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冬季乌昌石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分析

2017-09-10 15:29谷超郭宇宏邓婉月
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 2017年4期

谷超 郭宇宏 邓婉月

摘 要:针对2016年11月23日-12月9日新疆乌昌石区域出现的一次长达18天的重污染天气过程,详细分析了各项污染物浓度水平及时空分布特征。监测结果显示,颗粒物浓度超标严重,PM2.5、PM10最高日均浓度达287μg/m3、384μg/m3,分别超标2.8倍、1.5倍,比污染前分别上升2.8倍、2.4倍;整个污染过程中各城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且PM2.5/PM10均在70%以上;PM2.5、PM10与气态污染物SO2、NO2浓度波动同步、稍有滞后,虽然4项气态污染物日均浓度均未超标,但SO2、NO2同比增幅显著,二次颗粒如硫酸盐、硝酸盐加倍生成;乌昌石5个城市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一致,体现典型的区域性污染特征。本次重污染过程出现得比往年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且污染程度重,由于污染物浓度易受环境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参数的影响,本研究结合气象背景及气象条件变化分析发现,地面高压控制,风速小、逆温层低,污染扩散不利,加之气温降、湿度增,易形成二次气溶胶颗粒,污染持续累积,是此次重污染过程形成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乌昌石区域;持续重污染;颗粒物浓度;风、温、湿变化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加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雾霾天气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贺克斌等,2011;曹军骥,2012;Jiang et al., 2014)。霾污染不仅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和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由于污染物载带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急慢性危害(Dockery et al., 1992;白志鹏等,2006)。作为远离海洋、腹地沙漠的内陆省份,新疆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梁琼等,2005;徐峰,2012),尤其秋冬季节容易出现水平方向静稳、垂直方向逆温等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采暖期长、污染排放大和气象要素共同作用极易形成重污染天气(祝煦等,2005;Pu et al., 2011)。

2016年冬季,新疆乌昌石区域经历了一次持续时间长达18天的重污染,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比往年出现更早、持续时间更长、污染程度更重,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为有效控制大气污染、及时制定冬季强化措施,亟需针对污染类型、污染物浓度水平和气象条件等,开展系统监测和成因研究工作,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1 重污染过程分析

受持续大雾影响,自2016年11月23日起到12月10日,新疆乌昌石区域(国家重点建设的10個城市群之一,具体包括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昌吉市、阜康市、五家渠市及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和沙湾县等5市3县)出现一次连续重污染天气过程,比2015年12月14日的首次重污染过程提前了21天。11月24日五家渠、阜康、石河子先后出现重度污染,11月25日阜康达到严重污染,12月2日整个乌昌石区域达到重度污染级别,重污染天气一直持续到12月11号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入侵后重污染才有所缓解。此次重污染过程中,五家渠、阜康、乌鲁木齐、石河子、昌吉分别出现11天、10天、10天、8天、6天重污染天气。

1.1 颗粒物浓度水平

基于乌昌石区域5城市的空气自动站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各项污染物浓度水平及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风向等。监测结果显示,此次重污染期间各城市PM2.5平均浓度在146μg/m3-171μg/m3之间,比污染前期浓度水平高出1.2倍-4.3倍,其中乌鲁木齐市PM2.5最高日均浓度出现在12月2日,高达271μg/m3,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PM2.5日均浓度二级标准(75μg/m3)2.6倍,小时最高浓度甚至达到414μg/m3,超标4.5倍。各城市PM10平均浓度在203μg/m3-240μg/m3之间,比污染前期浓度水平高出1.5倍-3.3倍,PM10最高日均浓度出现在五家渠,高达384μg/m3,超PM10日均浓度二级标准(150μg/m3)1.5倍。

重污染过程中乌昌石区域内各城市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一致,在11月25和12月1日各城市均出现PM2.5和PM10浓度峰值,反映本次污染的区域性特征;各城市PM2.5、PM10日均浓度变化非常同步,相关系数为0.98;在整个重污染过程中,各城市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且PM2.5占PM10比重很高,均在70%以上,其中乌鲁木齐市PM2.5/PM10最高达87.7%,高出全年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反映本次污染以细颗粒为主,可能受二次生成贡献较大(Wang et al., 2012; Wang et al., 2014)。

1.2 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本次重污染期间,SO2、NO2、CO日均浓度比污染前显著升高,分别上升95%、98%、111%,O3日均浓度下降36%;通过比对SO2、NO2与PM2.5、PM10浓度时间变化规律,发现颗粒物浓度与气态污染物浓度波动同步、稍有滞后,反映气态污染物作为前体物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因此,虽然4项气态污染物日均浓度均未超标,但SO2、NO2同比增幅如此显著,可能导致二次颗粒如硫酸盐、硝酸盐的加倍生成(Wang et al., 2012)。

1.3 全国排名

此次重污染过程,尽管乌昌石区域5城市优良天数比例同比减少20个百分点以上,但在11月-12月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空气质量状况报告),乌鲁木齐基本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未进入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十个城市名单,说明在全球气候变动和全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情况下,新疆乌昌石城市群大气污染同防同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2 气象背景分析

2.1 大气环流形势

2016年10月,高压还未移动到新疆北部,空气活动较为活跃,大气相对湿度较低,总体气象条件较利于污染物的扩散。11月-12月,新疆北部一直受高压控制,冷空气活动偏北、次数减少,导致乌昌石区域的高空扩散能力整体变差。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此次重污染过程期间北疆地区的高压明显比去年同期強,高空暖脊也更突出,位置更靠近乌昌石区域,扩散条件明显比去年同期差。

