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优化与辽宁振兴发展

2017-09-06 10:46赵玉红
党政干部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新动能空间结构优化

赵玉红

[摘  要]空间结构对一个区域影响更宏观、更长远,是政府更好发挥规划调控作用的重要领域。辽宁经济地域系统的三大板块——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经济区构成了辽宁空间划分特征。促进沿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实现沈阳经济区的资源整合和辽西北的突破,促进三大板块互动发展,成为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辽宁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选择。

[关键词]空间结构;优化;新动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6-0046-04

空间结构对一个区域影响更宏观、更长远,是政府更好发挥规划调控作用的重要领域。总体发展战略和各领域发展任务要空间布局相结合,今后政府规划应更多地关注空间结构,而在产业结构、企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本文对辽宁区域空间结构进行历史的和现实的梳理与评价,期望使辽宁的区域空间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进而打造辽宁振兴发展新动能。

一、辽宁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辽宁省空间区位比较典型的是根据区域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空间差异来划分,把辽宁分为4个部分:辽东半岛区、辽河平原区、辽东山地丘陵区和辽西低山丘陵区。这种划分更多地是从地理特点出发考虑空间布局划分,而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联系几乎忽略。从“九五”时期开始,辽宁省第一次把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在第九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里提出了全省空间开发的“三区、一带、海上辽宁”战略。“三区”是指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经济区、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南经济区、以锦州为中心的辽西经济区。“一带”是指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带。“海上辽宁”是指包括近海水域、滩涂、退海荒滩、海岸线等在内的海洋产业开发建设。“十五”时期进一步提出了“三区、两带”的空间发展战略。“两带”是指沈大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沈大经济带主要包括沈阳、鞍山、辽阳、抚顺、本溪、铁岭、营口和大连八个地级市,沿海经济带主要包括大连、丹东、营口、锦州、葫蘆岛。

这两个战略提出的空间开发构想是从全省区域开发的角度考虑的,是从区域经济和空间布局协调发展的角度制定的战略,为以后空间布局战略的完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是从战略内容上看,这个空间划分方案对于落后地区考虑的不够,对于发展差距关注较少;战略对于沿海地域作用认识的不充分,对于沿海和腹地的互动内容和互动方式认识的不够;大连、营口等核心城市被重复划分,反而难以发挥其对周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利于城市功能定位。从实施手段上看,缺少有效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随着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辽宁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越来越明晰,在空间布局上“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中心城市带动、三大板块互动、沿海五点一线”的总体发展格局。三大板块的划分与前期的“三区”战略基本一致,是全省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客观反映。“五点一线”是辽宁在“十一五”时期首次提出来的发展战略,它由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宁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五大区域和一条贯通全省海岸线的滨海公路组成。

“五点一线”发展战略是原有的“海上辽宁”战略的延伸,是更加充分发挥临海临港区位优势的空间开发发展思路的具体体现。但是这时候的思路还仅仅是一个新区域的开发方向,在与三大板块协调发展方面还没有成熟的想法。“五点一线”建设随后演变成29处重点开发区域的沿海经济带,2009年批准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明晰了辽宁按照“一核、一轴、两翼”的空间开发概念实施沿海地区开发。2008年辽宁省将逐渐成型的中部城市群确定为沈阳经济区,更深层次地把以沈阳为中心的周边8个城市的资源进行整合发展,建设成中国最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同年,在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明晰了发展思路并大规模建设时,为了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协调区域发展,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突破辽西北”战略,将目光关注到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生态环境差的辽宁西部和北部地区。

至此,辽宁经济地域系统的三大板块——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经济区构成了辽宁空间划分特征,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战略和”突破辽西北”战略构成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的三大战略。促进沿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实现沈阳经济区的资源整合和辽西北的突破,促进三大板块互动发展,成为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辽宁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选择。

二、辽宁区域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辽西北经济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成为未来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主体框架。

