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统整让课程焕发活力

2017-09-13 07:18张云云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跨学科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张云云

摘要:课程资源的校本化统整,是进一步凸显乡土课程特色,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的有益尝试。本文就笔者所在学校课程资源的实施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校本课程;实施策略;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27

一、课程资源统整的背景

地方课程体现了最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是孩子们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状况、区域特色文化,继而生发热爱家乡情怀的摇篮。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部分内容可以开发为拓展性课程。依据已有的地方课程教材,充分挖掘区域资源,确定课程主题内容,进行课程资源的校本化整合,是进一步凸显乡土课程特色,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的有益尝试。2015年秋季,学校制定完善了《发荣滋长“君训”成人》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整,开出“体验实践”“学礼成人”“走班拓展”三类拓展性课程。其中,“家乡的味道我知道”主题分属“体验实践”模块。与其他两个模块不同的是,“家乡的味道我知道”课程实施首次尝试主题下的跨学科教学,进行地方课程资源的校本化统整实施。

二、课程资源的实施策略

特色美食是地方文化的缩影,是鲜活的民俗,保存着人们对家乡的记忆与情愫。《话说温州》四年级风味小吃单元罗列了“鱼丸、馄饨、麦饼”等温州地方名小吃,但具有永强地方特色的美食并未在其中,而且教学以地方课程为平台展开,相对来说还是以“书本为主”。为此,笔者组建学校课程建设团队,寻找、挖掘永强的特色美食资源,梳理多样的美食文化,将其作为短微小的主题资源进行开发建设。我们着重体现主题资源内容的整体性与联系性,在主题的统领下,统整地方特色资源、学科界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个人素养等多方资源,依托跨学科的协同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课程资源的目标预设

与地方课程《话说温州》四年级“风味小吃”单元教学目标相同的是:“家乡的味道我知道”主题资源旨在让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口味独特的永强特色美食及文化,感受永强人的勤劳朴实,聪明能干,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基于主题资源的校本化统整设计的课程实践预设达成的目标更加多维,学生的体验更加丰富,学生的发展更加多元。

2. 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

课程开发小组积极寻找永强美食资源,经过筛选与选择,形成跨学科课程实施的基本内容(如表)。

当然,主题资源的内容可以做进一步拓展开发,如语文的习作教学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不一样的胶冻》《非遗的味道》《永强童谣好听兮》等内容,音乐学科可以进一步链接《永强撞歌》,美术学科的美术绘创作除了用绘画呈现,还可以用泥塑、剪纸的形式进行表现与展示。

3. 课程资源的实施途径

在主题的擎领下,我们根据资源的内容与选择学习方式的不同,主要通过拓展课程实施、基础课程实施、两者联合实施三种途径展开教学活动。各科教学活动的目标与主题资源的设计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将学科内容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培养融于其中,以主题式的跨学科协同教学为线索,开展学科统整的主题系统化学习。

“家乡的味道我知道”主题资源设置在五年级上册实施,参与实施的学科有语文、音乐、科学、美术、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根据学校新的课程实施方案,该主题资源通过基础课程与拓展性课程进行联合实施。

三、课程统整的评价模式

对于课程资源的实施,我们主要从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两个层面开展。学生评价,着眼于发展性的评价方式。从探索的兴趣、学科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入手,通过过程性材料积累、课堂与活动中的表现性评价,辅以学生自评、个别访谈,对学生表现和学科内学习活动的设计进行评价与反思。同时,助推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改进与提升。

四、反思

在学校寻找、选择、开发主题式地方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将各种契合主题的课程资源从隐蔽、潜在的状态向显性的、正式的课程内容转化。在实施过程中,带来多学科学习的丰富体验,学习的方式得到有效转变,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提升。

1. 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拓宽学生学习平台。我们开发的地方课程资源是一种学生浸淫其中却不自知学习内容,将独具永强地方特色的美食资源引入课堂,打通了学校与社會、生活的无形隔膜。通过主题式的跨学科实施,打破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形成“书本中心”思维,引领师生重新发现:生活即课堂。不同的学习内容带来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大力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主题学习资源进行整体性、联系性的学习,使学习更加综合化和生活化,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 激发课程开发意识,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课程开发与实施是富有挑战性与创造性的劳动,对教师而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选择适当的主题内容开展教学,是全新的教学体验。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积累教学案例,反思教学行动,开展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使主题资源的设计与实施更加适应教学与学生发展的需要。有付出必有收获,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得到有效提升,多位教师开出市、区级公开课,获得好评。

当然,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们在大胆探索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困惑与难题,比如:

(1)地方课程资源是教师自行开发建设的,在选择时虽已考虑适切性的问题,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是否真正体现因材(资源、学生)施教呢?另外,教师的教学没有确切的教学手册和具体案例可以参考,需要自己编写教学方案,在开展协同合作跨学科实施短微小的课程时,借助几位骨干教师的通力合作善可完成,但就普通教师而言,在校内普遍开展,确实比较艰难。

(2)跨学科统整教学需要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资源与资源的协同与合作,如果开展得好,自然能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但是我们整合的资源和内容而言,是基于学生多元多维的发展考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多元化地学习,但其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无显性关联,课程的实施能够受到学生与家长的长期青睐。endprint

猜你喜欢
跨学科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