2.2 温度变化分析

2016年9月以来乌昌石区域日均气温的方差为2015年同期的1.2倍,说明气温波动频繁且变化剧烈。从图6可以看出11月15日之后有一次明显的降温,随即重污染天气开始,气温保持在-5.5℃~-10.8℃之间,12月4日之后气温有明显的回升,气温保持在-2.8℃~0.1℃之間,污染逐渐减轻。此次重污染过程,日均气温比去年同期偏低3.4℃,比污染前偏高0.4℃。

2.3 湿度变化分析

2016年9月相对湿度比上年同期平均偏低12%,10月相对湿度平均偏高19%,11月3-4日升温过快导致空气湿度剧减,比同期偏低20%,但随着11月中下旬气温迅速降低,相对湿度回升显著,同比偏高5%,11月18日后空气湿度维持在80-90%,而后进入重污染天气,至12月8日空气湿度蹿升至90-100%接近饱和,比去年同期偏高6%,导致大雾天气持续出现,直至12月10日重污染才逐渐缓解。

2.4 风速

2016年乌昌石区域秋冬季的风速基本小于1m/s,明显小于2015年同期。从图6可以看出,此次重污染过程前期风速明显降低,污染物逐渐累积,重污染期间日均风速比污染前低0.2m/s(降幅25%),12月6日风速增大,利于扩散,此次重污染过程慢慢结束。

2.5 持续大雾天气

2016年9月-12月乌鲁木齐市风速较小,平均偏低1.9m/s,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逐渐形成大雾。尤其是12月1日-14日乌鲁木齐每天都有大雾出现,12月大雾日数历年值为8.4天,而2016年12月上旬雾日数就已超过全月平均值。持续大雾天气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冷空气缺失和逆温层同时并存所致,11月下旬受冷空气影响,平均气温较往年同期偏低,但12月上旬气温触底反弹,较往年偏高,白天气温基本维持在0℃以上。气温回暖使得积雪加速融化,近地面的空气湿度增加,到了午后,气温逐渐回落,空气中水汽凝结成小雾滴,形成大雾天气。而乌鲁木齐上空稳定的逆温层,使得近地面空气处于静稳状态,雾气不易消散。

3 结论

在2016年11月23日-12月9日期间,新疆乌昌石区域经历了一次长达18天的重污染天气,此次重污染过程出现时间早、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5个城市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一致,体现典型的区域性污染特征。

此次重污染期间,PM2.5与PM10协同变化,日均浓度比污染前分別上升2.8倍、2.4倍,最高日均浓度达287μg/m3、384μg/m3,分别超标2.8倍、1.5倍,其中PM2.5占PM10比重平均在70%以上,与首要污染物为PM2.5一致,反映本次污染以细颗粒为主;PM2.5、PM10与气态污染物SO2、NO2浓度波动同步、稍有滞后,虽然4项气态污染物日均浓度均未超标,但SO2、NO2同比增幅显著,可能导致二次颗粒如硫酸盐、硝酸盐的加倍生成。

气象要素分析表明,整个重污染期间乌昌石区域一直受高压控制,地面风速偏小、温度偏低,冷空气活动偏北、次数较少,导致乌昌石区域的高空扩散能力整体较差,结合高空的偏南风容易造成较强的逆温层。受以上不利的污染气象条件影响,持续大雾天气造成湿度持续高达90%,易形成二次气溶胶颗粒,使得首要污染物PM2.5浓度迅速升高。加之总体风速小,逆温层低,污染物极其不易扩散,大气环境容量迅速变小,污染持续累积,AQI指数迅速升高。

应协调联动启动重污染应急响应措施,合力削峰,有效降低重污染程度、缩减持续时间,最大限度减轻空气重污染影响,以保障公众健康,实现共同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2.

[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空气质量状况报告. 2016年11月-12月.

[3]白志鹏,蔡斌彬,董海燕等. 灰霾的健康效应[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28(3):198-201.

[4]曹军骥. 我国PM2.5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J]. 地球环境学报, 2012,3(5):1029-1036.

[5]贺克斌,杨复沫,段凤魁,马永亮.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1.

[6]梁琼,尹辉,牟书勇,张道勇,潘响亮. 乌鲁木齐市采暖期大气PM2.5特征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5,32(3): 543-550.

[7]徐峰.乌鲁木齐市2011年冬季PM2.5/PM10浓度特征分析[J].干旱环境监测,2012,26(2):81-85.

[8]祝煦,黄正勇,贺磊. 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PM2.5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1(1):31-35.

[9]Dockery D W, Schwartz J, Spengler J D. 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 Associations with particulates and acid aerosols[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992, 59(2): 362-373.

[10]Jiang J K, Zhou W, Cheng Z, et al. Particulate Matter Distributions in China during a Winter Period with Frequent Pollution Episodes (January 2013)[J]. Aerosol Air Quality Research, 2014, X: 1-10.

[11] Pu W, Zhao X, Zhang X, et al. Effect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PM2.5 during July to September of Beijing[J]. Procedia Earth & Planetary Science, 2011, 2(0): 272-277.

[12] Wang L T, Xu J, Yang J, et al. Understanding haze pollution over the southern Hebei area of China using the CMAQ model[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2, 56: 69-79.

[13]Wang D X, Hu J L, Xu Y, et al. Source contributions 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organic particulate matter during a severe wintertime PM2.5 pollution episode in Xi’an, Chin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4, 97: 18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