1.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要做法及成效。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全省新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临海临港的比较优势,在重点发展区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主要做法一是以产业集群建设为支撑,强化区域竞争能力,重点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高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二是以开发区建设为抓手,构筑对外开放先导区,高新技术产业、海洋产业、临海重化工业是这个区域的主要产业。现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上的园区早已从最初的“五点”增加到多点,已成为培育发展一批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集群。

2.沈阳经济区主要做法及成效。2010年沈阳经济区获批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8个城市围绕新型工业化和综合配套改革这两个主题,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一体化、同城化进程。沈阳等8城市间、合作机制日渐成熟,产业发展和空间整合步伐明显加快,区域内城市间合作涉及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信息产业、科技创新、旅游开发、人才交流、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中,沈阳经济区加速推进城际连接带产业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探索建立公司制园区运营模式,沈抚新城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本溪生物医药、铁岭专用车以及阜新液压产业等是在现有产业基础和八城市产业优势互补、不断融合的基础上新成长起来的产业集群。

3.辽西北经济区主要做法及成效。作为辽宁三大经济板块中最薄弱的区域,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2009-2013年辽宁省财政每年向辽西北各市安排1亿元资金,支持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2009年至2012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辽西北绿化工程,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实现绿色发展;建立了帮扶机制,在产业、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省内先进地区支援扶持辽西北,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战略实施几年来,辽西北三市依托原有产业优势,从资源及地域优势中寻找新的突破口。通过整合和集聚,全力打造产业集群,中航工业集团、河北冀东庞大集团、大唐国际、华能、中电投、华润等一大批重量级企业在辽西北安家;造林绿化、草原沙化治理、重点河道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四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加快推进。

三、对辽宁区域空间结构的评价

辽宁区域发展和空间功能清晰定位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三大板块空间格局的形成既是对自身优势和特点的认识,也是充分利用了国家振兴东北的政策,从而使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1.再造了新的区域发展动力机制。辽宁是以能源、原材料为基础的工业布局,未来的定位是作为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东北亚航运中心、东北地区经济中心。按照区域经济布局的一般演变规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展重心逐渐由内地向沿海地区转移,临海临港型产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再造了区域发展新动力,沿海与腹地协调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同时沈阳经济区同城化发展的新模式调动了各市一体化发展的热情,实现了资源整合带来的正效应。

2.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实施为解决区域内部发展不协调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的建设发展,区域经济将进一步向这两个区域集中,区域经济的总体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而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又缺少强有力的增长极的带动,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都相对处于劣势,在这样的条件下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必要对这样的区域实施特殊的支持政策,因此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和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战略确定后,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突破遼西北”战略,从而正确处理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沿海与腹地的关系,这三大区域建设将互相支撑、互为依托,使老工业基地走向全面振兴。

3.充分发挥沿海和腹地互动优势。沿海地区的物流运输优势是其他地区比不了的,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沿海地区在某些产业上发展的优势,辽宁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在东北亚地区的地缘优势,发挥沿海经济带的比较优势,依托东北地区等腹地的雄厚基础,加强沿海与腹地在产业、物流、人才、资金、科技和土地等各个领域的密切合作。

四、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促进辽宁振兴发展

1.辽宁区域发展战略要与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有效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特点就是以重大国家战略为重点推进区域经济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带,增强沈阳大连集聚高端要素的能力,发挥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推动具有国际市场需求的过剩产能加快海外转移,加快推动鼓励优势企业加强境外投资合作,鼓励优势企业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经营网络、承包国际工程等,借助核心企业向海外拓展带动地方配套企业跟进,从单体投资项目输出向产业链输出转变,提升辽宁企业在海外的竞争实力。发挥自贸区和金普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作用,探索与俄、蒙、韩、日、朝合作的新机制,建成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重点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合作。依托营满欧铁路,发展海铁联运,提高营满欧运输能力,做实辽宁与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充分发挥辽宁省港口海铁联运的优势,打造欧洲、中亚与韩国乃至日本、东南亚等国贸易的新的中转港。依托现有合作项目,更大规模的参与东盟各国公路、铁路、港口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立足辽宁与京津冀地区空间距离近、物流便利、工业基础好等比较优势,多渠道多方式地与京津冀相关部门和企业接触,重点打造辽西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平台,多形式开展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深度合作,重点在现代物流、文化教育、旅游等重点领域力争率先取得突破性成果,努力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

