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案例教学中的哲学思辨

2017-09-14 16:10张辉关小康李为争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9期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

张辉+关小康+李为争

摘要:高校辅导员扮演着指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角色。当前我国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比例偏低,多数采用群体性教育启发学生,许多经典的案例故事频繁被不加思辨地引用。作者首先给出了辅导员经常给大学生讲述的两个案例,然后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抽象化的分析,最后给出了这些案例真正的启示。结论是,大学辅导员不可对这些案例进行生搬硬套,应当巩固自己的哲学思辨素养。

关键词:辅导员;抽象化;哲学思辨;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9-0009-02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8月26日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高校辅导员直接管理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扮演着指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角色(王树辉,2011)。国际公认的高效最佳生师比是14∶1,但我国高校的生师比约为18∶1,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则仅为1∶200(杨舟,2010)。因此,辅导员很难有足够时间与学生逐一谈心。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数是采用群体性教育如班会、思想政治课程等。在这些场合,辅导员往往会利用榜样教育法,引用一些经典案例激励学生,但是将这些案例综合考察,上升到哲学思辨的层次,就会发现存在严重的思想危机,现举例说明如下。

一、辅导员经常引用的两个案例

辅导员在教导大学生不要沉迷于手机、电脑游戏时,通常会引用萨穆尔森教授的案例。

MBA班学生即将毕业。教授在讲桌上放了一只大水桶,周围还有一堆石头。首先将大石块装满水桶,问学生:“现在是不是没有空间了?”

学生回答:“是的。”

只见萨穆尔森教授端出一盘细沙倒在水桶中大石块的缝隙内,轻轻摇晃,细沙沉下去了。

教授又一次问:“现在装满了吗?”

一个学生恍然大悟大声回答:“还可以装水!老师,这说明,就算我们的学习日程排得再满,只要愿意去挤,仍然会有时间去完成许多事情。”

另一个学生不甘示弱:“工作单元的安排,应当像流体一样富有弹性,方能无孔不入!”

教授说:“你们两个回答的很好,但还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把顺序颠倒一下,先倒水,再倒细沙,最后是石块,那么石头还能塞进去吗?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你必须首先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为最重要的事情预留足够的空间,先去完成最重要的事情!”

案例进行到这里,我想包括本文的读者在内的许多人,会陷入深思,觉得这样的案例教学确实是辅导员的法宝。然而,如果辅导员的哲学思辨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未免还是太浅薄了!因为,下面这个案例似乎也有很强的说服力。

19世纪中叶,中国小伙子大林加入了到美国加利福尼亚洲淘金的热潮中。这就像一个美好的梦幻,金子没淘到,生活异常艰苦,尤其是苦渴难耐的环境,让一起同去的许多淘金者失去了生命。于是大林果断地改行了:他用淘金的工具挖了一条水渠,把远方的水源引入到淘金的地方,就地生产纯净水,卖给淘金的工人和企业主们,迅速赚得盆满钵满。辅导员讲完这个案例,往往用下面的话启发学生:“在朝向主要目标的路上,随之而来的可能还有次要的目标和机遇。”

当你将两个案例串起来仔细看一下,又会发现什么问题呢?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是非常多的,这些不同的案例一旦出现了哲学思辨上的矛盾,我想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感到无所适从的。下面对这两个案例进行抽象化分析。

二、抽象化分析

类比一下,淘金这个工作和上述水桶中的大石块属于主要矛盾,而生产销售纯净水和第一个案例中水桶中的细沙或水,属于次要矛盾。那么,在什么样的场合中,应当首先抓住最重要的事情(主要矛盾)去做,什么时候要改行到次一级的目标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一个案例中,大石块的体积、水桶的容积是一目了然的;而第二个案例中,地下的金矿是带有极大偶然性的,除非有地质学等自然学科的支撑使得寻找金矿不再盲目进行。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种决策取决于主要目标的预期收益(B1)、次要目标的预期收益(B2)、主要目标可以完成的概率(P1)、次要目标可以完成的概率(P2)、从主要目标转向次要目标的难度系数(k)。当B1×P1>(B2×P2)/k时,人们倾向于仍然抓住主要目标去完成,反之,则会转向次要的目标。

这5个参数中,较容易确定的是k,其他4个参数需要在具体的场合进行分析。这至少说明,一些貌似合情合理的案例,将许多案例综合考察的话,往往存在着思辨哲学层次上的矛盾。再进一步引入数学分析的话,恐怕一个极富教导意义的案例会给学生一头雾水,使他们无所适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句话,不应当成为辅导员应付学生疑问的法宝,辅导员也决不能停留在单线态思维层次上。下面,我们就来总结这两个案例真正的启示。

三、启示

首先,第2个案例中,大林之所以成功迈向了从主要目标向次要目标转变的步骤,除了身临其境地感到水源短缺给淘金的人们带来的痛苦之外,就是开渠所用的工具也正是淘金的工具,不需要新的生产资料投资费用。如果主要目标希望渺茫、预期收益不大,最好是转到与主要目标有关联的次要目标上。这种关联可以是时间上的,空间上的,工具上的,条件上的,技术上的,等等。这样才能将前期积累的经验成功转接到次要的目标上。

其次,輔导员应该告诉学生的是,许多案例中“决策”的正确与否,不取决于心理学方面的分析,而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最大。如果第2个案例中,大林不是转向次要目标——生产销售饮水了,而是暂时放弃漫无目的的挖掘活动,从金矿勘探、地质原理等自然科学基础方面下大工夫,最后仍然返回到淘金这个行业中来,也许会得到更大的收益。牛顿的“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这句话用于第二个案例非常恰当。辅导员不能仅仅向学生灌输许多成功之道式的豪言壮语,应当向学生讲明自然科学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之后,往往对于工作状况是缺乏经验的。从主要目标退而求其次的情况很少见,而首先稳定一个自己有能力执行的小目标,成熟后逐渐转向更大的目标,这种情况反而更为常见,也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这样反而容易获得最大的收益,因为执行眼前的目标是有把握的,后来对于技能需求相近的、较大目标有了更高的追求。一旦失利还可以返回次一级的目标上去。这些目标之间,不一定像第一个案例1是互斥性的。案例1仅适用于“时间限制型”的容易完成的目标,往往是正常参加工作之后,手头存在繁重但是不困难的许多任务要做的场合;案例2则更侧重于终生职业规划方面,最好还是沿着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而不应当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的“水桶”容积不可限量,这山望着那山高。

总之,辅导员需要了解大量的经典案例,同时也应当努力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辨,不能盲目照搬。大量向学生讲述一些辅导员自己没有深思熟虑的案例,往往会使学生陷入困惑中。

参考文献:

[1]杨舟.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认同感危机的现状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6):145-146.

[2]王树辉.新时期如何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6):78-79,73.endprint

猜你喜欢
辅导员大学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