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养心心藏神

2017-09-14 06:32张会永
乐活老年 2017年5期
关键词:心主生理功能心气

文/张会永

夏养心心藏神

文/张会永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老祖宗将人体的重要脏器分为五脏六腑,并赋予不同的功能。五脏分别为心、肝、脾、肺、肾,六腑分别为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五脏六腑不是简单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关联的。人体的皮、肉、筋、骨、脉,耳、目、口、鼻、咽等,都与五脏六腑相连,并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了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脏腑系统。五脏六腑还与四时相应,受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影响,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常常通过人体的形体、五官七窍反映于外。这种天人相应,从整体观、系统论认识脏腑的学说,在中医学中称为脏象学说。脏指的是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的是脏腑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在外的表现。由此可见,中医的脏腑已经远远脱离了解剖学的概念。

初夏说心

心,五脏之一,虽然为脏,但很少称呼“心脏”,中医术语中通常称呼“心”,而“心脏”一般多为西医称呼,为解剖学概念,其余肝、脾、肺、肾四脏也是这样。心在胸腔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其外有心包护卫。古人虽然看到了解剖的心脏,但在脏象学说下,中医更注重的是心的功能,因此轻言形态,重谈功能。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这与西医心脏的循环系统近似,但中医认为,推动血液运行的是心气。在气血津液学说中曾经提到,气具有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气为血之帅。同样道理,心与血脉直接相连,但只有心气才能推动血液运行,维持生命活动。

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主导作用,故说“心主身之血脉”。

心主神志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心是本体,就是说心是心脏,这个心脏参与整个身体的运行;第二种说的是心的意识功能,在中国古代,把心的意识功能称之为禅。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故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同时,心为神明之脏,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如《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是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并作出反应,进行心理、意识和思维活动的脏器。这一复杂的精神活动实际上是在“心神”的主导下,由五脏协作共同完成的。由于心为藏神之脏,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所伤,首伤心神,次及相应脏腑,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心的主血脉与藏神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以调控心血的运行,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及心脉自身。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

其华在面

其华在面,是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从面部的色泽表现出来。“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脏腑精气的盛衰及其机能的强弱,可显露于外在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其丰富,全身血气皆上注于面,故心的精气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心气不足、血脉亏虚,则面色淡白无华;心脉痹阻,则见面色青紫;心火亢盛,则见面色红赤;心阳暴脱,则见面色苍白、晦暗。

在窍为舌

心在窍为舌,又称心开窍于舌,是指心之精气盛衰及其功能变化可从舌的形态色泽变化得以反映,因而观察舌的变化可以了解心的主血脉及藏神功能是否正常。心的主血、藏神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亦可从舌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淡瘦薄;心火上炎,则舌红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若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则可见舌强、语謇,甚或失语等。

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志有关。喜,一般来说属于对外界刺激产生的良性反应。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的功能,但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伤,如《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从心主神志的功能状况来分析,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精神亢奋可使人喜笑不休,精神萎靡可使人易于悲哀,如《素问·调经论》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另外,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愁忧恐惧则伤心。”

在液为汗

张会永,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本硕连读中医学专业。2004年拜国医大师李玉奇先生门下,随学8年,系统学习传统中医理法方药,并研习舌诊、脉诊。2007年起,师从杨关林教授学习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2008年始,从事血液科临床工作至今。临床之余,整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并从事生存质量及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研究。

汗液的生成、排泄与心血、心神的关系十分密切。心主血脉,血液与津液同源互化,血液中的水液渗出脉外则为津液,津液是汗液化生之源。心血充盈,津液充足,汗化有源,既可滋润皮肤,又可排出体内代谢后的废水。汗出过多,津液大伤,必然耗及心精、心血,可见心慌、心悸之症。故又有“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心又藏神,汗液的生成与排泄又受心神的主宰与调节。心神清明,对体内外各种信息反应灵敏,汗液的生成与排泄,就会随体内生理情况和外界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调节,所以情绪紧张、激动,进行劳动、运动及气候炎热时均可见出汗现象。

惊恐伤心神,又可导致大量出汗,故《素问·经脉别论》说:“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由此可见,心以其主血脉和藏神功能为基础,主司汗液的生成与排泄,从而维持了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又,汗是阳气蒸化津液所致,汗多又可耗散心气或心阳,大汗可致心气、心阳暴脱而出现气脱或亡阳的危候。

猜你喜欢
心主生理功能心气
牛磺酸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水管通了 心气顺了
慢性瘙痒患者生活行为方式与皮肤生理功能的相关性
RNA干扰技术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猪病中的应用
“心主血脉”理论浅析和临床意义研究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
必 要
“心气”不够要懂慢养生
苦荞抗性淀粉对糖尿病小鼠生理功能影响的研究
近代关于“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