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中的叮嘱

2017-09-08 14:15王跃春
中华儿女 2017年16期
关键词:立志家书读书

王跃春

几天前收拾旧物,一大包家书静静地睡着。我不敢轻易触碰,只是稍加拂拭,便物归原处,我知道那里边包裹着滚烫和炽热。父亲给我的第一封信就在里边。那是我18岁离京临别时父亲塞到我手里让我在火车上看的。满纸全是叮嘱。而今书信仍在而人已远行,那每一句叮咛依然伴在身边。

作家孙犁说:书与信字相连,可知这一文体的严肃性。它的主要特点,是传达一种真实的信息……信件较文章更能传达人的真实感情,更能表现本来面目。

曹操曾在信中对年满23岁的儿子曹植说:“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拿自己二十三岁时的“业绩”激励刚满二十三岁的儿子,可见为父者的用心和厚望。

明嘉靖进士杨继盛在家书中是这样要求儿子的:人须要立志。初时立志为君子,后来多有变为小人的;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心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

万历进士支大纶对儿子提出了“五硬”的期望:丈夫遇权门须脚硬,在谏垣须口硬,入史局须手硬,值肤受之愬须心硬,浸润之谮须耳硬。意思是跟权贵打交道腿不能软,谏言时要敢说,撰修史书写文章要敢直书,对他人的浮泛不实之诉,不要心软,遇人说他人坏话时耳根子要硬。

诸葛亮对儿子既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志向的指引,又有生活细节的警示。比如他专门给儿子写信谈适度饮酒:“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

胡适则从细微处着墨,他给十岁的儿子写信谈如何过群体生活:合群有一条基本规则,就是时时要替别人想想……你能这样想,便是好孩子。

让孩子刻苦读书几乎是为父母者共有的心思。

清初诗人孙枝蔚告诫儿子: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左宗棠在给两个儿子孝威、孝宽的信中叮嘱道:读书要目到、口到、心到……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读书做人先要立志,想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者般年纪时是何气象?是何学问?是何才干?我现在哪一件可以比他……人生读书之日最是难得……今特谕尔:自二月初一日起将每日功课按月各写一小本寄京一次,便我查阅……屋前街道,屋后菜园,不准擅自行走……家中书籍勿轻易借人,恐有损失。如必须借看者,每借去则粘一条于书架,注明某日某人借去某书,以便随时取回。

殷殷教诲,声声嘱托,为父之心,跃然纸上。

曾国藩在信中告诫二儿子曾纪鸿: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

梁启超给在海外留学的儿女写了几百封信,内容包罗万象,而最令人酸楚感慨的是他对自己的重病报喜不报忧。“此次灌血之后,进步甚显著,大概半年后可以完全恢复。现在小便以清为常态,偶然隔十天八天小小有点红。你们放一万个心罢。”“我的病不知不觉间已去得无影无踪了,不知怎样竟然就好了。”其所用心,无非不让儿女记挂。半年后,他因肾病辞世。

也有为儿子读书着急的。早年张之洞送儿子去日本学习军事。只四个月,其儿就将一年的挑费、千元之資花光,惹得张之洞忧心忡忡,写信质询:兹再汇汝日本洋伍佰元……儿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为父非吝此区区,汝苟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消耗……而今而后,速收汝邪心,努力求学,非遇星期,不必出校……亦不得擅宿在外。

一代名臣,作为一位严父对留学异国的儿子的关切和担忧与百姓无别。endprint

猜你喜欢
立志家书读书
姚立志绘画作品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苏梦飞
春节家书
一封家书
立志更守志 执志如心痛
家书( 连载一)
党对少先队儿童的希望是什么??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