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养与家庭和谐

2017-09-07 06:42陈露编辑南溪
科学生活 2017年8期
关键词:隔代外婆爸爸

文/陈露 编辑/南溪

隔代教养与家庭和谐

文/陈露 编辑/南溪

陈露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际萨提亚模式和结构派家庭治疗师;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专家级心理咨询师;上海电视台、东方都市广播等栏目特邀心理专家;报刊、杂志撰稿人。

擅长领域:婚姻家庭、亲子教育、自我成长、职场人际等咨询领域。

说起隔代教育,大约40%的老人很热心,很操心,会对小夫妻说,“你们上班,我来帮你们带小孩”。30%的老人说,“没办法啊,小夫妻双职工要上班,没有人带。所以,宁愿自己辛苦点,不想自己的子女受累”。也有部分的老人很想得开,早早地和子女说,“我是不带的,累都累死了,我养大了你们就大功告成,你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所以,带不带孙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选择。

故事:6岁小宝的行为问题

6岁的孩子小宝因为在幼儿园里几次三番不守纪律,打小朋友,由父母带来看心理咨询师。小宝父亲是企业高管,妈妈在外企做部门经理。孩子出生4个月后,妈妈去上班了,孩子主要由外婆带。3岁开始,妈妈发现孩子生活习惯不好。吃饭,是外婆追着喂,不喂的话,他不肯吃。要看电视,要吃糖,不给他吃,他就耍无赖。外婆心疼孩子,一次次地妥协。妈妈和外婆交涉,不能这样惯孩子。外婆表面上答应,背地里放水。为此,妈妈和外婆有了很多的口角。外婆火起来,就说,“你也是我带大的,我比你有经验。要不,你自己去管”。

一个家庭的孩子行为有了偏差,比如说有了情绪、行为问题,多半是与家庭没有解决的矛盾和冲突有关。一个女性和一个男性结婚生了孩子,正常情况下,这三个人就是一个核心家庭。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是他的父母,而且孩子越小,越需要他的父母。因为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呆了10个月,脐带一剪断,妈妈和孩子完成身体上的分离,而心理上的分离,要到3岁。怎么完成母子心理上的分离呢?妈妈情绪要稳定和良好,能及时敏锐地察觉到婴儿的需要,及时回应他的各种生理和情感的需要。这种敏感能让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觉得“我有需要,妈妈是能无条件满足我的,我是安全的,妈妈是爱我的,这个世界是值得信赖的”。所以,好的母亲是能够在孩子18个月前高质量地陪伴孩子,让孩子建立母亲是可以安全依恋的印象。越是安全感够的孩子,越有独立的愿望,愿意发展自己的学业,有好的人际关系,将来可以完成和母亲很好的分离。

很可惜,理论归理论,现实做起来很难。大多数妈妈在孩子4个月大的时候选择了上班。然后,老人会接手。接踵而至的矛盾就是:一方面,年轻的妈妈想要让老人带,同时又希望老人要以科学育儿的方式带。但是,老人又有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当年轻的妈妈改变不了老人,双方就会产生冲突,那么最受影响的就是孩子。对孩子最大的伤害不是吃糖得蛀牙之类的事情,而是家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不一致。家里不太平,三天两头的争吵,会让孩子非常恐惧,不安宁。

这个6岁的孩子说,妈妈很容易发火。他很害怕妈妈发火。因为在家里,妈妈总是不开心,动不动就会很大声地批评他,打他。然后,当他在幼儿园里被其他同学推了一下的时候,他很生气、很愤怒,但是不知道怎么解决,只能以他学到的打人的方法来解决,因为他表现不好,父母都是这样对付他的。爸爸因为是单位领导,回到家里已经7点多了,妈妈体谅爸爸,没让他管孩子,同时爸爸开始也不懂得怎么管孩子,看到孩子不听话,就噼里啪啦教训一顿。所以,妈妈也害怕爸爸的粗暴简单。但是妈妈脾气急,容易发火,爸爸也不会安慰妈妈。爸爸说:“她在气头上,我再说话,她气得更厉害,我索性就不说了。”

