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背后一条不可分割的链条

2017-09-15 03:35刘慧婷
中国商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伊势志摩茶道

瑰丽背后一条不可分割的链条

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竞争,更多的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中少有的流传文化绵延至今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带动着日本整个经济链条的发展。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部的太平洋上,国土面积为377873平方公里,整个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主要岛屿组成。日本的国土面积大致相当于德国与瑞士这两个国家面积的总和,比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稍微小一点。日本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与亚洲大陆同纬度的地区相比,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日本的地理特征是海岸线复杂多变、火山众多、峡谷深邃等。这些都使得日本成为了全世界旅游爱好者最为青睐的国家之一。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日本的精神文化对于本国乃至全球都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海女之乡

日本本州岛的中部一座具有神奇魔力的小岛——伊势志摩岛上,这个小岛至今还保留着日本传统文化精神。正是因为这种深深的精神烙印,伊势志摩岛的海洋经济才会生生不息。

古时,这座小小的岛连通着日本东海道、四国岛及中西部周边的水路枢纽,与生俱来的地理环境优势不仅使伊势志摩得以发展与繁荣,也促进了日本传统精神文化的构建及延续。作为伊势神宫最著名的门前镇,位于三重县志摩半岛西北部的伊势市在古时就相对繁荣。志摩国虽然是面积最小的令制国之一,但因盛产鱼虾贝类,自古就是日本皇室御用海鲜的出产地。如今,伊势志摩的大龙虾、螃蟹、金枪鱼等海产品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在日本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来自于志摩岛的深海美味,想必已成为了全球各大餐厅的盘中餐,其中以伊势湾龙虾最为著名,无论是做刺身、做天妇罗还是蒸烧、油炸都是天上来的风味,而获取这些美味的背后则是一代代人的守望与坚持。

虽说水产养殖业发达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座只有10万人左右的小岛上,大多数人以养殖水产及捕捞渔业为生。得天独厚的海域条件,再加上岛上人民娴熟的海域经验,才使得岛上的各种海产品成为俏货被推向市场。志摩的人民用质朴的双手、传统的捕捞方式让这片小岛逐渐繁荣了起来。

在这座小岛中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徒手捕捞,不辞辛苦,人们称她们为海女。在日本,“海女”是一门古老而特殊的职业。海女们手持特制的剑道,潜入海底采集野生鲍鱼、牡蛎、珍珠等海珍品。因潜水时不用任何设备,下海的又大都是女性,使这一行业陡增了许多传奇色彩。

为什么是女性?其实在过去,男子与女子一样从事海上捕捞,可令人不解的是,男子的死亡率持续增加,后来就由女子垄断了这一职业。一开始,大家把其原因归结于男女体质的差别——女性的皮下脂肪厚,耐寒性更好,潜水时下沉及上浮的速度快于男性,女性更适合海下作业,可这个理由并不成立。人们发现,海女中也不乏身形消瘦的女子,且多是五六十岁以上的年迈女性。论体质,青壮年男子与她们相比应更胜一筹,而为什么她们潜水几十年安然无恙,男子们却摆脱不了死亡率极高的命运?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人们似乎找到了答案。海女们把每次待在水下的时间都控制在40秒以内。一般情况下,海女们潜入海底只需10秒,水下搜寻海珍品需要19秒,上浮需要7秒,整个过程仅需用36秒。如果时间超过40秒,无论是否找到猎物,她们都会浮出水面来歇一口气。而男性潜水及上浮的时间要长于女性,若想得到与海女们一样多的海珍品,他们需要延长在海下的作业时间。正是这延长的短短几十秒钟决定了他们的生死。因为潜水时间过长,血液无法从肺部吸取氧气,身体各组织严重缺氧,就有可能因窒息而死亡。由于工作环境特殊,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的生长周期,鲍鱼及贝类也一样。在采集时,为了避开鱼雷的生长期,今天在这片海域捕捞,明天去另一片海域捕捞,如此,它们才能生生不息。如若大家都带上氧气瓶,势必会造成无限制采集。用不了两三年,海底就将一无所有了。正因为有了海女们这样的坚持,整片海域才能那样的祥和,她们用生命诠释了传统的精神文化,保留了生态文明本该有的样子。

不辞辛苦的海女在水下捕捞水产

人工珍珠之乡

在日本,水产业除了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外,还带来了巨大的产业文化。促进了产业的繁荣。这些薪火相传。流传至今的传统工艺,同样使更多的人爱上了日本。橱窗里那一串串精致饱满的珍珠项链,连同别具匠心的手工设计已足够使来往的人们情不自禁地驻足,而工匠精心雕琢的过程更加让人领略到不同意义的日本传统文化。

伊势志摩是日本乃至全世界的“人工珍珠之乡”。19世纪末,当地农民御木本幸吉首次在英虞湾实现人工珍珠养殖,他们将珍珠贝的外套膜切成小片,送入养珠用母贝的体内,通过珍珠质的融合沉积养成无核珍球,或者送入外套膜小片后再将用贝壳制成的圆核随着插入贝体养成有核珍珠。这种有核珍珠算是大规模养育,目前只有日本存在这样的养育模式。当然,想养殖好的珍珠不是一件容易事,其栽培过程就相当困难——除了要有CO2(二氧化碳)供应以外,栽培珍珠还需要有较强的光照、不太高的水温以及充足的肥料等必要条件。日本自1894年开始养殖半圆珍珠,至今有120多年的历史。

