先,“藐姑神女”是化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其次,“凌波独步”明显化用曹植《洛神赋》“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而“潇湘极浦”又暗含娥皇女英之典,所谓“东邻”实是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美女东邻子。以上四典都以妙龄女子为喻,鱼贯而出,自然脱出“彼姝者子”的赞誉,且这赞语又出自《诗·鄘风·干旄》,而作者又丝毫不加修改,直接拿来“以文为词”,却无丝毫违和、造作之感,倘非大才当不能有此功力。

总之,嗜典近痴的吴梅村凭借自身擅长诗国的艺术天才竞技词苑,通过对事典和语典的恰当锤炼和巧妙裁剪,在有限的时空之中,不仅拓宽了词作的容量,更提升了它的厚度与典雅之美,同时也形成了自身使事用典密而有度的独特艺术风格。

二、敷彩设色浓淡相宜

梅村词不仅在使事用典方面出神入化,而且在色彩表现艺术方面也同样出类拔萃。

据笔者统计,梅村词今存107首①,颜色词共出现242字次(不包括词牌),其中,红色系词48次,包括红字27次,丹字6次,朱字5次,粉字4次,赤字和绛字各2次,绯字和彤字各一次;表示黄色系词46次,包括黄字25次,金字21次;表示白色系词61次,包括白字26次,银字13次,雪字7次,素、皓、霜字各5次;表示绿色系词67次,包括青字34次,绿字12次,翠字9次,碧字7次,苍字5次;表示紫色系词8次;表示黑色系词12次,包括黑字3次,墨字5次,乌字和黛字各2次。词人笔下的颜色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如微红、深红、红潮、渐黄、蛾黄、浅白、斑白、寒云白、白似霜等;有大小长短之别,如红一寸、额黄等;颜色与动物搭配突出典重特色,如红鹤、红嘴、黄鸟、黄鹄、金虫、金马、白马、白凤、白鸥、青骢、青虫、紫貂、翠翰、孔翠、碧鸡等;颜色与衣料配合彰显出几分绵柔质感的同时更契合了女性题材的要求,如红丝缕、红袖、粉巾、翠袖等。

吴梅村喜欢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所刻画的多彩画面之中,以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3]2。比如《望江南》:“江南好,五色锦鳞肥。反舌巧偷红嘴慧,画眉羞傍白头栖。翡翠逐金衣。”这首小令虽短,却生灵活现、五彩斑斓。它依次描绘了五色游鱼、百舌鸟、红嘴鹦鹉、画眉、白头翁、翡翠鸟和黄莺,描摹对象均以色彩相别,各种颜色排布错落有致,加之拟人手法和动词的巧妙选用,读来顿觉一派祥和,生机盎然,欢愉之情历久不散。又如《木兰花慢·仰头看皓魄》:“菊花满头须插,向东篱、狂笑醉颜红。高馆青尊红烛,故园黄叶丹枫。”菊花黄、醉颜红、青尊互碰、红烛高照、黄叶丹枫,真可谓浓墨重彩,意象迭出,将祝寿的场面描绘地有声有色,好不热闹!以上都是以五彩斑斓的场景烘托愉快欢会之情,梅村词同样也善于把自己淡淡的愁苦巧妙地嵌入多彩的画面之中。如《西江月·乌鹊桥头夜话》:“红袖盈盈粉泪,青山剪剪明眸。”通过对女子特有的红袖、粉泪和青山眉的细腻刻画,渲染了离别时女子的依依不舍和无奈之苦。

