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推进网络强国战略的建议

2017-09-07 01:32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7年6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发展

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网络强国的意义

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的网民数达到7.31亿,网民占人口比例达到54%,其中手机上网用户数达到6.95亿。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已经与传统金融、医疗、教育、交通、专业服务等行业深度融合。我们应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充分发挥我国作为世界互联网最大单一市场的优势,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网络强国战略落地。

数字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融合创新,提升经济效率、催化新技术和新业态。它既包括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增量市场,也包括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盘活的生产消费存量市场。

经过三十余年高速发展,目前中国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呈现出消费升级、服务驱动的新特征。“互联网+”行动计划加速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各类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快速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符合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需求,更能润滑新旧经济动能转换的过程,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数字经济的崛起,是中国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二、互联网企业在发展数字经济、建设网络强国中发挥的作用

互联网企业作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引擎,在网络强国战略中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能力和作用,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加快”,为建设网络强国提速换挡。

(一)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是各国决胜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领域成为全球创新高地。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3.9万件,同比增长21.5%,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其中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科技企业的申请数量屡创新高,体现了产业巨大的创新能力。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我国在移动互联基础科研方面积累不足,需要持续投入补齐短板。

(二)加快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移动互联网,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平台的出现,使得大规模的连接成为可能。通过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互联网平台将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流量优势开放出来,赋能于个人和各类机构。目前国内基于社交、电商、在线媒体等平台的个人和中小型机构数以千万计,通过连接和赋能,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个人的空闲时间和技能通过互联网平台变现,大众通过移动互联平台参与公益活动和公共治理,协同设计众包制造等成为现实。

(三)加快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随着网络内容的日益丰富,网络空间成为信息传播枢纽,多元思想文化在此交流、冲突、融合。网络强国战略落地需要繁荣发展、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中央和地方主要宣传部门、新闻单位、重点新闻网站等已经在微信等移动互联网平台设立账户,形成一批具有较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媒体。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政务微信“五百强”榜单,宣传、公安类政务微信最为活跃,阅读量大部分在百万级,单篇最高阅读量均超过1万,35%的账号超过了10万,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加快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互联网企业着力打造安全的网络环境,构建真正的“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氛围。有国内主要互联网行业企业组建的第三方网络安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已积累超过8.5亿条恶意网址和诈骗电话等数据。这些数据通过120余家合作伙伴开放给全社会,日均提供风险提醒超过30亿次。

(五)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社会协同治理转变。自“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出以来,各地积极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人口庞大、公共服务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高效连接最大程度释放公共服务潜能。目前微信城市服务已经覆盖362个城市,项目涵盖交管、出入境、人社、税务、户政、文化生活等30个领域,累计服务用户超2.3亿。交通缴罚、发票验证、公积金查询、养老身份验证等刚需品种已达“秒级”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生活。

(六)加快提升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经过二十年发展,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通过数字内容输出、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初步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成为中国数字经济走出去的重要突破口。社交、电商、影视、文学动漫等产品或借助互联网平台、或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成功输出到包括俄罗斯、印度、南非、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甚至日本和韩国。充分显示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建议:

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依然任重道远。一方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出以来,各行各业积极拥抱互联网新技术和新应用,政策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们在基础研发方面仍有短板;区域间、城乡间网络水平差异显著;以数字化驱动工业、农业、国防、教育科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面临的网络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和多元。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各方协作,打破目前中国传统经济与数字经济之间的壁垒、政府机构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壁垒、国防科技与民用产品之间的壁垒,同时积极推进国际间交流合作,实现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社会长治久安。

(一)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提升全社会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

网络基础设施是释放数字经济潜力、践行网络强国战略的物质基础。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提升数字经济整体表现、加速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连接偏远地区、缩小数字鸿沟的客观要求。目前5G等新一代数字通信技术已经成熟,达到商用的门槛,全球通信基础设施和互联网行业将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相关行业企业和主管部门应通力合作,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快速稳健落实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的整体目标。

(二)加快推进网络惠民及网络扶贫工程,缩小数字鸿沟。

发展数字经济是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建议以提升百姓满意度和生活品质为目标,着力提升数字经济惠民水平,重点推进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普及,推进网络扶贫、精准脱贫,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民生服务协同,鼓励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具有统一入口的集成化城市服务发展。全面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实现民生服务数字化和城乡服务均等化。

(三)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助力存量经济转型升级。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深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提升传统行业企业运行效率、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但在理念上还是存在着将互联网经济作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对立化的趋势。数字经济是实体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包括数字内容消费、云计算、大数据等“虚拟”的增量,也包括实体经济数字化、云化后改变组织形态、提高生产效率所形成的实实在在的产出。

未来的社会将不会再有纯粹的互联网企业,所有的“传统”产业和企业都将融入互联网的基因,最终达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状态。因此,也就不会再有所谓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分野和对立,这才是未来“互联网+”进程真正完成的标志。完成这一目标,需要监管部门、规划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行业通力合作,打破部门藩篱,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升级之路。

(四)创新监管模式和理念,扩展数字经济发展空间。

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创新的监管。数字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监管模式和理念的持续不断创新。基于移动互联发展出来的分享经济平台已经在我国的交通出行、房屋租赁、二手交易等诸多领域蓬勃发展起来,成为连接赋能于人的具体实现方式。有弹性、依靠先进技术、有别于以往“一刀切”方式的新型监管,是营造健康产业环境关键,也是培育技术和商业创新的土壤。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磨合,摸索数字经济的最佳政策环境。

(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扩大中国互联网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互联网产业整体的崛起已为国际间所认知,但整体来看,中国在互联网世界的影响力与话语权与产业发展现状并不匹配。改变这一处境需要各方协作,打破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相对封闭的现状,积极推进国际间交流合作。将发展数字经济、建设网络强国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重要的国际化战略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在推动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与发达国家就现有的技术和治理框架进行讨论和优化,更应着力在新兴技术和新兴市场当中倡导中国创造、中国标准、中国规则。新兴技术和新兴市场中的规则和标准仍在建立过程中,需要借鉴和协商,可以借助我国已经积累起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我国在国际网络空间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例如,目前有关人工智能带来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大数据商业应用的管理、较不发达地区的数字开放和数字创新等等,均在国际间引发大量讨论。我们应积极参与这些关乎全球互联网下一步发展方向的重大议题讨论,争取在国际网络空间的话语权。(中国信息产业网)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答数字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数字看G20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