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字”文章

2017-09-08 07:16顾美娟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线陈老师语言文字

顾美娟

我有幸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陈萍老师上的一堂练习课,不禁被她那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我的感觉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幸福。幸福的是在陈老师所营造的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中感受着一份份真诚;幸福的是在稚气真诚的朗读和话语中与学生共同经历阅读的过程;幸福的是与学生一样从不断深入的思考中感悟到真情;幸福的是和陈老师一起感受做教师的幸福。在这堂课中,陈老师注意做好“三字”文章,即立足“读”字,倾注“情”字,落实“实”字,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一、立足 “读”字

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陈老师正是这样做的。教学成语歌时,读的形式有很多变化:个别读、开火车读、分男女生读、同桌练读。不知不觉中,学生便记住了这首成语歌。教学古诗《咏鹅》时,陈老师告诉学生:古诗意境优美,读的时候还得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让学生做小小骆宾王,把鹅叫声的清脆、形象的可爱读出来。接着,陈老师给学生示范加上节奏读,这首诗显得更加活泼、有趣。最后配上音乐,和学生一起把自己想象成池塘里欢乐的小白鹅,随着优美的旋律唱起来、跳起来。通过朗读,学生宣泄自己的情感,真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陈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读,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积大,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的精髓以及所包含的言外之意。在这堂课上,我们看到了由于陈老师精心引导而掀起了学生的情感波澜,这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倾注 “情”字

课文语言文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如何“披文入情”,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意境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呢?这堂课虽然是一堂练习课,但陈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贯穿始终。教师的导语充满了激情,教师的范读更是声情并茂。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情感的带动下进行。如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时,陈老师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妈妈是怎么照顾生病的小明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孩子是爸爸妈妈的亲骨肉,病生在孩子的身上,却痛在爸爸妈妈的心里,这就叫“骨肉之情、痛痒相关”;然后再让学生说说长辈关心、疼爱自己的小故事,真切体验长辈对孩子的“情深似海、恩重如山”。

三、落实 “实”字

为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陈老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小朋友,在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中,不仅有令我们自豪的成语和古诗,更有世界上最古老、最美的文字——汉字,它是全人类的骄傲。在历史上汉字曾经被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借用,直到现在,中国书法还是一些国家小学生的必修课。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写好汉字。接着出示三个汉字:元、完、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集体书空“儿”后指导书写,让学生掌握:“儿”的两个笔画中,“撇”瘦一点,少占一点位置,在左半格中心偏右的地方起笔;“竖弯钩”胖一点,多占一点位置,紧贴着竖中线起笔。然后再指导学生观察“元、完、竟”中的“儿”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自己发现:“元”中的“儿”在横中线上面一点起笔,“完”中的“儿”正好在横中线上起笔,“竟”中的“儿”在横中线偏下一点起笔。最后通过做一个拼拼摆摆的游戏,分别把3个“儿”放入“元、完、竟”这3个字中,进一步明确:上下结构的字,组成的部分越多,每一部分要写得越扁。“元”字只是在“儿”上加个二,“儿”要写得高一点;“完”比“元”多了個宝盖头,“儿”稍稍扁一点;“竟”字笔画更多,“儿”要写得更扁一点,这样才美观、匀称。这样的教学过程层次清晰,学生在严格的要求与细致的指导下,掌握了上下结构的汉字的笔顺规则和布局安排,感受到中国文字的形体美。

这堂课中,陈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符合学生的心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学得扎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

编辑/赵卓然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线陈老师语言文字
斜边中线添加方法初探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课本内外
——书写要点(三)
小陈老师来上课
“认字”大师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