作为调色高手的吴梅村深谙“一切景语皆情语”之道,其词的起句很多都使用颜色词展开描绘并借此为全词奠定情感基调,如:“青锁隔红墙”(《生查子》)、“断颊微红眼半醒”(《浣溪沙》)、“江天漠漠寒云白”(《菩萨蛮》)、“皓腕约金环”(《南乡子》)、“双鬓愁来白”(《贺新郎》)、“紫盖黄旗”(《满庭芳》)等等。梅村词还善于把醒目的亮色嵌入过片用以勾连词意,如:《柳初新·画栏深锁鸳鸯暖》一词,过片一句“阁外青山点点,问平畴绿芜谁糁?”恰好与上片形成远近、内外之别,正利于抒写女子闺思。《木兰花慢·西湖花月地》下片起句“恰逢紫蟹黄鸡,犹唱《缕金衣》。”所叙写之物恰好照应词旨“话旧”,且又与上片末句的“白发”“青山”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除此之外,梅村词同样还有许多以色彩描绘的画面收结,如:《生查子·一尺过江山》尾句“度樾与穿云,林黑行人顾”,巧妙地以一“黑”字点出了时间、树林之暗密和主人公的行踪,正暗合了“旅思”之旨。《点绛唇·细骨珊珊》 之“眠无主,误粘玉体,印得红丝缕。”着“红丝”二字,既写出了蕉团编织的细密柔滑,更刻画了女子因事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态,以及由此而使自己的身体因久卧而压印出红痕的细节,读来如在目前。

吴梅村既嗜好用典,又善于设色添彩, 故而其词中不乏将二者融为一体的佳作。梅村用典设色,有直接袭用前人成句的,比如《南乡子·皓腕约金环》:“皓腕约金环,艳质生香浸玉盘。”首句是对曹植《美女篇》:“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的直接引用,虽是“生搬”却毫无“硬套”之感,二人都是赞誉女子肤白体态美,所不同者在于前人温婉含蓄,后者大胆直露罢了。至于化用前人诗句之处则更多了,比如,《念奴娇·东篱残醉》:“遍插茱萸,山公老矣,顾影颠毛白。”这三句当是糅合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颠毛随日减,冉冉不胜簪”(梅尧臣《依韵和杨敏叔吴门秋晚见寄》)和山涛的典故而成。再如《临江仙·落拓江湖常载酒》:“姑苏城外月黄昏。绿窗人去住,红粉泪纵横。”前一句柔和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而成;后一句的“绿窗”应是化自韦庄《菩萨蛮》:“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黄昏、绿窗、红粉,冷暖色调搭配和谐,辅以典故寓意,恰恰契合了“逢旧”的词题,更写出了词人与昔日的红颜知己虽然相逢却又将分离而终不能长相厮守的无奈与苦楚。

三、意象选用题材分明

对于意象,一般认为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4]54。以此绳之,梅村词的意象选用几为其词题材的指示灯,而头发与笛子更是典型代表。

首先,梅村词中关于头发的不同称谓大约就有15种之多,比如云鬟、雾鬓、雾鬟、暖云、鬓云、翠云、绿云、绿鬓、绿鬟、蝉鬓、浓鬓、白发、鹤发、华发、烟鬟、颠毛等。由此可知,这些意象词汇大多与梅村词中风格偏近婉约的女性题材联系甚密,而白发、鹤发、华发、颠毛等则多描写老年男性。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梅村词相应的题材及其内容,同时也展示了词人高超的刻画艺术。比如,“云鬟一尺压蛾黄”“烟脸嫩,雾鬟斜”“窗外绿鬟轻撇”等都是极力描摹女子高耸黑密的环形发髻;“绿云斜亸,宝钗欲坠”“云鬟低拥,羞眸斜睇”“美人一觉在花阴,怕是耳珠钩住鬓云侵”等都通过各样发式的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地刻画了女子或娇媚,或慵懒之态。梅村词中有一首专门描绘女性发髻“牡丹头”的《南乡子》:

高耸翠云寒,时世新妆唤牡丹。岂是玉楼春宴罢,全盘,头上花枝斗合欢。著意画烟鬟,用尽玄都墨几丸。不信洛阳千万种,争看,魏紫姚黄总一般。

该词起句不仅以“翠云”二字名之,更显示了女子发髻的浓密,同时以“高耸”喻指其“寒”,正暗合了“牡丹头”这种发髻高耸的造型特点,也使得下句水到渠成、自然脱出。第二句更见其妙,以春宴结束后所剩余的杯盘狼藉之状比拟女子发髻的多样造型,既体现了女子对时髦风尚的追慕,且又富有动感与几分少女谐谑之气。第三句再次以烟鬟暗示女子头发的浓密,且词人有意颠倒次序,本应当先借仙界玄都墨丸来皴然秀发而后才成“烟鬟”。今经调换之后,非但符合了词体规范,更见出该女子“著意”之坚。末句故意以“牡丹头”来对比魏紫姚黄真牡丹,直接将赞誉推上顶峰。梅村摹写鬓发或出于单纯刻画,或抒发对红颜知己的依恋与怀念,或慨叹逝水年华,或哭诉人生际遇,或抒发归隐之志林林总总,既契合题材,又少有闲笔。

