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注册会计师培养模式研究

2017-09-04 14:22潘虹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6期
关键词:模式应用型

潘虹

[提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注册会计师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注册会计师人才的途径。本文以培养应用型、国际化、创新型的注册会计师人才为方向,从培养定位、实践教学和师资结构等方面,探讨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培养;应用型;模式

基金项目: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DJG-2016-YB3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6月9日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了注册会计师制度,截至2016年,我国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达到了10余万人。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注册会计师人才的需求迅猛增加,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人才缺口已经扩大到了20万人。在200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对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维护国家经济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10月,根据《国家财政“十三五”规划》的有关要求,在认真总结全国会计管理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会计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财政部制定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注册会计师行业要不断做强做大,稳步提升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和社会公信力。而作为培养注册会计师人才的“主战场”,高校肩负着培养合格注册会计师人才,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使命。1994年,国家在中央财经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开设了注册会计师专业,随后又有大量高校相继设立了该专业或在会计学专业下设立注册会计师方向。但是,由于高校转型不彻底、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大多数高校依然沿袭了传统的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导致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模式僵化,这势必影响该类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方向

(一)应用型人才。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满足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合格的注册会计师人才除了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经济社会更是将是否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作为判断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高校在培养注册会计师人才时应把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方向,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应用型注册会计师人才还应该是面向市场、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高科技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应用给经济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战略实施、组织结构,更是全面改变了企业会计处理的计量手段、记录工具、核算方法等内容。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注册会计师人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在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不断更新知识,灵活运用已掌握的财务知识去识别会计准则没有规范的经济业务,并做出合理的判断。

(二)国际化人才。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国际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了国际业务,很多国内企业已经在国内和国外同时上市,一些国外企业也来到我国设立分公司,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资本运作模式,掌握国际会计、审计准则,能够正确处理涉外经济业务,并且能够对依据不同国家会計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另外,企业跨国化发展使企业还可能涉及到跨国并购、跨国筹资和投资等经济业务,这些业务都可能存在特别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给予特别关注。

(三)创新型人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核心也应着眼于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注册会计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专业素养,还应随着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打破经验主义和思维定式的禁锢,不断创新专业技能和思维模式,探索性地思考当前所面临的新的社会经济问题和企业管理问题,并提出新的发展路径。

二、高校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会计学专业下设立注册会计师方向,虽然会计是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也是培养注册会计师人才的基础,但是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人才素质要求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种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容易导致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不利于高校注册会计师人才的培养。

笔者认为,高校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理论和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知识,具有承接审计业务、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出具审计报告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审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注册会计师培养模式构建

(一)精准培养定位,完善培养方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高校培养定位不准确将会走上“通才型”或“理论性”的老路,直接影响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大多数高校将注册会计师培养方向设置在会计学专业之下,会计学的培养定位是培养具有会计核算、成本控制、纳税申报和财务软件运用等基本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会计人才。而注册会计师专业应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综合素质全面的高层次专业,要求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具备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流能力。

1、专业培养标准。(1)个人素质标准。注册会计师个人素质应具备以下标准:一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精神,较强的法制观念和创新意识,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二是具备较好的身心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四是具备独立思维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2)专业知识标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应具备以下标准:一是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二是了解审计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内外审计准则,掌握审计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三是掌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业务流程和基本原理,能够熟练运用审计软件完成审计工作;四是掌握外语、计算机、数理思维、统计分析等工具性知识。

2、课程体系构建。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除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应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并增加拓宽专业视野和增强专业素养的相关课程。(1)学科基础课程。注册会计师专业的一级学科是管理学,因此在学科基础课程中除了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性课程之外,还应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等课程。(2)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中,需要将注册会计师考试专业阶段的六门课程融入其中,其中会计课程分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三个阶段;审计分为审计学原理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分为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门课程。(3)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习、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六个模块,包括会计、审计、成本会计、统计等模块实验、综合实训、企业参观以及毕业实习等。(4)拓展专业视野和专业素养课程。为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和专业素养,可在选修课中开设会计学、审计学的国内外发展史、工程造价、资产评估、组织行为学以及会计、审计的双语课程。

(二)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实践效果

1、调整课程模块,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增加集中实践教学模块,开设专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认知实习、社会调查等纯实践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商战实训、会计分岗位实训、财务决策实训等更多的实践课程供学生选择;在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等传统理论课程中可以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最终使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20%~30%。

2、构建多维度的实践教学平台。多维度的实践教学平台指的是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双管齐下,将校内手工实验、上机实验、全真模拟实验、校外实习基地有机结合,逐步实现“手工实验+上机实验+全真模拟实验+企业顶岗实习”的多维度实践教学框架。(1)优化校内实验平台。传统的校内实验主要包括会计手工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等,这些实验存在实验材料单一、实验方式单调的特点,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学习持续性较差。高校应引入更多的高仿真模拟实验,例如ERP沙盘实验、商战实训、会计分岗位实训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企业中不同部门的业务处理流程,增强学生对企业经营的宏观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注册会计师专业,还应开设审计综合实训课程,引入教学版审计软件,运用仿真案例,进行审计实训,提高学生对审计软件的实践操作能力;(2)建设多元化校外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认知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都属于校外实习,但是由于高校校外实习基地较少,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而学生自己更是很难找到短期实习机会,因此很多校外实习往往流于形式。高校应加强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和建设,除了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作外,还可与代理记账公司等单位进行合作,并在制度上和经费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分时段、分批次的引导学生进行校外实习。高校可在每学期设立滚动实验周,将不同专业和班级的学生安排在不同时间进行实习,以避免实习时间集中在学期末或寒暑假,导致实习岗位不足的情况。同时,应加强对校外实习的过程监督,要求学生提供照片、影音資料、调查报告、实习报告等实习成果。

(三)调整师资结构,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注册会计师人才,师资队伍至关重要。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教师在数量和应用能力上严重不足,教学和实践脱节,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型注册会计师人才需要。

1、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现阶段,很多高校会计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高校也没有将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导致在制度、时间、经费上都无法保证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与所教授课程相关的行业、职业从业经验的教师。目前,有些高校仅从字面上理解“双师型”教师,认为“双证”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即将具有高校教师从业资格证和行业职称证的教师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而不考虑这些教师是否真正具有从业经验,导致对学生的培养从源头上依然按照“理论型”或“学术型”的培养方式,无法达到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目标。

“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当能够利用实践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应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委派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支持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税务师等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在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兼职,通过多种渠道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构建校外人才聘用机制,打造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兼职教师队伍。除了鼓励教师走出课堂深入实践外,高校还应构建校外人才聘用机制,面向社会聘用会计、审计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项目经理、合伙人等,打造一支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兼职教师资源,定期或不定期的针对学生和教师举办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企业实践的认知,扩宽专职教师的专业视野。

主要参考文献:

[1]翟华云,胡娟.协同创新背景下卓越注册会计师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15.18.

[2]胡淑英.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兼论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财会通讯,2011.12.

[3]潘颖.对高校培养注册会计师的认识[J].教育探索,2014.12.

猜你喜欢
模式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应用型本科ESP教学改革探究——以CBI为依托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