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构成

2017-09-09 12:53张静
东方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叙事性

张静

摘要:戏剧文本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以综合性的方式展开故事讲述,而既然是讲故事,就离不开关于故事内容、叙事故事的方式的考量,针对戏剧文学文本的研究,离不开对情节的还原以及对叙述情境的研究。本文,从还原故事情节以及全方位考虑叙事情境的两个角度出发,探析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构成。

关键词:戏剧文学;叙事性;情节还原;叙事情境

引言:

戏剧是一种矛盾冲突相对密集的文学样式,大部分的戏剧都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讲故事就离不开叙事,然而戏剧中的叙事不同于记叙文中的叙述,让人一目了然,戏剧中的叙述都隐藏在台词、场景等戏剧的元素之中,想要深入的剖析戏剧的叙事性,还应该从情节入手,深入分析叙事的角度和方法。

一、还原情节,分析故事

“叙事”是文学中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在剧本、小说等具有一定虚构色彩的文体中,我们通常把其中叙事的部分粗略的称之为“情节”,情节是掺杂了主观成分的。即便是对于历史事件的改编作品,也不能撇清作者的主观创造。情节区别于事件本身,无论是出现在小说中,还是出现在戏剧中,都不能完全的呈现出事件的原貌,它掺杂作者的主观意识,是作者的创造与再创造。即便是采用最简单质朴的语言,也蕴含了作者的意志,这就是“故事”的力量,关于什么是故事有着一个经典的例子:“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不能称之为故事,只是一句平铺直叙的叙述,而如果稍作改动,写成:“国王死了,王后因为忧郁,也死了。”这就算是一个故事了,这简单的一句话,符合了故事的四个要素,首先是过程性,它有了“流转”,发生了状态的改变,即:由生入死的状态转变;第二,关联性。这句话还体现出了事件的“关联”,在这句话中,王后的死与国王的死不再是独立的两件事,两者之间产生了联系;第三,行动性。句子中的“流转”是因为故事中主体的行为,国王死了,王后忧郁了,忧郁就是王后的行为,如果没有忧郁这一行为,王后不会死;第四,情感性。故事中主体的行为不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和结果,在西方荒诞派戏剧作品中,就与很多漫无目的行为,比如:《等待戈多》中主人公,漫无目的的等待;故事中主体的行为可以是漫无目的的,但一定是能够触动观众的,能够引起观众对其主观的判断。

如果说故事本身是内容,那么,以文学的方式讲述故事,这就是“完成内容”,“情节”就是经过作者艺术化处理的“完成内容”。那么,所谓的还原情节,就是要褪去“情节”文学的外衣,把它变回较为原始的面貌——事件本身,在这里,无需考虑事件的真实性,还原的对象是戏剧文学文本,而不是历史事件,还原情节首先要区分的就是文学的真实性和现实的真实性。

还原文学文本,只需考虑事件自然的发展顺序。任意一个文本在事件的发生顺序上都是有迹可循的,只要把一个文本依照事件还原,就一定能看到故事的本来面貌。

二、主题分析,叙述角度

在戏剧文学中,有着许多的叙述主体,除了全知全能的作者角度,还有着角色的角度,角色角度一般以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发声,这也是作品所以生动之所在。

这些叙事的主体是值得我们分析的,另外,对于一篇戏剧文本的分析来说,叙述情境也是有着研究价值的,叙事情境又名叙事角度,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叙事人称;其二是叙事聚焦;其三是叙事方式。

有些戏剧中存在着人称叙述,这些人称叙述的成分一般都以特殊的方式出现,比如:画外音、报幕员的话等等,这些叙述的内容,区别于演员的台词,有着明显的全知全能的特点。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传统戏剧中有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现象:两个演员都在场上的情况下,说话的一方将另一方称之为“他”,这之中就蕴含着强烈的叙述性,当演员用到“他”时,意味着演员此时所说的台词更多的侧重于场外的交互,而不是与戏内的演员进行交流。

大部分戏剧节奏紧凑,矛盾相对丰富,人物之间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感受,而除了人物的视角,戏剧还包括观众的视角,以及作者的视角。

一部戏剧中,不同角色的视角有着较大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其立场不同,人物形象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同人物对局势了解的程度不同,角色在故事之中,往往知道的都是整体局势中的一隅,所以,即便是立场相同的角色在同一时期下也有着不同的感受。观众视角与角色视角有着较大的区别,观众是随着故事的展开,渐渐的从全局的角度了解局势动向,而角色往往是从局部了解,有些信息是故事开始之前就设定给角色已知的,所以观众视角与角色视角的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观众得知的内容是多个角色的集合,另一方面,是角色把信息传递给观众的,观众没有角色得知信息早。所以,台上局势紧张之时,观众可能已经看透局势,平静对待,而当台上角色平静时,观众可能因为预知到未来势态发展的可能,而角色其紧张。作者的视角常常蕴含在某个,或者某几个角色的视角之中,但也有例外的时候,作者的视角会通过画外音等形式出现。戏剧中通过人称叙事所展现出的信息未见得都是值得相信的,常常还要考率到叙述者的视角以及态度,需要观众理智的判断。

戏剧不同于评书,找不到直接的叙述人,然而,在戏劇中依旧存在着叙述方式,如果说评书中的叙述全部要依靠说书人的嘴的话,那么,戏剧中的叙述方式就多的多了,许多台词具有明显的叙事性,台词是戏剧叙事的主要方式,然而,戏剧的叙事方式还有许多,比如,角色的动作、环境场景的展现等,戏剧作品中隐含的叙述方式无所不在。

对于戏剧主旨的探讨不应该是从单一的角度出发,而应结合叙述情境的三个要素,从多个角度综合性的进行探究。

结束语:

戏剧的表达方式相对丰富,然而,大部分的戏剧都基于故事的讲述,这就决定了戏剧具有明显的叙事性,而丰富多彩的戏剧表现形式中所蕴含的叙事成分往往并不明显,需要从各个角度考虑。研究戏剧的叙事性对于戏剧文学的整体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还原情节可以有效的帮助研究者体会文学中的真相,而通过分析叙事情境,研究者可以更为全面的把握戏剧主旨。

参考文献:

[1]严程莹, and 李启斌. "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构成." 戏剧之家 4(2010):43-46.

[2]宋炯熙. 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构成[J]. 都市家教月刊, 2014(3):262-262.

[3]严程莹, 李启斌. 近年来戏剧叙事学理论研究述评[J]. 戏剧文学, 2009(12):32-36.endprint

猜你喜欢
叙事性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策略
从歌曲《山寨素描》看孟勇的创作特征
把“中国故事”融入真人秀节目
歌诗的交融、叙事的扩大、思想的张力
歌诗的交融、叙事的扩大、思想的张力
“十七年诗歌”的叙事性分析及其诗学价值
坚守四大立场,突破叙事类文本的解读瓶颈
视觉化程序设计软件的应用与发展
戏舞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