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如何“多彩多姿”

2017-09-08 20:38顾志成
新闻世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

顾志成

【摘 要】新媒体时代,我们的新闻报道应该增强受众意识,体现人文关怀,提升其趣味性,让简洁、直白的新闻,变得形象生动、多彩多姿起来,以适应、满足受众对新闻报道不断变化着的多样性需求。

【关键词】电视新闻;多彩多姿;审美特质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要拥有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受众需求的新闻理念,在了解并尊重受众对新闻不断变化着的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碎片化、审美娱乐化及大众参与性等特征,努力让新闻报道内容鲜活起来,内涵丰富起来,形式多样起来,让新闻更加“有血有肉”,更具有鲜明个性特征与情感魅力,让新闻兼具信息传播功能和文化审美功能,使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新闻报道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体现人文关怀,而非仅仅简单的信息传播与动态报道。新闻是对刚刚发生的事情的报道。但是不管什么事情,即便是龙卷风、地震、海啸这类自然灾害,也是因为它将会对我们人类产生巨大影响而备受关注,从而具有新闻性,成为新闻事件的。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切文学都是人学。如果从哲学层面上,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一切新闻也都是关于“人”的新闻。新闻报道的重心,不应该仅仅是新闻事件,而应该是新闻事件中的“人”,是整个事件中人之观念,人之情感以及事件对人之影响等等;而且,新闻最终是要给人看的,做得再好,没有人关注,其价值也是无从实现。因此,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应该主动去关注人,贴近人,去尊重和关爱每一个人。因此,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既是新闻的受众,理应也是我们新闻报道中的主角。新闻要把镜头对准他们,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真实记录百姓生活的原生态,反映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感悟,在报道中体现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赞赏以及对人的灵魂的关怀、慰藉,我们的新闻才更能引起共鸣,让广大受众自觉参与其中,成为我们新闻报道的得力传播者,从而在新媒体时代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前几年,《南京零距离》等大量民生新闻栏目迅速崛起,现在民生新闻栏目已成为了不少电视媒体的主打栏目之一,就是因为这类新闻将镜头对准街头巷尾,报道内容虽是些家长里短,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这些事都是我们今天或明天说不定就可能遇到的事,体现的是新闻媒体对百姓衣食住行等生存状况的关注与关怀,契合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收视心理与传播生态,令人倍感亲切,深受观众喜爱。

其次,新闻报道要做到大众化与个性化并举,让简明、直白的新闻变得“五彩缤纷”起来。作为大众传媒,电视新闻报道固然要做到大众化,通俗化,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的新闻报道可以千篇一律,可以浅白乏味,毫无意趣可言。新闻报道首先是要做到准确、简明,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但准确简明并不排斥生动、形象。让新闻报道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风格方面,无论是整档节目的编排,还是一条简短的消息报道,都能够做到稍具个性,让新闻栏目、新闻频道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特征,而非天天是“大锅饭”、“大众菜”,都是一个味儿。让每条新闻报道能尽量体现出记者的思想个性,凸显栏目的内在品质,能够让观众看了以后总能记住些什么,感知出与众不同的东西,这应是我们的自觉追求。比如,对于一些人物类,突发事件或故事性较强的新闻,我们可适当运用描写、抒情、多头叙述等手法,尽可能地去凸现新闻事实的张力,让人看了以后能够有所思,这样的新闻肯定与众不同。

第三,新闻报道要遵循审美原则,强化其审美特质与情感因素。通过收看新闻得到一种审美享受,增进品位,欢愉身心,这也是受众内在的心理要求。因此,我们的新闻报道,不能仅仅满足于履行简单的告知义务,还应该强化新闻报道的审美功能,让人们在看新闻获取信息的同时,对人生、对社会有一些深层次的思索,从而能够升华情感,净化心灵,让身心获得一种愉悦的审美体验。在美学中,美是指实践对于人的“合规律性”与 “合目的性”活动及其成果的肯定。新闻报道追求“美”,正是求“真”的必然要求。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不仅应积极捕捉和展示事实的新闻价值,还要积极捕捉和展示其审美价值,而进入互动式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后一点显得尤为必要。

