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思考

2017-09-04 02:44韩菲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6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事业单位

韩菲

[提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事业单位管理也越来越重视,而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又是政府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由此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地解决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6月6日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况

党中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大规定,坚持走群众路线,这些政策制度都极大地推动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一步规范化,由此在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共六章六十五条,具体包括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等内容。该规范中所称的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理。这些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能更好地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避风险发生,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和保护财产安全,本着信息公开原则,有效地防止权力寻租和预防腐败。该规范的总目标是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强化对内部权力制约,保证内部权力正常运行,健全内外部监督体系,运用科学化管理手段,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淡薄,认识不足。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和发展的前提。而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制定者和实施人。但有些单位领导只注重单位经济效益,没有重视内部管理,发现问题没有及时地采取有效解决方案,对内部控制知识又缺乏相应的了解。此外,有些单位虽然按照规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却流于形式,并没有认真贯彻执行,仅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甚至有些内部控制制度过于形式化并不适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风险的评估机制预期不足,当外部环境、经济活动发生变化时,并不能及时应对调整。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领导人责任意识不强。另外,也表现出领导对财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全面审核内部财务工作,因此导致内部控制与相关业务控制脱离,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对固定资产管理薄弱。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论是在会计核算中出现问题,如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按收付实现制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还是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如长期以来重购建轻管理的思想,在购建时出现违规操作,未按照财政资金使用规范进行操作。虽然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采购制度下,固定资产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仍然有些单位对购置的固定资产未按规定及时入账,也未及时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对固定资产报废、毁损也未按规定及时申报处置清理,有的形成呆账,有的闲置。而相应地固定资产管理又缺乏单位内部独立部门的监督和来自单位外国家财政的有效监督,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由于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意识,再加上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受粗放型经济的影响,内部控制的组织、分工、方法、标准、守则和规程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在组织方面,单位并没有设置单独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来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在分工方面,没有明确具体的岗位职责及分工,没有建立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例如,有的单位会计兼任出纳,采购兼保管,记账人员负责对账工作,会计兼职资产保管,不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在方法上面,没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很少利用信息系统建设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费时费力,增加了一些人为操纵。在规程方面,有的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但是很笼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并不适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四)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从内部监督来看,有的单位内部没有设立审计机构,有的单位虽然设立了审计机构,但审计制度不健全,往往由财政部门的领导来运营,审计人员没有独立的审计权限,这样就形成了建立内部控制与实施和监督都没有相应地独立进行。单位负责人也没有指定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也没有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发现问题也没有及时地提出改进意见。从外部监督来看,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监督主体的财政和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财政资金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检查,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即使外部监督审计发现了问题,也没有及时催促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并提出审计处理意见,使外部审计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缺乏规范的监督制度就无法对单位的资金、人员及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提高认识。只有建立内部控制意识,才能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首先,要提高单位领导人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要定期的参加培训,了解其重要性,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组织各级负责人进行培训,从思想上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定期举行座谈会,对如何加强内部控制提出合理化意见,真正认识到管理好单位内部控制对于单位长久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单位的财务人员应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在工作中严格把关,尽职尽责,要按照财务的流程和章程办事,把责任和义务贯穿于工作当中,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强内部控制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改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在会计核算中的计量方法,按照权责发生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样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成本,确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利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能更好地实现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原则,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防范财务风险,真实地反映对外投资情况;其次,固定资产购建要及时入账,财务部门要进行账务处理,国资处及时进行卡片式账簿登记。对于固定资产的报废,要严格审查报废手续,完善报废管理制度,及时进行清理和报废,杜绝报废中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最后,固定资产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单位内部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推行责任人负责制。对盘盈、盘亏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解决。密切配合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检查。

(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常见的内部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种: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例如出纳不得兼任会计、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采购人员不得兼管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工作。单位应当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来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应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单位还应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减少人为操纵,保护信息安全。

(四)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建立内部控制的監督机制是确保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一是单位内部可以设置一些单独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建全内部控制审计机构,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其独立性,定期检查单位内部控制和机制建立与执行情况,评价相关人员执行内部控制的情况,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二是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将行政事业单位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及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并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和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从而提高运行效率,提高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潘秀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6.

[2]郑煜.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几点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4.

[3]丁莹.浅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J].财会学习,2017.1.

[4]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2014.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事业单位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