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师核心素养的本质、传统与未来

2017-09-07 04:13李百艳
中小学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对话

李百艳

摘要 对话是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教育传统。对话管理正在成为建设现代学校的理性选择。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积极探索以促进对话为核心的校本培训。引导教师与自己对话、与学科对话、与学生对话、与同侪同行对话、与专家对话、与家长对话、与学校管理者对话,不断提升教师的对话意识、对话能力与对话素养。

关键词 未来教师;教师核心素养;对话;对话管理;学科情结;“根部滴灌”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7)06-0015-03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未来正在以“更快、更猛、更不可测”的态势向我们呼啸而来。近两年,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课堂、未来学习等词汇。已然成为教育热词。有人认为未来教育将呈现出“个别化教育、伦理型教师、数字化技术、全民性阅读、社会化融合、体验式校园”等六大趋势,我们要主动去迎接和推动。但无论未来教育以何种样态呈现,其教育的本质是不变的,教师作为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的存在是不变的。在种种的“变”与“不变”之间,在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面前,如何找准教师素养当中最核心的部分并且加以强化培养。以引领教师去迎接、创造未来的教育,需要我们理性地思考与选择。

一、对话是教育本质。也是教育传统

我们探讨教师核心素养的前提是如何认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雅斯贝尔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长。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叶澜教授认为。“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正因为教育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发生的。而对话是人类交往的基本方式,因此,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须臾不能离开对话。教育活动就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古今中外。伟大的教师无一不是对话的大师。孔子的教育是对话。一部《论语》就是孔子与他的学生的对话录。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是对话,他的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师生通过平等对话以揭露矛盾、克服矛盾,最终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催生智慧、提升精神境界的教学方法。

对话之于教育是如此重要,甚至有人提出“教育即对话”。那么何为对话?加达默尔认为:“对话就是对话双方在一起相互参与以获得真理。”马丁·布伯则强调。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心灵开放者之话语”。巴赫金认为,“对话是同意或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雅思贝尔斯则认为。“对话是人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一个人通过对话理解他人、理解世界,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一个人的对话质量常常决定了他的生命質量。缺少了对话的教学如同缺少了对话的生活一样,是难以想象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教育怎样改革,对话都会作为基本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而存在。对话是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教育传统。脱离了传统,我们也不会有更好的未来。因此,作为教师的核心素养。对话既是传统。又是未来。

二、推动对话管理,彰显现代学校的理性选择

从教育内部来看。学校与其他组织最大的不同在于学校的主要职责是教育。所从事的是人力生产。相对而言,学校组织的专业化特征要强于行政性特征。教师作为专业化组织的专业工作者。拥有相应的专业自主权。学校管理者更要注重人本化管理。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创建有利于教师充分参与管理的机制。

从教育外部来看。在现当代以及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现代性导致的世界变迁的绝对速度、激烈程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关系断裂的流弊。也使得人们之间的对话常常处于“断裂”的状态。都市里人与人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然而相互的理解与共识却变得越来越难。“我”与他人的关系和“我”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都变成了一种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利用的关系。一种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这种建立在传统“主体一客体”实践观基础之上的人的主体性导致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甚至人与自我“对话”的“断裂”。在时代的流弊以及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学校教师与各种关系之间的对话也出现了类似的“断裂”现象。近年来又普遍面临后绩效工资时代的文化重建、管理机制重建、人际关系重建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体现主体间理性沟通的对话管理自然成为现代学校的理性选择。

三、强化校本培训。提升教师对话素养

笔者所在的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积极探索以促进对话为核心的校本培训,通过促进教师的多元对话。以提升教师的对话意识、对话能力与对话素养。

1.与自己对话:“明白我是谁”与“成为我所是”

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就不能很好地认识世界。当前教育中发生的很多问题。多数源于教师对自我认知的缺乏。帕克·帕尔默认为,“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认知。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校通过邀请心理学专家进校讲座、鼓励支持教师进修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等方式。启迪教师从心理学视角来认识自己。了解自身人格构成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我们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叙事研究、撰写教学反思。以及通过微信美篇讲述成长故事等形式。引导教师反思自己、栽培自己与超越自己。最终“成为我所是”。当教师能够觉知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总结得失与苦乐,叩问自己的内心与灵魂。并且能够自我悦纳的时候,他就多了一份睿智与慈悲,对学生就会多一些理解与共情。