这个家的互动是这样的。孩子因为年龄关系,要吃糖,外婆觉得这不是什么原则性的事,给了一颗又一颗。妈妈看不惯外婆的养育方式,责备外婆;外婆也很厉害,为自己辩解。妈妈很生气,不想和外婆吵架,就打孩子。爸爸想做和事佬,就对妈妈说,小孩子么,算了,吃两颗糖,刷牙就好了,不要生气,本意在劝妈妈不要生气,可是妈妈觉得爸爸好像是在说她有错。更生气的是,她觉得爸爸不帮自己。然后便去怪孩子,“都是你惹起来的,你不能乖一点吗?”孩子感觉害怕,带着情绪去幼儿园,幼儿园小朋友无意中的冲撞,把孩子没有被处理的情绪勾起来,一股脑发泄给小朋友。然后老师打电话给妈妈,妈妈感觉头皮很炸,又打骂孩子。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又比如,小孩子摔倒了,外婆比爸爸还要急,把爸爸推开,自己来抱孩子。爸爸逗孩子玩,外婆过来一把抱走孩子,说要睡觉了。外婆有错吗?外婆很爱孩子,很有责任心,一心一意都在孩子身上,操了很多心。但是,外婆还是越界了,这是谁的孩子?是妈妈和爸爸的孩子。外婆和妈妈把爸爸边缘化了,这对孩子是很不利的。

那么,小宝的个案怎么处理?1.让边缘化的爸爸多和儿子相处,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尤其是男孩子的教育还是很需要爸爸榜样的力量。2.教育孩子的主体是父母,不是外婆。因为外婆管也是很辛苦的,适度的参与让老人有价值感。但是管孩子管到大人吵、小孩闹的地步,可能需要后退一点,给这个三口之家一点空间。后来,外婆离开女儿的家,住到自己家里去,有需要的时候再去帮忙。有点距离,矛盾就小点,不那么针锋相对了。3.妈妈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搞清楚是孩子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一般来说,妈妈骂孩子,三分之一是真正属于孩子的问题;三分之一是自己的工作不顺,心情不好;三分之一是冲老公发的火。孩子卡在父母不和谐当中,成为替罪羔羊。

几次咨询以后,孩子行为习惯大大提高,获得老师的表扬。爸爸改变方法,和孩子相处当中,获得了成就感,反而更愿意接近儿子。妈妈情绪相对稳定,不是老师一打电话就气炸。大家都有较为清晰的界限,可以分清楚是谁的问题。

隔代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隔代教育做得好皆大欢喜。但是往往随着孩子长大,越来越不好带,而且容易引发家庭矛盾。

1.老人容易包办代替,阻碍了孩子体验自力更生的机会

孩子随着年龄的发展,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祖辈家长可能没有跟上孩子发展的步伐,容易去包办代替。当孩子已经会走路了,还要抱着上下楼梯;孩子吃饭时,担心孩子吃不饱,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着赶着喂。这种种做法恰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错过了“自己整理、物归原位、自己吃饭”等敏感期的身心体验,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弱,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不让孩子动,影响了他自己努力和探索的欲望;或者因为担心他受伤,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要动,大人代为其劳,丧失了他自己锻炼的机会。当孩子没有得到机会锻炼,就会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很多学生从小是父母盯着写作业,到了大学,没人盯了,就不知道自己怎么做了,更会手足无措和自卑。他们内在没有价值感,没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包办代替的坏处是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机会。

同时,如果老人带孩子不小心出了健康问题或者磕磕碰碰,可能招致儿女的埋怨和指责。所以,老人大都不太敢放手。在老人的思想中,孩子安全第一,探索第二,这样自然带起来缩手缩脚。同时,老人本身年纪大了,孩子跑的快,也不太能跟的上。

2.隔代教育本身会阻碍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密依恋

老人对孩子多表现为宠爱,但从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方面来讲,老人并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咨询里,发现有问题的孩子不少是早年由爷爷奶奶带的。如果婴儿时期,孩子和老人形成了依恋关系, 3岁进幼儿园后发现习惯不好,这个时候一般会被妈妈接管。因为早期母子亲密感不够,就剩下做规矩了,孩子会很受伤,孩子会觉得“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不在,现在反而来教训我”,所以孩子可能会更加不听父母的。如果勉强被压下去了,因为早期关系建立不良,到了初中、高中,可能会有更大的逆反。尤其是老人带到6岁的孩子,上小学回自己父母家,根本就和父母不亲。如果孩子表现不好,父母说不听,父母就会更严厉,孩子就更容易出现问题。

