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17-09-14 16:38王春凤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8期
关键词:氛围观念兴趣

王春凤

摘要:兴趣是知识之母,是促进求知的巨大动力。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就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我想学习,我爱学习,我在学习中找到快乐”。为此,研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兴趣;观念;氛围;方法;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216-02

爱因斯坦曾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求知的动力。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点滴见解。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必须绝对服从地跟着教师走。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合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了。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的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语文课程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求知欲才能得到激发,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例如:进行识字教学,不同的学生习惯采用的识字方法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识字方法,表扬其创新的方法。学习生字“吉”字,有的学生用“加法”,把“士”和“口”加起来识记;有的用“减法”,把“洁”字左边的“氵”去掉;有的用“交换”,把“志”下面的“心”换成“口”……这些方法是学生想出来的,虽然不一样,但都达到了最终目的,记住“吉”这个字。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识字方法,鼓励他们善于开动脑筋,有创意,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树立“我也会”的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误认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就不重要了,可有可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组织者的角色,是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航标,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導作用。教师的适当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

作为一名教师,接任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不同,受先天遗传或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间的性别、智力、兴趣、能力等均存在个性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有的学生书法功底好,有的学生钟爱于画画,有的学生乐于帮助别人,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积极参加班级劳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分析每名学生,承认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结合他们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尽可能地满足发展需要,尊重每一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育人。

三、营造宽松的氛围

有的教师认为:教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学生闻师而怕,如同老鼠遇上猫,才能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殊不知这样的做法,确实使得学生课堂安静了,但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求知欲,成了“接收器”,对教师的“指令”全盘接收。教师的知识是传授到位了,但学生是真的“安静”了,有什么问题不敢问老师,思维得不到拓展,各方面能力得不到培养。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四、传授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掌握课本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才能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习兴趣。

1.课前预习。预习是指在学习某件事情之前进行自学准备,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是学习方法的一种,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初步认知课文内容,对课文哪部分内容不理解能做到心中有数,待教师讲课时,不至于跟不上教师思路,找不到重难点。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有效加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自学能力,效果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2.知识迁移。有人误认为“知识迁移”是数学学科的专属,其实语文学科也可以通过“知识迁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材总有一些文章在结构或内容上相似的部分,教师可以举例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学树立自信心。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课文在介绍诸葛亮“识人心”时写了他“识曹操”、“识鲁肃”,教师可以选取诸葛亮“识曹操”这个故事详细讲解,然后让学生利用迁移自学诸葛亮是如何“识鲁肃”的。同时学完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草船借箭》的学习方法,学习《孔明智退司马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3.学会自学。俗话说:“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对学生能自学的文章,教师要敢于放手让他们自学,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例如,教材每组安排的略读课文,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自学,反复阅读,借助工具书,与同学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方法读课文。

五、开展多样的活动

众所周知,活动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喜欢参加各类有意义的活动。在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有助于帮学生理解课文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课前三分钟。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榜样,他们对教师是无比的崇拜,渴望自己也能登上讲台,过回教师瘾。为此,每天设计课前三分钟活动,让学生为了能顺利完成这三分钟的“教师瘾”,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积极性也会特别高。通过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胆识,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竞赛。竞赛其实是一种比较本领、技术的高低,由多人参加,有一定规则的活动。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如果教师能适当地开展一些趣味性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正所谓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平时学生总是想不到几个成语,一旦开展成语接龙,学生的脑筋马上开动起来,如涓涓流水,源源不断。

3.艺术表演。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他们都是艺术家。适当地开展艺术表演,引导学生学会分角色表演,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有的当“晏子”,有的当“楚王”,有的当“大臣们”。当“晏子”的人要把晏子的机智、聪明表现出来,当“楚王”时刚开始应表现出傲慢、目中无人、一心想要欺负晏子的形象,最后无可而何苦笑地面对。通过分角色表演,学生可深入感受不同角色的思维变化,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全面发展能力。

六、巧用多媒体设备

近年来,教育部门对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几乎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白板设备,开通了网络。有了这些设备,为我们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奠定了基础。教学中,仅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远远不够的。多媒体集合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素材,巧用多媒体设备能有效地把抽象知识形象直观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没去过拉萨,根本不知道拉萨的气候环境,仅凭课文的一幅插图,让学生进行理解是相当困难的。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拉萨的生活环境:海拔高、温度低、严重缺氧等对人类的影响,能减少许多解释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就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我想学习,我爱学习,我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秦俊芳.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社会科学,2015,(7).

[2]袁胜菊.小学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微探[J].教育科学,2015,(1).

[3]田永德.分析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课堂教育研究,2016,(16).endprint

猜你喜欢
氛围观念兴趣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