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副刊与时代话语的互动

2017-09-08 08:40左军
新闻世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改革开放

【摘 要】改革开放初期的《春城晚报》副刊的种类格局和文化特质,是从试刊时就沿袭下来的,副刊呈现出的面貌是对改革开放初期时代变迁的反映。以改革开放初期的《春城晚报》副刊为研究个案,旨在透视副刊与时代话语互动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当下副刊发展面临的情况。

【关键词】春城晚报;晚报副刊;改革开放;社会变迁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民族大学2016年度青年基金项目“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研究”(编号2016QN24)的研究成果。

一、改革开放初期晚报副刊的面貌呈现

一是作为晚报的“半壁江山”。《春城晚报》创刊于1980年,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家新创办的晚报。自创刊以来,副刊一度撑起了晚报的“半壁江山”。在80年代的一次读者调查中,副刊還被证明是读者最喜爱的版面。[1]当时的《春城晚报》副刊发刊周期稳定,数量较多。创刊伊始,晚报共有4个版面,其中副刊版占了一整版。除了星期六休刊外,晚报副刊一周出版六期,版面位置在第三版或第四版,是当时晚报除了新闻、评论之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晚报副刊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本文选取了1980年1月、1982年1月、1987年1月和1992年1月作为样本。据统计,样本中的副刊期数分别达26、27、28、30期。发刊期数的稳定增长,也说明了副刊在当时晚报中占有的份量。在实践过程中,晚报副刊形成了包括文史副刊、文学副刊、科学副刊、生活副刊等几大类,拥有十余个子品牌的副刊格局,其中尤以文史副刊、文学副刊为主,科学普及、生活资讯等副刊为补充。

二是作为文化知识传播者。与报纸基本定位相一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满足普通市民的求知欲,副刊扮演的角色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这一阶段里晚报最为固定的副刊品牌是《大观》《山茶》《科学天地》和《星期天》。副刊《大观》刊登过《保山的花街》《鹤庆狮灯》等文史知识文章。“从1980年到1985年,有关民族文化知识的稿件约占《大观》版刊用稿的九分之一,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情况,或多或少,或详或略,都有所反映、都有所介绍。”[2]《山茶》是以发表文学体裁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副刊,刊登过《琼玉铺春城》等文学作品;《科学天地》是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副刊,刊登过《怒江水为什么那么汹涌》《杞麓湖畔落水洞》等文章;《星期天》是以传递生活资讯为主要内容的消闲副刊,刊登过《鸽子—和平幸福的象征》等文章。此外,晚报还推出过《春城画刊》《小桔灯》等副刊,发表了大量绘画、雕刻、书法以及儿童文学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尽管不同的晚报副刊主题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兼具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面向社会各层面的受众。

三是作为读者互动的平台。与新闻和评论等内容相比,副刊与读者的互动性更强,副刊版面为编辑与读者搭建了沟通的桥梁。第一种形式是读者来信,或投递稿件,或更正内容,或提出意见,或争锋辩论,或补充信息,副刊因此成为读者展示才华、自由辩论、畅所欲言的平台。当时通过来信的形式向晚报投稿的作者非常多,如《山茶》副刊,每天来稿少则十几篇,多则几十篇;第二种形式是积极举办文学征文活动,如1989年的谷丰杯云南首届青年诗歌大奖赛、春兰空调微型小说奖、红塔散文奖等,以此带动读者参与文学写作,并在当时的社会上形成了以文学副刊为中心的“文学创作交流圈”,拉近了读者与报社的距离;第三种是和当时的昆明市文化馆、五华区文化馆等机构共同举办“文学讲习班”,连续举办多届,为文学副刊培养了大批作者,也为副刊拥有丰富的稿源提供了保证。三种不同形式的读者互动,为晚报积累了大量的受众,优化了副刊乃至整个晚报的传播效果。

二、时代话语与副刊的互动

(一)时代话语赋予晚报副刊文化特质

话语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的言语文脉中,它是社会实践的能动反映。改革开放初期,报纸副刊反映出了社会话语的更迭变化,文化启蒙和知识教育也成为报纸副刊的时代使命。时代要求社会各界吐旧纳新、改变观念,报纸副刊的话语呈现出与时代环境相符的“百花齐放”的特点,重视杂文、言论以及文学作品是对副刊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晚报副刊反思历史问题,宣传时代进步思潮,在“文学热”和“美学热”的影响下,成为了文人的乐园、知识的殿堂。