其次,梅村词中笛子共约出现了13次,其组合方式有吹笛、扁舟笛、渔樵笛、闻笛、铁笛,其中铁笛6次,吹笛4次,其余各一次。笛子作为一种凭借声波传达情感并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感官的乐器,其首要的功能自然是以乐愉人。然而在梅村词中,虽说也是笛声盈耳,但是其寓意已然不止于声色。

梅村词中笛意象几乎全部指向了同一个终极含义——由闲适而渴望归隐。比如,“长桥客醉闲吹笛”(《菩萨蛮·江天漠漠寒云白》)、“拂袖去,筍舆芒屩,弹琴吹笛”(《满江红·老矣君谟》)、“羡渔翁、沽酒一蓑归,扁舟笛”(《满江红·白门感旧》)、“有宫锦袍绯,纶巾头白,铁笛仙翁”(《木兰花慢·冰轮谁碾就》)等句都在极力鼓吹闲适之乐,同时也跳动着归隐的音符。而铁笛这一意象本身便是隐者、高士的代名词,而梅村词中6次出现铁笛,足可见其心向何往。值得一提的是,笛声所至虽然以渴慕闲适和归隐为主要情感诉求,但是悠扬的笛声中同时还颤抖着无法直言的悔恨、淡淡的无奈、痛苦以及对故国的隐隐怀恋,比如“听断涧,辘轳声紧,阑干吹笛”(《满江红·相国祠堂》)、“任黄芦苦竹打荒潮,渔樵笛”(《满江红·蒜山怀古》)等都暗含此意。作为一个不得已由明仕清的“两截人”,吴梅村心中的苦楚不说已满,而他又难以直言,只好移诸笔端,曲线抒怀。因此,国家黍离之悲与身世坎坷之苦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忏悔自赎之痛总是搅扰在词人心头,形成了梅村词中时隐时现却始终无法驱散的悲情色调[5]58-60。

四、结语

吴梅村其诗胜过其词应是不争之论,但是梅村词本身所体现的艺术价值却也不能轻视。目前学界对梅村词的研究也确实存在不全面、不深入的缺憾,比如梅村词中一些咏物词在表现手法方面似乎呈现出一种非完全意义上的“禁体物”的色彩,而有关这一点的研究尚显单薄,有待深入。

注 释:

① 程千帆主编的《全清词·顺康卷》所收吴梅村词在数量上比李学颖整理的《吴梅村全集》多出两首,今依前者。

[1] 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吴伟业,陈继龙.吴梅村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周成强.论梅村词的悲情基调[J].名作欣赏,2010(20).

[责任编辑 袁培尧]

The Study of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on “Meicun Ci”

JIANG Gaowei

(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GuangxiUniversity,Nanning530004,China)

WuMeicun’s achievement in poetry has covered the attainments of his Ci to some extent. But “Meicun Ci” is good at skillfully using allusions and color,and selecting image to create artistic conception. His excellence in these aspects and his Ci in the status of Ci Poetry in the Qing Dynasty also should be given sufficient attention and conducted in-depth reaserch.

Meicun Ci; allusions; color; image

2017-04-15

姜高威(1989- ),男,河南漯河人,广西大学文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I207.2

A

1671-8127(2017)04-0035-04

猜你喜欢
梅村
我的家乡
听音师
听音师
男性视角下的“缺席”
美丽梅村,我的家
探梅村二胡工艺发展的优势动力
听瓜婆
漏娘
漏娘
论清初士大夫文人的戏剧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