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诗词汲取言语智慧

2017-09-13 21:30王华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学生

王华芳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精髓,含有丰富的言语智慧。在教学中,不但要熟读成诵,更要汲取它的言语智慧。笔者的具体方法是在品析词句中,汲取言语智慧;在情境交互中,感悟言语智慧。

关键词:经典诗词;言语智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15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留传下来的经典古诗词,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不仅闪烁着灿烂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和超人智慧。在小学进行古诗词教学,已经成了非常重要的内容。2016年央视的“古诗词大会”更是让全民体会到诵读古曲诗词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教师的古诗词教学中,只是满足于背诵,忽略了古诗词中的言语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更不要说汲取古诗词中的言语智慧来怡情养性,培养高尚情操。尽管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最初的记诵、吸收是以最初的理解、感悟为前提的。仍然需要帮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吸收古诗词的言语智慧。那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吸收其言语智慧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一、品析词句,汲取言语智慧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炼字炼句炼意。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还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味外之旨。杜甫等人的表白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言简义丰、灵动跳跃、意趣无穷是古诗词的言语特点,往往只一字而境界全出,甚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马空《诗品·含蓄》)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地品析。一般来说,以下几类词语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一是修饰性的词语,往往蕴含了作者特定的思想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中的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马是“瘦”的。这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营造了萧条、荒凉的秋日环境,秋思的阴冷气氛渐渐弥漫开来。二是意蕴深刻的动词,它们常常借助各类修辞手法,表现丰富的内容,特别灵动。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燃”字,既写出了花的色彩,又暗喻了花似火燃烧一样旺盛。三是情感性的词语,这类词语情感外露,常常是诗歌主题所在。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的“日暮客愁新”中的“愁”字。其他还有许许多多,不胜枚举。但是它们都有一個规律,那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回味无穷,浮想联翩。也许一句当中没有好字,但是从炼意来看,仍然是好句子。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整首诗在幽幽远远的《折杨柳》的笛声中,唤起了故园情思,读之余音袅袅,挥之不去。所以,我们还应该从炼意的整体高度来品味诗句。品析的方法是通过比较、联想、想象、感悟等手段,品味其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比如宋祁的《玉楼春》中的“绿杨烟里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可否把这个“闹”字换成别的词,如“浓”“盛”“火”等字?学生通过比较,再跟朱自清的《春》中写到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进行比较。认识到“闹”字兼具无数字的意思,不但表达了花开繁盛、花开火红的意思,还可以让人联想到各种声音,仿佛“无数蜜蜂、蝴蝶在歌唱、在舞蹈”。

二、情境交互,感悟言语智慧

古诗词之美,美在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所谓“意境”就是由若干意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审美空间,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特征。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就形成了“意境”。每一种意境都必须兼具“情趣”和“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抒情主体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事物想融合而成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克罗齐在《美学》里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

由于古诗词的根本特征是“以言语营造意境、以意境表达情意”,所以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必须透过字词的表面意思,深刻体会其“言外之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言语再造意象,激发想象力,努力重构诗歌的意境。借助媒体创设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直接的艺术画面。但是,只是一个画面还是远远不够的,仍然需要反复诵读、领悟、再创作等教学手段,才能领会诗歌的意境。如《江雪》的意境,除了直接呈现冰天雪地的画面外,还可以配上沉重而不失超脱、愤激而不失从容的背景音乐。但是,最终仍然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情境中,通过朗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学生说到了这是一个“冰天雪地”,是一个“冷酷的世界”,是一个“孤独的世界”。还有同学则认为这是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是一个“孤芳自赏的世界”。这样,学生就能深刻领悟到诗中的环境不只是简单的自然环境描写,还是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也是作者被贬官之后心境的映照。也许诗歌的原来意境永远只属于作者个人,但是读者仍然可以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个性的构建——这也是个性化阅读的意义所在。

言语智慧,是一种对言语的心灵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需要丰富的情感来滋养,需要神奇的想象来振拔,需要厚重的文化积淀来丰满,还需要求异创新的思维来打磨。它是一种实践性的智慧,既要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慢慢生长,自我构建,也需要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慢慢生长,自我构建。学习古诗词的言语智慧,不仅仅是学习言语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沉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对表现语言中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 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小猴学生车
赶不走的学生
像什么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创新
学生写话
学生写话
长城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