2.把城市群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优化城乡空间格局。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以辽中南中部城市群为主要载体和空间框架促进国土空间优化高效开发,整体统筹区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形成城市群,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在建设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过程中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探索城镇化内涵集约式发展道路。

增强沈阳和大连两市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和带动力,在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过程中要逐步提升这两个城市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发展科技含量高、投资收益高和环境污染小的新兴城市工业,强化城市的资源配置、经济载体和社会创新功能。提高沈阳和大连在城市群中的能级差,引领区域发展。加强沈阳、大连对整个城市群的融入意识和服务功能,构建创新型城市发展所依托的创新制度和创新文化,推动沈阳、大连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进沈阳、大连成为吸引创新资源集聚的城市。

3.区域经济发展布局要与主体功能定位协调一致。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的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沈阳和大连中心城市功能,率先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成为高端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承载区。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重点开发区,要在有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园区建设和发展产业集群,打造新型产业基地。加强与优化开发区域的联接和互动,增强重要的结点功能,建成全省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人口和经济密集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区。限制开发区的农产品主产区要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学习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保障农产品供给。重点生态功能区继续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建成保障全省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禁止开发区主要是适当发展旅游业,成为保护自然文化资源和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的重要区域。

4.优化整合产业园区建设格局。科学规划园区总体布局,提升现有产业园区的投资密度,对已有的产业园区要逐步加以统筹整合,优化整合产业园区布局,提升产业园区层次,打造高端产业园区引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重点打造沈阳、大连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以此作为全省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吸引高端生产要素集聚,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鞍山、辽阳、本溪、营口、阜新等国家级高新区要依托主导产业集聚优势,打造区域性重要发展区域,形成区域性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省级产业园区要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市场空间,增强节点功能;县级产业园区要完善退出机制,根据投资密度、投入产出比、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等指标设立园区最低退出标准,建立产业园区科学考评制度,对考评不合格园区要建立园区退出机制,优化整合县级产业园区总体布局,最终打造形成以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的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开放性产业空间格局。

注重园区整体环境营造。沈阳、大连国家级产业园区环境建设要注重园区整体环境营造,要对园区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在绿化景观、生态载体、人文设施、社区建设等方面营造一种既有利于提升企业和园区生产、生活质量,又有利于集聚优质的产业资源和一流的人才资源的氛围,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成熟高端产业园区。其他几个地级市的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注重园区功能载体建设,包括园区的配套服务、产业服务等,增强园区专业服务能力,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能力,提高产业园区投资密度,提升园区项目吸引力和整体竞争力。

5.构建海洋经济空间布局,促进陆海统筹发展。要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提升海洋经济在全省的地位,构建陆海开放型国土开发综合格局,推动海域開发空间布局优化。实现沿海区域发展战略和海洋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统筹陆海交通基础设施和通道建设,加强港口资源空间整合、加快陆海对内通道建设、强化陆海对外战略通道建设与维护,拓展海陆发展战略空间;依托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沿海主要结点城市,优先进行重点区域的开发开放和重要项目的沿海布局,带动滨海地区经济发展,成为人口和海陆产业主要集聚平台、海洋开发支撑保障基地,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经济带,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科学开发岸线、港湾、滩涂和浅海渔业资源,拉长海洋经济发展链条,拓展发展区域;依托港口和重要节点城市,把沿海地区逐步建设成临港产业集聚带、资源开发产业带和沿海旅游观光产业带。

责任编辑  魏亚男

猜你喜欢
新动能空间结构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动能
鲁企“新动能”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新动能
自由曲面空间结构形态创建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