2.与学科对话:凝聚“学科情结”。解决“学科症结”

教师的专业情感在更多的时候表现为对本学科的热爱、精通甚至痴迷。在真正热爱学科的教师心目中,这门学科是有生命力的。在教师完成日常的备课、上课等常规动作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引领教师研究学科学术热点、教学难点。组织每个教研组开展“探究学科魅力”的论坛:通过开发“聆听名家”“读名师、读名著”校本培训课程。挖掘学科的独特魅力。引导教师与自己所教的学科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凝聚教师的“学科情结”,鼓励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学科症结”。进入学科世界的“桃源”。

3.与学生对话:促进学习发生,打开学习过程

师生互动主要是借助对话来完成的。然而。很多课堂的知识传授过程都是“假对话”的过程。随着知识壁垒的不断被打破,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如何引发学习、打开学习过程。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假设、求证,真正实现以学习为中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觀察者,努力走进学生的逻辑世界。与学生进行真实的对话,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动态,捕捉推进学习的契机。我校在研究“未来课堂”的过程中,—方面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如思维可视化、虚拟实验、多屏显示、教学资源的获取与体验、即时测评。等等:另—方面更加强调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基本功,强调教师不仅要将对话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一种教育手段。更要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学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对话的主体,经由高质量的对话实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知识共建、精神共勉、生命共生。

4.与同侪、同行对话:“两人相聚”,“三人同行”

“两人相聚,必见真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与同侪、同行之间的对话。是专业成长最经济、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同侪、同行之间有更多对话的内容和对话机会。熟悉的人对自己讲熟悉的事。很容易引发共鸣。我校积极创造更多更正式的同侪、同行对话机会,如成立35岁以下青年教师社团“成就未来使命团”。组织以“十年磨一剑”“中流击水”“共享、互助、成长”等为主题的教学经验分享会,以及青年教师沙龙、教师论坛等。我校还参加了“三环”(“内环、中环、外环”)教育联盟,即由市内名校联盟、中国教育学会各省市学校组成的教学联盟。以及国外友好学校的学习交流,旨在扩大教师的对话领域,使教师发展的视野更宽,平台更高。

5.与专家对话:变“高空喷洒”为“根部滴灌”

如何真正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学校。专家指导的形式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家坐在台上做报告或是对某些活动给予点评。虽然有些专家的讲座像甘霖一样满足教师们的学习渴求。但是这些“高空喷洒”的及时雨很快就会蒸发。而另外一种则是教师走“近”专家。专家走“进”教师,双方开展平等、深入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专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让教师崇拜的对象。而是实实在在的对话者、引导者、参与者、共享者。在我校“三特”(特级教师、特需项目、特别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中。专家引领由“高空喷洒”转向“根部滴灌”,即专家与教师全程对话,共同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相互切磋,相互促进。

6.与家长对话:真诚有礼。感同身受

一个教师怎样向家长准确得体地传递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主张,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何真正理解家长的苦衷与诉求。如何与家长达成共识。这些看起来都是最平常的问题,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出现负面效应。在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交往中。对话主体的关系是很特殊的。—方面双方有着“都希望孩子好”的共同目的。是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由于责任与利益的不同。二者又容易成为一种对立的关系。教师在与家长对话交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遵循“尊重、聆听、真诚、做朋友、给予安慰、感同身受、息息相关”等原则。以达成对话的目的。

7.与学校管理者对话:民主协商,主动参与

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保持真实有效的对话。是教师维护专业自主权,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我校积极探索对话管理。管理者改变过去“管理就是管人”的思想观念。代之以“管理就是专业引领。管理就是促进合作,管理就是对话研究”等理念和方法,建立“民主协商”的议事制度。如工作计划务虚会、各类专题研讨会、小型会议、深度会谈制度。各类座谈会。教育成果展示等。在学校发展重大事项方面。如针对发展规划的制定,我们开展了“我为学校发展献一策”等活动,为教师参与学校发展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我们评选并采纳教师的上策、妙策、良策和群策。不仅提升了管理层的领导力与执行力。而且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未来世界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泛在学习将更加普遍地存在,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未来教师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改变。作为教师核心素养的对话也会变得意蕴更加丰富、边际更加宽广0对话。将从传统走向未来。

(编辑 许丽艳)

猜你喜欢
对话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对话,让学生做文本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