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析

2017-09-14 13:51宋菲赵玲玲雷云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9期
关键词:教育功能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宋菲+赵玲玲+雷云

摘要: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时代命题,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本文从人才培养视角,分析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功能内涵,从而探索出一条通过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搭建教学实践基地和培养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之路。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功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9-0001-04

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节约、环保、绿色、生态等字眼频出,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从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到建设美丽中国,再到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五位一体”的重要内容,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2015年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更是将“全球绿色发展”作为大会主题进行研讨。这些都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教育水平,培养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讨,有的国家已经开始从教育和学校课堂出发,培养未来公民的绿色发展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教育政策与制度体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实施和科学发展。很多高校仅仅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尚未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当中,更无系统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具有狭隘性和片面性。本文拟从人才培养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功能内涵,探索一种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

一、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分析

所谓绿色发展,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下,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发展理念[1]。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社会节约、低碳、清洁、循环地发展,与自然互相协调地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五大理念之一,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命题,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形势发展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教育就是指高校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教育教学活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有两个途径。第一,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开设通识课程,对全体在校生进行宽范围、广知识面的普及式教育,使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掌握基本生态文明常识。第二,生态文明专业教育,包括与生态学、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等专业相关的,以及由此衍生的生态伦理学、生态文明学等专业学科的专门教育教学,以培养生态文明专才为目的。本文研究的是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教育,即生态文明通识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和抓手,绿色发展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和阵地,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开展绿色科学研究、进行绿色社会服务和传承优秀生态文化的指导方向和有效途径。只有将高校建设成绿色校园和生态校园,才能对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高校要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个体系当中,通过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合力将生态文明教育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生态文明教育——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教育功能内涵的拓展

纪宝成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做审视大学功能,我们应教给学生什么?他认为,大学应该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传播科学、传播真理、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地方,是承接人类文明的纽带[2]。那么,审视大学功能,我们的生态文明教育应教给学生什么?

第一,生态文明观塑造。生态文明观是关于自然、人、社会三者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总的科学观点,以及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科学方法,是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思想、观点的总和[3]。生态文明观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与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内在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的理论,又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为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等思想,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应围绕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安全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伦理观、生态文明消费观等内容,对大学生大力开展生态意识教育,更新思想观念,塑造绿色精神,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生态文明认知教育。生态文明认知即对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等基本生态常识和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它包含全球生态现状和生态学科专业知识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全球生态现状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全面了解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当今全球生态环境现状,时刻关注全球生态事件,激发其生态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从而懂得如何与自然相处。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学科专业知識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过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循环经济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能接受到系统的、深刻的、全面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从而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形式,将专业知识作用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

第三,生态文明法制教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依靠生态法律制度体系这一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它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法律素养和生态素养提升的需要。生态文明法制教育的内容包含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规定、政策规范等,例如:《人类环境宣言》、《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世界大自然宪章》、《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条约和法律法规。通过生态文明法制教育,让大学生熟知生态保护相关的规章制度,在行为处事时有所约束和顾虑,而且可以加入生态环境保护大军,在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懂得应对和处理,充分发挥其监督功能。endprint

第四,生态实践能力培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既要将生态文明观“内化于心”,还要将其“外化于行”。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奠定、固化和普及学生善待自然万物的基本态度与行为方式,培养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素养的优秀人才[4]。生态实践能力是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运用到实际的能力,它是生态文明观的落脚点,也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培养大学生绿色、环保、生态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将生态文明观贯彻到个人的实际行动当中,做到知行统一;二是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并有意识地开展以“绿色、环保、生态”为主题的课外实践和科技创新等多种活动,从而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举措

(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文明教育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生态文明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生态文明建設水平。在当前的形势下,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已经不能仅仅限于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而应该将其纳入到整个人才培养的体系当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规范的教育,才能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真正目标。