晚报副刊体现出典型的精英办报特点,掌管报务的基本上都是学识丰富、经验深厚的知识分子。有学者曾评价80年代的这批传媒从业者:有令人惊叹的光辉业绩,也有不堪回首的痛苦旅程,对中国的改革有更深切的历史感和迫切性,怀着近乎宗教一般热情的理想主义精神。[3]改革开放初期晚报副刊编辑大多有丰富的学养,也曾走过跌宕起伏的时局变迁。改革开放给了他们发挥才智的广阔平台,在他们的主导下,当时副刊的旨趣显得格外崇尚知识与文化,副刊因此成为文化教育和思想启蒙的阵地。当时的《春城晚报》副刊编辑部,先后有4名中国作协会员、14名云南省作协会员。他们既是编辑、记者,又是作家、诗人,在编辑和采访中竞展才华。他们勤奋写作,出版了40多部作品集,有的作品获得全国大奖,还有的作品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和100多种选本。[4]他们和省内外作家广有联系:1982年,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为副刊《大观》下属的“儿童之页”版面投寄过散文《忆昆明——寄春城的小读者》,1985年11月7日创刊的《小桔灯》副刊的刊名由冰心题写。在一批有学识、有追求又富有社会理想的知识分子的主持下,晚报副刊的内容表达呈现出浓郁的时代特征。

(二)媒介环境的变革造就副刊的影响力

《春城晚报》创刊前,曾组织考察组前往重庆、成都、南京、上海、长沙等城市的报社考察。1979年下半年,《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老牌知名晚报还是尚未复刊。考察组成员曾回忆:“在北京,我们找到原北京晚报的负责人顾行同志,他毫不掩饰对云南要办晚报的惊讶。问到北京晚报是否打算复刊,他坦诚地说:办晚报,可是一件危险的事;北京晚报要不要复刊,还要看一看再说。在上海,好不容易找到市委宣传部,得到的回答也是冷冰冰的:原来新民晚报的人都散了,房子也没有了,现在还没有恢复新民晚报的打算。”[5]endprint

《春城晚报》登上舞台的一次精彩亮相,使它成为了改革开放后首份新创办的晚报。在此之后,全国范围内17家晚报陆续复刊或创刊,掀起了一股被称为“晚报的春天”的报业高潮。晚报创刊后恰逢“文学热”、“美学热”,尤其是到1984年,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从总体上研究中外文化已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于是一个澎湃的“文化热”便在全国范围内形成。[6]由于改革开放才刚刚起步,此时能够满足普通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渠道很少,晚报副刊便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文化传播的重任。

当时晚报副刊能给予读者的,也远远超过获取信息和学习文化知识,有的作者因为在晚报副刊发表文章而求得了理想的工作,或是以副刊为跳板,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有资料显示,创刊之初的晚报发行量就曾达到24万份。[7]而在1983年的一次读者调查中,副刊被认为是最受喜爱的版面,后来一度增加到13个副刊品牌。由此可见,晚报副刊在当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副刊反映现实又助推现实

副刊的面貌呈现与时代背景有密切且直接的关系。副刊犹如一面镜子,时代话语如何转变,副刊从内容上能表达得淋漓尽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推进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副刊的旨趣和定位发生了相应变化,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大众化、世俗化的特点。随着时代话语的嬗变,晚报副刊经历了从文化知识传播者到生活信息供应商的逐渐过渡。作为大众媒介的报纸副刊,它的内容是社会主流生活的反映,它应当秉承一种精神,那就是根植现实,反映现实,又助推现实。副刊一方面要应时代变迁而改变内容侧重,另一方面是要始终坚持有益于社会、读者的办刊理念,《春城晚报》副刊在实践中形成的办刊理念——“引导舆论、传播知识、影响风尚、服务读者”[8],应当得到更长远地传承。

结语:副刊发展任重道远

不可否认的是,副刊依赖的载体——报纸已经明显式微。近年来,国外知名报纸品牌陆续停刊或停出电子版的消息不断传来,国内也有多家报纸因经营不佳而最终停刊,而副刊则面临版面减少甚至消失的困境。當前正值报业转型的全媒体时代,对于报纸副刊来说,要在秉承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尽快乘上“互联网+”的快车,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表现形式,开拓一条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副刊发展之路,其中关键词有两个:

一是融合。在全媒体的大环境下,不是只有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需要进行融合报道,报纸副刊也应尽可能整合现有资源与平台,副刊编辑要尽可能开拓办刊思路,用好移动互联网终端,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生产高质量且形式新颖多样的副刊内容,优化副刊的传播效果,发挥其该有的效益。

二是品质。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厚报时代到来,将各类专刊汇聚其中的“大副刊”概念应运而生,然而这些以广告为目的的专刊并不能被完全算作副刊,读者对专刊的认可程度也显然不能等同于副刊。到今天,在新媒体时代,副刊无论形式怎么变,也应当保留有一贯的文化品位和旨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报纸副刊的未来不会走向消亡,任重而道远。

注释:

[1]左军.社会变迁中晚报副刊的话语嬗变[D].云南大学,2014.

[2]吴然.保持副刊的边疆民族特色.晚报纵横谈[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364.

[3]时统宇.第五代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年鉴(1987)[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87.

[4]吴然.春城晚报作家群[N].春城晚报,2004-12-

28.

[5]李成章.燕子是怎样飞起来的[N].春城晚报,2010-1-26.

[6]庞朴.文化研究的热潮在回荡[N].理论信息报,1986-3-24.

[7]王作舟.云南新闻史话[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203.

[8]胡廷武.春城晚报副刊的文化品格[N].春城晚报,1989-12-31.

(作者: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

责编:姚少宝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