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运用

2017-09-04 14:41李东娣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23期
关键词:表情手势眼神

李东娣

摘 要:语言是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而教师善于运用非语言因素,在教学中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眼神;手势;表情;停顿;服饰

对于以“舌耕为业”的教师而言,语言是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教师好的课堂语言如同点燃学生头脑中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奔向广袤无垠的想象空间。此外,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眼神、手势、表情、语言停顿、服饰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略。因为这些因素能构成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这些情景运用得体、恰当,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往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憎、恶、怨。课堂上教师的眼神若与教学语言配合在一起,就能向学生传送千变万化的感情,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教学效果。教师的眼神可分为慈爱型、鼓励型、肯定型和注视型。当学生显得急躁不安时,如果教师投之以慈爱的眼神,他会镇定平和,重新开启思维的大门;当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准确或因胆小而不敢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教师投之以肯定、鼓励的眼神,他定会增添一些勇气;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表现突出时,如果教师投之以肯定、赞赏的眼神,他会受到难忘的鼓舞;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如果教师给予注视,他会感觉到老师在警示他,他肯定马上改正,集中注意力。

二、手势

每一个教师在讲课中都会情不自禁地使用手势来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应立足于一个基本原则:不宜过大,不宜过多——手伸出去的距离、高度、弧线要与自身相协调,不能“出格”,过大则显不雅,一点、一挥、一举如同红花与绿叶相配,相得益彰。在什么情况下运用手势要有讲究,在激昂处,在激愤处,在高兴处,在悲痛时……辅之以手势一般能起到催化作用。一点,往往将有“画龙点睛”之绝妙;一举,则将有“举一反三”之效果。若过多则显得太俗,学生如同看武打片,容易分散注意力。例如,我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对于文中描写小白兔听了燕子、小鱼、蚂蚁告诉他要下雨的消息后,小白兔连忙跑回家的场景,我动情地与学生讲述“小白兔加快步子往家跑……轰隆隆,天空响起了一阵雷声,哗,哗,哗,大雨真的下起来了”时,我一边用双手捂住头顶,一边做出跑的样子。台下的学生都被我感染了,纷纷举起双手遮住头顶。这样,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燕子、小鱼和蚂蚁的话是正确的,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下雨前有什么自然现象。

由此说来,每一个手势都应有其目的,要具有补充、强调、启发作用,切忌死板,更不能矫揉造作。教师不能有乱挥手势,拍桌摔凳,乱扔粉笔、笔头以及搔頭、挖耳、抠鼻等有伤大雅的动作,这不仅有损师表的形象,甚至会引起学生的盲目效仿,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使用手势也是一门学问。

三、表情

有人把人的脸说成是一张晴雨表,即指脸富有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的语言、语调、语速、手势等方面要随之而变,而且还应充分调动自己的面部表情给予暗示。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回答得很好,教师的面部表情应是笑容满面,让学生如沐春风,知道自己回答对了,从而增强信心和勇气;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够好甚至有误,教师的面部表情应是介于微笑和严肃之间的,让学生发现问题回答得不够好,从而立即调整思维方式。

但是,如果教师经常用漠不关心或不耐烦的表情对待学生,就会使师生间产生隔膜,增加教育的难度。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学生在课堂接受的信息有近四分之一来自于教师的面部表情,一笑,一颦,一嗔,一怪,学生都会从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并且记忆深刻。所以,教师的表情要亲切,但不能嘻嘻哈哈,不拘小节,否则失去教师的尊严;要严肃,但不能老绷着脸,动辄发火,使学生望而生畏;要大方,不能矫揉造作,使学生失去信任。

四、停顿

美妙动人的乐曲,不仅要有高低音,还要有休止符。同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谱写扣人心弦的乐章,除了津津乐道的阐述、热情洋溢的气氛、双边活动的默契外,还要有欲扬先抑、有张有弛的艺术节奏。停顿,分为稍长时的停顿、短暂停顿和高潮停顿。稍长时的停顿,一般是指在较长时间的讲授之后出现停顿,这样的停顿是为了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讲授进行思维活动,孕育出新的火花。短暂停顿一般指有意的一声咳嗽和一句话中的突然停顿,恰似“抽刀断水”。高潮时的停顿,使高潮的作用延伸、扩展,成为高潮的再造。这样,使学生在停顿中思维升华,在停顿中产生灵感,在停顿中受到启发。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王冕学画》中的第二段内容时,我先让学生想象课文里所描绘的雨后阳光洒满湖面的景象——荷花鲜艳,粉红的花瓣清水滴滴,碧绿的荷花上的水珠滚来滚去。接着读出王冕心里想的一句话:“要是能把这美丽的荷花画下来,那多好哇!”之后,我故意不说话,作了稍长时间的停顿,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去想景色的美好,或是想自己也要把这美景画下来,或在想王冕会怎样做……老师的停顿让学生思考、消化、再创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服饰

一个人的服装不仅仅是外部装束,也可算是一个人的情感、学识、气质和性格的综合反映。如果教师的衣着赶时髦,着装奇异古怪,花枝招展,变换频繁,容易给学生一种新奇的感觉,在上课时势必会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有的学生可能还会模仿老师,一味地吵着父母要给自己买新衣服穿。有一部分小学生可能不是很讲卫生,衣服不整洁,如果教师给学生树立衣冠整洁,气宇轩昂的“为师者”形象,学生会学习老师,慢慢地养成衣着整洁的良好习惯。

眼神、手势、表情、停顿、服饰等方面,反映出教师的精神风貌、气质风度,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可谓“无言之教”。教师善于运用这些非语言因素,在教学中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博罗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表情手势眼神
生命的顽强
V字手势的由来
搞笑秀
找“表情”
让音乐课“活”起来
2015 元首“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