首先,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将培养具有高生态文明素养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当前,有部分高校特别是农林院校均开设了生态学相关课程,但是还没有把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没有树立明确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目标,严重限制了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的发展,也难以培养大学生高水平的生态素养。目标是行为的导向,高校在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应将培养“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观、生态科学素质和生态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生态习惯、生态能力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同时,应在培养方案中增加生态文明教育板块,将绿色理念和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到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引领的全过程当中。其次,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改进教学组织形式,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通过课堂,可以将生态文明观、社会生态现状、生态专业知识、生态法律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全面掌握生态科学知识。另外,亦要通过开发第二课堂,通过各种实践实习、学科竞赛、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习惯和生态能力。最后,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建设“绿色大学”。建设“绿色大学”是世界高校的发展趋势,美国布朗大学的“绿色Brown”、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环境议程”、我国清华大学的“绿色教育”等,都是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指导思想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应以“绿色大学”建设为目标,健全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包括教学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运行机制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学生成绩认定等方面;保障机制主要是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从而保障生态文明教育有序开展。评价机制主要是对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反馈,以及相应的教学激励机制。

(二)加强生态文化素质教育,构建生态文明教育通识课程体系

高校仅仅依靠开展生态文明专业教育难以达到塑造生态文明观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和提升生态文明能力的目的,但是通过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切实可行的。依托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通过通识教育平台,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无疑是实现生态教育目标的绝佳途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内涵建设,将生态文明教育列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借力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平台,整合学校资源,深度开发生态文明课程,鼓励开展生态文明讲座,丰富通识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环保主体意识,提升生态素养,引领社会生态文化发展方向。

课程是教学的最基本元素,完善而成熟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根本保障。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目前刚起步,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适合学校校情的课程体系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任务。生态文明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即在学校原有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再开发一个生态文明板块,将分散在其他各个板块中的生态学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按照培养目标将课程进行主次分配。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板块可设置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通识教育必修课。这部分可将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法学、生态文明学等概论性课程列入,作为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从而在整体上对学生进行生态观塑造、生态知识普及。第二,通识教育选修课。这部分可将全球变化与公众健康、动物福利、生物多样性、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与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相关的课程列入,供学有余力且对生态文明感兴趣的学生选读,以此来扩宽学生生态知识面,提升生态技能。第三,通识教育拓展课,亦可成为通识教育专题课。可以采取生态学科专题课、生态主题讲座等形式,并列入教学计划,按照学习难易程度计算学分,提升学生参与度。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搭建生态文明外化教育实践平台

将生态文明知识外化于实际行动,从而影响、带动社会整体的生态文明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落脚点。高校要积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给学生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态实践活动机会,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生态实践能力。

第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开发,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外化功能。实践教学基地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夯实和巩固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大学生生态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高校应根据学校条件状况,主动开发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比如一些条件较好的农林院校,拥有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开发建设动植物标本馆、生态系统仿真实验室、生态文明博物馆等,并作为教学基地,定期向师生开放。同时,高校也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协同培养生态型人才。endprint

第二,构建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平台,多维度扩展学生生态文明视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高度依赖互联网,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发学业指导系统。基于这种“互联网+”的大环境,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也不应放弃互联网这片沃土。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构建一种基于教师“教”,信息系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系统,将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加入教学系统当中,让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载体,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全面掌握生态教育内容和社会动态,随时关注社会生态建设情况,及时加入到环保大军当中。

第三,设计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首先要建设校园生态文化,营造绿色校园环境。高校的团委、学工、宣传部等职能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各样的生态文化活动和竞赛,营造一个绿色校园。其次,实践活动要走出校门,迈向社会。通过开展环保科普宣传、美丽乡村建设、保护母亲河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大力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四)强化教师绿色责任意识,积攒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生态观念、生态意识、生态行为习惯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必须要有一支具有强烈绿色责任意识、具有丰富生态知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师队伍。

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高校应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课,對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进一步巩固其生态文明观念;加强教师环境忧患意识教育,树立起环境保护责任心;将生态文明相关课程纳入培训课程体系,增加一些诸如生态法学、生态伦理学、循环经济等课程,普及教师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教师工作坊”、“教师沙龙”,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作为主题进行探讨,进一步提升教师生态文明教学能力。再次,高校可以将教师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等元素列入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当中,用政策来规范和发展教师生态文明水平。最后,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等活动,给学校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玲玲,张艳国.“绿色发展”内涵探微[J].社会主义研究,2012,(5):143.

[2]纪宝成.审视大学功能,我们应教给学生什么?[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3):148-49.

[3]廖福霖.生态文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39.

[4]孙正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4,(1):193.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功能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