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本主义中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2017-09-05 00:04刘晓烽
未来英才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构建作用

刘晓烽

摘要: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在教育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教育观为研究视角入手,探讨影响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存在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形势下良好师生关系建构的策略。

关键词:人本主义;良好师生关系;作用;构建

罗杰斯在其长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体验发现,克服心理障碍的关键是患者对自身的认识而非咨询者的指导性说教。经过研究推断认为,决定教育工作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质量或“某种独特的心理气氛”,归根结底也就是“情感的态度”,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只有在真诚、接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现以人本主义的角度入手初探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科学正确的学生观是拉近师生间的心灵接触的基石

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人格特征、思想动态、言行举止等诸多方面的主观反映。教师想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综合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正确的学生观。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教师的学生观存在诸多偏差,在当今应试教育当道的年代,人们对知识的追逐更是愈加狂热,学校作为传授知识的平台,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驱动体,知识是重要的媒介,若失去这一媒介,教学过程也就失去载体。很多教师尤其看重知识的存在价值,并且把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导致很多教师都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不是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知识的作用是无可否认的,毕竟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知识同学业成绩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只有通过内化才能转化为素质,能力是素质在一定程度与条件下的外显。优秀学生是能力与素质集一身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而并非只局限于学业成绩上,所以理性的爱是以科学正确的学生观为前提的,只有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才能更好地拉近师生间的心灵接触,更好地消除彼此间的隔阂,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重视是师生间心灵交流的桥梁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心理治疗的关键工具。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心理治疗的前提,把它运用在教育学上的意义就是无论学生的品质、情感和学业成绩如何,教师都对其各方面都能无条件地接受,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让学生感受自身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当然接纳不意味着完全赞同,当发现学生的不当观点时还是要予以指出,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关注学生这个独立于问题之外的个体。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此,教师必须无条件积极关注学生。平时在教学环节中加以学生特性分析、教学模式制定、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材料准备,乃至对学生的态度、对课堂气氛的调动、对课堂的控制等,都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会关注与倾听学生,当然,在倾听的过程中直接和学生交流对话。

三、共情式理解是师生间心灵融合的粘合剂

共情是指个体由于理解了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绪体验。這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即个体能够以他人为中心,识别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并能够亲身体验他人情绪的一种心理过程。教师要学会利用共情式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问题,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设身处地的理解。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需要,按照学生的心理需要来促使其学习动机及成功动机不断增长,从而使其内部的自我需要在教师教育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形成。这样才能激发出教与学双方的创造力,用共情式理解去对待学生,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会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四、共同努力是师生间“情感课堂”的催动力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更直接地依赖于师生之间相互的交往和影响,共同努力,共同创建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师生之间彼此了解,教师通过家访、私下谈话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学生,而学生也要了解教师,所以教师也要多向学生敞开心扉,展示自己的真实内心。

美国心理学家T.Gordon曾经进行了一个改进师生关系的训练研究,其要求教师在改进师生关系时,首先要区分影响师生关系的三类问题状态:教师自身、学生自身和师生共有问题。然后根据各类问题对师生关系的影响程度而采取相应的改善策略。奥琵也曾提出师生关系建立的双向度基础,即双方各有期望。这些研究说明师生在共建良好关系过程中,不断调整角色极其重要。教师学会倾听学生,学生学会尊重老师,双方不断进行角色调整,相互包容理解,共同为达到教学目标努力,在课堂中也培育“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质疑,共同探究,共同释疑。教师带着一份爱融入到课堂当中,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同的进步,而学生也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任务,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情感课堂”。

从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出发,通过自由地成长就能达到“自我实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条件,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当今教育中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Freie,P?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M]. Newyork:Continum,1970.141-156.

[2] 陈奎喜.教育社会学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出版,1995.

[3]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构建作用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