要强化新闻的审美特质,首先是不要忽略了新闻事实中的情感因素。固然,新闻报道应尽量避免因个人好恶等情感因素而发生偏差,造成新闻失实等,但文章不是无情物,新闻报道当然首先应该真实,尊重客观事实,尽量客观公正,但情感却是不可避免的。在新闻报道中再现人类那永恒不变的美好情感,与受众达到一种情感的交融、互动,这样的新闻,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让受众去获得一种精神的感动与满足。这种新闻传播学中所谓的“情感效应”,可以进一步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提升新闻的品位和报道效果。比如一组“探访麻风村”的系列报道,我们走进几个麻风病患者的家中,通过捕捉主人公不同时间节点的几个刻骨铭心的事例,全面反映这一特殊群体人生当中的种种艰难与悲欢离合,从人生、人性以及社会性角度,全面反映数十年来围绕他们的人情冷暖,取得了震撼性的报道效果。

让新闻报道更具审美特质的另一个做法,是强化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描写。毋庸置疑,一个好的细节所承载的信息、情感因素,是其它语言、画面所无法替代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报道中,那废墟中书包、课本、铅笔盒的特写,现场人员脸上那瞬间的惊喜与悲痛表情的流露等等,短短几秒钟,无不给人以心灵震撼,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如果我们在新闻报道中能够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注意抓住新闻事件中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细节,让细节来表现人物,让人物来演绎故事,让故事来解读新闻现象,那些细节,那些人物,会令整个报道熠熠生辉,从而深深打动观众。比如对于车祸的报道,有些记者到了现场往往只盯住车祸中死了几个人,损失有多大等这样的一些“数字”,其实车祸中最应该关注的是“人”,是车祸中的肇事者及受害者:是男人,还是女人?是老人,还是小孩?是一个人还是群死群伤?是农民,还是学生?车祸发生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原因不同,表现形态、后果不同,车祸中人的行为、心态当然也不会相同,对于受众而言,其感受,所受到的启发也就不会相同。而在报道中,要表现出这些不同,就需要靠记者去现场抓住一个个细节,靠这些细节去凸显车祸中不尽相同的悲剧性因素,让观众在由一个个细节所表现的张力中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有所感叹,有所感悟。这样的报道,自然比简单的死伤或财产损失的“数字”效果要好得多。

穆青先生曾经说过,“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借助于文学创作手法实话“巧”说,以便更好地凸显新闻事件的张力,让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更能够引起读者、观众的情感共鸣,满足其审美需求。这样的新闻报道,自然也值得受众去期盼,去守望。

最后,就新闻风格品位而言,提升其娱乐性与趣味性,让受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能够有所乐,有所思,有所获。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得人们始终处于各种信息的包围之中。处于信息审美疲劳之中的受众自然更青睐那些轻松一点,有点意思,能够引起他们思考回味的东西。因此,稍具娱乐性与趣味性的新闻,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并喜欢。我们在进行日常新闻报道时,不要刻意去忽略新闻事件中的愉悦元素,尽量把新闻做得柔和一点,亲切一点,幽默一点,感性一点,形象生动一点。当然,最高的境界,还是能够让新闻在较高层次上,去触动人的心弦,让受众能够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升华,这样也算是把新闻真正做到受众心里了。在做长达一个月的“南通地名趣谈”节目时,我们注意不断根据观众反馈来做出补充和调整,从区域文化角度,从历史承继角度,精选一些带有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对地名做出解读,比如如东的“丰利”,从宋朝先后三位宰相到过丰利说起,说明其“丰民众利天下”的历史内涵;说到“马塘”,就从唐朝大将薛仁贵东征说起,再说到元朝的养马制度,充分凸显出马塘在区域发展中的特殊历史地位。整个报道尽量拒绝概念性的东西,充分利用电视语言,以形敷文,强化报道质感,让观众易于接受,又能留下深刻印象;既具知识性,又有一定趣味性,還能为观众留下一些探究的话题空间,引发他们进一步联想与探索。

(作者单位:南通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转型中的电视新闻报道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浅析创新思维指导下电视新闻编辑的转型
探究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采编中的细节处理
电视新闻传播发展趋势探析
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技巧分析
电视新闻慎用“谐音”词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网络电视新闻的胜算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