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新思路

2017-09-14 13:54刘畅宫文飞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9期
关键词:终身学习立交桥教育公平

刘畅+宫文飞

摘要:随着互联网以及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流行趋势,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的目标,再一次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本文从慕课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利用慕课实现终身教育的优势,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慕课;终身学习;教育公平;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9-0005-04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我国终身教育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围绕教育信息化发展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实现了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体系奠定了基础。“终身教育”的理念由法国的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于1965年首先提出,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行,迅速成为一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思潮。他认为教育应当是贯穿人生的整个过程,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随时提供必要的知识。他在《何谓终身教育》一文中指出,终身教育绝非仅仅是在“传统教育形态上添加一个新的名词”,而是现行教育的超越和升华。终身教育的思想为建立新的教育结构和组织形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原则,使教育越出了学校教育格局的局限,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空间。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被称为“可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比的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并在强调学习型社会的21世纪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我国的终身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国家、地方、高校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3年只有34.5%,意味着至少还有两亿18至35岁的成年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代表就是人数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周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有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65.5%。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1%,初中占60.6%,高中占2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而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发布的信息表明,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仅39.8%。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也显示高达97%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他们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以上数据说明,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但教育程度却仍以初中及以下为主,职业技能水平与市场需求不对称。虽然主观的可持续发展意愿极为强烈,但由于时间、收入、交通、信息等限制,传统高等教育体系无法覆蓋农民工群体。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2015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出台,为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和平台建设,促进课程应用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利用慕课实现终身学习的优势

低门槛、低成本、高质量、易获取的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式在线网络课程)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掀起一场教学资源及教育方式的革命风暴。利用慕课实现终身学习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1.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慕课的开放性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资源共建、公平共享,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教育资源不公平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对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互联网冲破了时间、空间的阻碍,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这个开放的大学堂,从而打破了千百年来不同国家、地区、学校之间的知识壁垒与教育鸿沟。优质教育资源不再专属于精英院校的学生,而逐渐成为人人均可享受的公共资源。2011年秋,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的16万人同时注册了斯坦福大学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课程,这种规模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想象的。而对于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的我国来说,慕课的出现可谓是一次实现教育公平的绝好机会。

2.降低教育成本,扩大受众范围。慕课提供的免费或者部分有偿课程,注册上课的学生可能达到上万甚至上百万,打破了时空限制的同时,大幅压缩了场地、运营、人力等多重成本。学习者利用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便可利用网络实现课程的学习,也显著降低了学费、交通费以及时间成本。慕课的出现和发展为大学生之外的群体学习大学课程提供了可能性,使得大学的内涵得到延伸,培养人才的功能进一步拓展,推动了终身教育发展。研究显示,阻碍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有时间(工作时间太长导致集中学习难度大)、信息(缺乏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继续教育的信息)、空间(学习和教育设施距离工作和生活地太远)、资金(用于继续教育的花费、学费和支付能力之间有一定矛盾)、项目(难以提供可以帮助农民工获得明显的职业提升的教育项目)。实体大学的分布现状加大了边缘或弱势的区域、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难度,有限的教育资源难以惠及农村及偏远地区,不利于大学使命的实现及终身教育的普及。扶贫要扶智,治贫先治愚。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好农村和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慕课的出现确保了教育资源的充分流动性,极大地降低了教育成本,为处于金字塔下部的人口带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缩小教育落差,扩大受众范围,真正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endprint