3.付出很多却不讨好

老人为孩子操心很多,付出很多,却很难得到肯定,反而因为一些琐碎的事情造成和儿女、婿媳,甚至小夫妻的矛盾和冲突。有位10岁的女孩,情绪低落,读书读不进,学业成绩下滑。问这个女孩最近为什么不开心?她说:“妈妈和奶奶总吵架,我希望妈妈能够和奶奶和好。”婆媳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媳妇觉得自己很委屈,她说,“婆婆的很多做法我都是看不惯的,她冲我发火我也都忍了。有次她骂我骂得很难听,我就和她吵了”。然后,丈夫说:“你每天出门的时候门‘砰’的一声,摔门的声音很响;每天下班回到家都板着脸,搞得全家人好像都欠了你一样,我妈当然心里不开心了。”媳妇说:“哪里呀,都是你妈跟我吵的好吧,说那么难听的话。”说着说着夫妻两个人又吵起来了。其实孩子最担心父母吵架,无论妈妈说爸爸,还是爸爸说妈妈,因为对孩子来讲,双方都是她的亲人,说爸爸不好,就否定了孩子一半,说妈妈不好也否定了孩子的另一半。这个孩子从小又是奶奶带大的,和奶奶特别亲,如果妈妈和奶奶吵架,同样也有把她撕成两半的感觉。所以如果是真的爱孩子,为了孩子好,大人之间就要和谐,彼此尊重是最基本的道理。否则,这个孩子会很难做。孩子不开心,就可能没有心情去关注学习,关注自我发展。

所以,说的是小孩子的教育问题,但牵扯的都是大人没有处理好的矛盾。有一个70多岁的心理学家,在她的媳妇有了孩子以后,她的原则是“不求助,则不施助”。她说:“虽然我是心理学家,但是孩子是我媳妇的孩子,我不会过多去干涉她。如果她来请教我,那我就很热心地告诉她。因为她需要求助于我,那么我的话,她就会听进去;如果她没有请我帮忙,我过多地告诉她该怎么做,这其实是在干涉她、控制她,希望她按我的方式来,哪怕我说的是对的,她也会很反感。即使她真正有困难的时候,她也不会来找我。

隔代教育,如何形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呢?

老人还是要树立一个界限的概念。所谓界限,是指你应该为哪些东西负责。在孩子的养育上,父母是主角,祖辈家长是配角。不要抢戏,养育孩子责任重大,不该你扛,你就不用去扛,因为扛也扛不起。

孩子结婚成家有小孩了,要尊重他们三口之家的边界和重要性。如果我们想进入这个小家庭,我们需要敲门,需要征得同意。老人可以告诉他们,“我可以帮你带孩子,但是我们理念可能不一样,我可能也不太能做到你们想让我做的那样,你们要考虑清楚”。先把话说在前面,让他们权衡利弊,这样冲突会少点。如果子女觉得不合适的话,他们可以收回对孩子的教育权利。这个本来就是属于他们的权利。我养大我的孩子,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养育孙辈是额外的。

一个家不能有两个主人。年轻父母的三口之家,做主的就是小夫妻,不是老一辈。否则,可能弊端多于益处。大家庭虽然能够在生活便利上获得帮助,但是家庭中的成员可能会因此失去个人的自主和独立性,容易互相纠缠。因为即使是自己的儿女,18岁以后,他们就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事情。老人可以给建议,但是做决定的一定是他们自己。这样,彼此矛盾和冲突的状况才会减少,老人要避免一边骂孩子不能独立,一边又在替他操心包办。

对老人来说,要自己照顾好自己,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自己的情绪是自己的,要对自己负责任。把自己的事情管好,不要给子女增加麻烦,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对子女最大的帮助。

当然,对一些中老年人来说,如果没有帮着孩子带孙辈,会觉得有失落感,觉得小辈不需要他了。实际上,一个人的身份可以立足于很多方面,找到除了儿女以外的新的精神寄托,比如可以学习画画,弹弹琴,锻炼身体,结伴旅游,唱歌跳舞,或者为社区街道做一些事,找回年轻时候没有时间做的一些兴趣爱好。如果这些能给老人带来满足的话,他们就不会有巨大的失落感。人这一生还是要对自己负责,要多去寻找多元的自我满足的方式。

最后,老人们可以想想这样7句话,让自己活得洒脱点。

1.该花的钱要花,该享受的要享受,孩子有出息,你的钱,他们未必需要;孩子没出息,你的钱,未必够用。所以,余生很长,对自己好点。

2.不必对儿女的事考虑太多,“儿孙自有儿孙福,休为儿孙做马牛”。

3.我们要愉快地活着,虽然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我们不需要和别人比名利地位、儿孙如何有出息等,而要比谁活得更愉快、健康、长寿!

4.对于我们无力改变的事就不必太操心,因为操心也无用,反而影响了自己的健康。

5.儿子女儿养了孩子,让他们自己照顾或用自己的钱雇看护照顾,不要让他们再剥夺父母(剩下不多)的健康、休息、娱乐和旅游权。

6.不要对儿女幻想太多,大多数儿女有孝心,但工作太忙,帮不了你!

7.心情愉快,适当运动,常见阳光,自己照顾好自己,健健康康地再活几十年!

猜你喜欢
隔代外婆爸爸
外婆
外婆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外婆回来了
我和爸爸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