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媳妇”大工程富民安家社会稳

2017-09-14 23:16杨秋意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渔网媳妇贫困人口

杨秋意

“巧媳妇”工程是指由广大农村留守妇女参与、适合在村子里和家里做的以手工加工为主的生产经营项目。

8月17日,记者赴河南省商水县练集镇,随便走进一个村子、一家农户就能看到巧媳妇们在认真工作着,或编渔网,或织毛发,或做玩具,这些乡村妇女不再是留守妇女,而是致富能手,推动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靠产业拔“穷根”治“穷病”

商水县地处豫东平原,是国家级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受资源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历届商水县委、县政府虽然为发展经济进行过很多艰辛的探索,也走过不少弯路,但是一直没有走出低谷。

2012年起,商水县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时任县长马卫东经过大量的考察、调研,决定立足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留守妇女多的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开展“巧媳妇”工程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商水县立足产业发展规律,靠产业拔“穷根”、治“穷病”。该县坚持把“巧媳妇”工程确定为全县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产业扶贫工程,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专门机构,制订工作方案,并提出了“协会搭桥,政府引导,企业(能人)领办,留守妇女参与,零风险保障,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模式;采取县委书记现场办公,每周一次碰头会,每月一次专题会,半年一次推进会,强力推进;将“巧媳妇”工程纳入年度目标管理,与单位奖惩、人员使用、工作经费相互挂钩。二是大力宣传扶持。通过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开设“巾帼风采”“巾帼创业”等栏目,宣传“巧媳妇”工程涌现的勤劳致富典型,吸引更多留守妇女参与。他们对成绩突出的“巧媳妇”加工基地、加工站点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多方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坚持分类指导。该县还组织开展了“下基层、访妇情、做妇女群众贴心人”的活动,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选择不同的发展项目,根据企业技术含量要求和工作强度,搞好分类用工对接。30岁以下的妇女,以技术含量较高的服装鞋业、针织纺织加工等为主;30~50岁的妇女以技术含量一般的无纺布制品、箱包加工等为主;50岁以上的妇女以技术含量较低的渔网编织、玩具加工为主。

商水县巧媳妇工程办公室主任李恒先说,通过在家门口就业,这些妇女都能安心在家,有益于下一代的教育,也孝敬了公婆,融洽了邻里之间的关系,减少了社会矛盾。

建好机制 扶持“巧媳妇”工程

商水县委、县政府按照精准扶贫基本方略要求,先后出台了《关于在贫困村实施巧媳妇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巧媳妇工程推动产业扶贫的意见》《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发展理念、总体思路、工作措施和具体要求,确保产业扶贫务实、有效、可持续,真正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在资金方面,商水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000万元,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风险补偿、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利用县财政资金,对带动贫困人口就业3人(含3人)以上的“巧媳妇”工程企业,就业贫困人口每人年收入1.8万元以上的,每吸纳一名贫困人口奖补企业3000元;每人年收入1.5万~1.8万元的,每吸纳一名贫困人口奖补企业2500元;每人年收入1.2万~1.5万元的,每吸纳一名贫困人口奖补企业2000元;每人年收入1万~1.2万元的,每吸纳一名贫困人口奖补企业1500元。对新建、扩建符合要求的民营扶贫车间(从业人员50人以上、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贫困人口参与率40%以上),每平方米奖补100元。对吸纳贫困人口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按带贫效果给予10万~20万元的奖补,以此来调动市场主体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

在用地供应方面,商水县倾斜土地指标用于建设渔网编织等特色工业园区,开辟手续报批绿色通道,引导龙头企业向特色工业园区集中;盘活闲置工矿用地、村边空闲集体建设用地以及村内空闲宅基地,采取租借等方式,支持创办巧媳妇加工点。

在创新金融方面,商水县出台《金融扶贫方案》等相关金融扶贫政策,联合相关部门,结合产业特色提供小额贷款等更加精准的金融支持。商水县积极探索“巧媳妇”工程的众包众筹模式、内置金融模式和开辟民间资金参与扶贫的新路径。在渔网产业发展中,在练集镇中杨庄开展了内置金融试点,由政府投入专项扶贫资金45万元作为股本金,吸纳村民闲置资金向本村村民提供无担保贷款服务,资金封闭运行,自我管理,循环发展,以小资金撬动大扶贫。

在技术支持方面,商水县不断加快建设“巧媳妇”工程人才培训中心,加大电商培训,吸引更多留守妇女、贫困户从事网上销售活动,让更多“巧媳妇产品”走向电子商务市场,真正从规范竞争、品牌营销、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入手,推动特色产业由低层次向更高层次发展。

做大“巧媳妇”工程 助推精准扶贫

商水县坚持把“巧媳妇”工程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作为精准扶贫、产业脱贫的第一措施,强力推进。

一是坚持精准施策。该县将没有“巧媳妇”工程加工点的贫困村全部纳入布点规划,已有加工点的贫困村制订完善的提升计划,划定辐射半径3公里,商水县四大班子领导每人分包一个贫困村“巧媳妇”工程加工点,明确“四个优先”:项目优先批复、订单优先倾斜、贫困户优先进厂、脱贫村第一支部书记优先提拔。二是强化技能帮扶。针对贫困人口学历层次低、接受能力差的现状,该县采取在领办企业总部设立实训基地、在职业学校开展定向培训、订单方技师和职业学校教师直接到加工点传授指导、开展技能竞赛活动等形式,增强他们的操作技能。三是龙头企业帮扶。选择信誉度高、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促使其按照“公司+订单+定点+农户”的加工经营模式,发展壮大为骨干领办企业。四是创新帮扶方式。大力推行“企业总部设在集聚区,乡村设分厂,家里设车间”的模式,龙头企业在乡村设立加工点或基地,免费提供设备材料,让留守妇女和贫困群众从事服装、渔网及小工艺品的加工生产。针对地域偏远、人居分散或因病、因残、因年龄偏大等原因不能进厂务工的贫困人口,还专门将生产器具、原料送到家门口帮助其从事生产。对在村里设置加工点的企业,商水县在场地建设、机械购置方面给予到户增收项目支持或财政以奖代补。同时,按照自愿入股、负赢不负亏、固定利润分红的原则,根据吸纳贫困户不低于一定比例、信用可靠、运转良好、带动能力强的标准,评选出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吸纳贫困户将土地、自由资金、到户增收补贴、小额贷款等以入股形式加入“巧媳妇”工程,实现了贫困户不出门就能增收的目标。

截至目前,商水县共有规模100人以上的“巧媳妇”加工点124个;50~100人的加工点126个;50人以下的加工点266个。在骨干领办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巧媳妇”工程已初步形成服装服饰、无纺布制品、渔网编织三大主导产业,其中,以河南阿尔本制衣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服装服饰加工点87个,针织纺织加工点14个,从业人员近两万人,年增收3亿多元;以华东无纺布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无纺布制品加工点60多个,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年增收近两亿元;以龙巢網业为龙头,发展渔网编织加工点314个,从业人员6万人,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年增收6亿元,仅仅一个小小的渔网网坠就带动了一个产业链的发展。

商水县委书记马卫东说:“通过‘巧媳妇工程使全县农村妇女有了成就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不但增加了收入,而且家庭也稳定了,今后要坚持把‘巧媳妇工程放在产业化发展的高度来谋划,创新发展方式,着力打造中国‘巧媳妇工程第一品牌,力争推动全县2018年脱贫目标的实现。”endprint

猜你喜欢
渔网媳妇贫困人口
小鱼和网
透视渔网
隐形贫困人口
媳妇强大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为"渔网袜”时髦正名
两个字
独创的渔网
一直未变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