3.符合顶层设计,顺应时代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作为《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截止2010年底,已累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700余门,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并带动起近1000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鼓励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机会,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这些举措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得益于互联网Web2.0的实现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日趋成熟,慕课平台依托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云时代得以迅速发展,使得“短视频+交互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更加容易、智能,同时增强了信息存储、传输的便利性以及为学习者服务的能力,这对慕课的发展而言更是如虎添翼。这种“移动+碎片化”的学习体验更为便携化、人性化,也更符合现代学习者的“速食”学习习惯。据麦克劳希尔教育2015年3月份公布的《科技对高校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报告显示:在被称为移动元年的2014年,学生使用移动设备的数量超过了2013年。其中,有81%的学生使用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学习,同比增长了40%,移动设备也成为了仅次于笔记本电脑的第二流行设备。以慕课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变得轻而易举,这是教育信息化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三、如何正确认识慕课、利用慕课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慕课从诞生到井喷再到降温只经历了短短数年时间,围繞慕课的争议也从未停歇过。面对来势汹汹的慕课浪潮,很多高校及教育人士对慕课可能给传统教育带来的颠覆性变革表示担忧,甚至怀疑不久的将来慕课将彻底取代传统高校。然而,慕课无法完全替代传统实体大学的全部功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学教育的意义并非只限于知识的传承,更在于对人的品行的塑造和综合素质的养成。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在知识的灌输,而在思想的启迪、思维的碰撞、德行的培养。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也会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以外的更多东西。另外,人天生是社会动物,无时无刻不需要和人打交道,因此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大学是多数人成人后进入的第一个社会型学堂,学生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学会读懂书本外的“无字书”。在大学里,学生要学会处理错综复杂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男女关系、室友关系、上下级关系、干群关系等;结交志趣相投、互帮互助的朋友并从其身上汲取优点,取长补短,学会认识别人、认识自我;通过课堂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感受思想碰撞的火花,养成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通过实践逐步确立起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每所大学独有的学术传统和文化传承将深深地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烙印,赋予学生这所学校特有的气质与品味,这一切都是基于虚拟时空的慕课所无法给予的体验与熏陶。正如哈佛大学前副校长A·L·洛维尔所言:“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传统、法律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的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什么东西比大学更能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因此慕课未来的出路应该是作为实体大学的有机组成,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改革。要想实现上述目标,慕课还需要解决、改进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完善相关的认证机制。形成有效运营机制是慕课发展的核心与保障。国家近两年先后出台了多个政策意见,鼓励推进慕课建设。各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尽快建立起在线教育制度框架和发展战略,可先由部分高校带头,以联盟的形式制定统一的慕课制作、选课及学分认证标准,实现“学分银行”,使得慕课管理更加规范化、合理化,扩大品牌效应,使得慕课的学分认证证书获得市场及用人单位的认可。

2.化被动为主动,由“引进来”到“走出去”。慕课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的传播载体,其本质是文化及思想输出。借由慕课传播文化、价值观可以提升国家、地区的软实力与话语权,因此慕课也成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之争的新战场。慕课浪潮是由全球教育体系的中心——美国掀起并使之席卷全球的,伴随而来的也包含西方中心主义、宗教意识及民主政治模式等价值观的输出,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冲击。我国高校应该尽快开发出高水平的、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课程,重新夺回主导权的同时,利用慕课这一手段,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包装输出国外,扩大汉语的影响力,对于抢占文化传播的制高点,提升国家软实力,展示现代中国风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同于传统课堂的面对面授课,慕课采用的是人机对话模式,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慕课使得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课程及授课教师,实现民主教育的同时,也使得一部分学生利用人机对话的缺陷实施作弊成为了可能。要想从根本上制止这一行为,一方面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修读课程感兴趣,不是为了学分或认证而学,而是为了兴趣和求知而学,这就对慕课的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采取“线上学习、辅导+线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可靠性。endprint

未来,随着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不断完善,慕课在终身学习中必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同时,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将促进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预见慕课低成本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前景。未来应从国家层面,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对终身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强制和规范,并形成“国家—社会—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终身教育体系保障机制,使得慕课能够为我所用,为改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而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2012-03-13.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2014-09-03.

[3]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79-85.

[4]邱伟华.高等教育慕课市场的认证机制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3):40-4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5/t20140512_551585.html.2014-05-12.

[6]高玉峰,石瑞珍,贺字典.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2,(9):34-35.

[7]唐踔.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继续教育研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11,(8):67-7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504/186490.html.2015-04-13.

[9]移動设备元年,学习习惯拐点将至![EB/OL].http://mt.sohu.com/20150318/n409948601.shtml.2015-03-18.

[10]灵韵的消散和话语权的争夺——慕课之隐忧与应对[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311/c143844-28192010.html.2016-03-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终身学习立交桥教育公平
立交桥下不宜锻炼
宜毕高速陈贝屯互通立交桥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高职财经教育品牌建设的探微
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研究综述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北京20座下凹式立交桥汛前可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