颗粒饱满的人工珍珠

在1905年,日本成功的养殖出了世界上第一颗圆形珍珠,一时轰动世界,珍珠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日本并不能满足当时人工珍珠现阶段发展的成绩,于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日本开始对海水珍珠进行批量生产。1920年,日本人另辟蹊径开始养殖淡水珍珠,他们选择了被誉为“生命之源”的琵琶湖沿岸,用珍珠母蚌将珍珠一点点打磨切碎,用不规则的蚌内混杂物作为插核材料植入到需要养殖淡水珍珠的蚌体内,虽然新的人工珍珠技术获得了成功,但其生产出的珍珠品质欠佳,销路自然也不会太好。后来,为了能开辟市场,通过不断研究与尝试,日本养殖者总结前期养殖淡水珍珠的经验教训,摒弃用切碎的珠母蚌做核的办法,而改用外套膜做核到植入珍珠蚌母体。此举获得成功,使日本的淡水珍珠养殖业发展便更为迅速。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珍珠业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年产珍珠数量达到十吨,成为世界上生产珍珠最多的国家。1960年到1970年,是日本珍珠业最辉煌时期,可以说日本的珍珠业在当时的发展达到了顶峰。这对于一直坚持传统人工珍珠的日本,无疑又是一份丰功伟绩。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为现在的日本旅游业发展与流通带来了新的经济命脉。

秉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日本人不愿采用机器或其他更加便利的方式取代人工珍珠的生产模式,这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才使得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神得以传承及发扬,至今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三道”之美

“三道”作为日本的传统文化,带动经济繁荣

说到日本的“三道”,很多人都很熟知,即为茶道、花道与书道。当今社会,“三道”可能已经不仅仅是属于日本的精神文化,越来越多的人把“三道”当成了自身的文化习惯来遵循,“三道”已纳入到全球化精神文明体系。不同于人工珍珠赋予日本精神文化的主题标签,“三道”的立意表现在于融合了茶、花、书的独特魅力及特殊的民族特征,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日本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三道”的文化理念也对茶道、花道、书道为主的产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茶道是日本的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也是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质和进行社交的手段。茶道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感仪式受到上流阶层的无比喜爱。茶道真正意义上的礼仪体系在“四规”及“七则”上。“四规”为:“和、敬、清、寂”,“和”即平安与和谐的气氛,“敬”是尊敬长者、友人,“清”是环境清静,“寂”是达到悠闲境界。“七则”包括茶的浓淡、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炉式和方法、煮茶的燃料与茶室的布置等。正是这样一种清新淡雅的传统风情,令更多钟爱日本文化的人感受到了浓重的文化气息。茶道有各种流派,迄今为止,各大流派中还有着深厚的关系,其中最大的是“三千家”,势力也最大。自从千利休在丰臣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杀之后,千家流派便不能重振而趋于消沉。直到他的孙儿千宗旦继承了他的流派,才再度兴旺起来,因此千宗旦又被称为“千家中兴之祖”。而后来到了千宗旦的晚年,其隐居于世,千家流派便开始分裂,最终才分裂成了三大流派。无论是茶道的规则还是分支的流派,无论是古时还是今日,面对茶道的传统文化他们依旧保持着一样的热情与尊重。

“茶道”修身养性,且分各大流派

花道作为一种在茶室内再现野外盛开的鲜花的技法而诞生。日本主要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明显,但由于四面临海,具有海洋性特征,降水比较丰沛,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培育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意识,也深深影响了日本人对大自然及人生的看法。花道是日本各个时代的人和大自然的对话,更是每代人人生观的反映及生活方式的写照。

花道也是日本妇女品德、技艺修养的一项内容。在瓶中插花很有讲究,花道早先的插花方式,目的在于使人们注意欣赏瓶、强调瓶的美,后来在茶室中也插花,但不再像之前那样以美炫人,须力求渗入自然深处,表示出纯洁与简朴来,可以说,花道是属于美育的范畴。

日本花道文化源远流长延续至今,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它蕴含哲理,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它处处体现出了自然之美,更与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早已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在古代日本人称书法为“入木道”或“笔道”,直到17世纪时代,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所谓的书道,在意的并非是行云流水的文字,而是享受文化赋予每个尊重书道的灵魂,那是一种在不经意间就可以将心境带入其中,且能够让身心愈发安静平和的修行。

日本众多的传统文化像一张扑朔迷离的面纱,在为全球文化增添进一份神秘感的同时,也为日本的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本刊记者 刘慧婷 整理

猜你喜欢
伊势志摩茶道
寻迹万里茶道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偶然
泰戈尔在我家
泰戈尔在我家
《茶道六百年》
探访G7举办地日本伊势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