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2017-09-15 04:17孙文勇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3期
关键词:肠腔三维重建肠梗阻

孙文勇

(海城市中心医院,辽宁 海城 114200)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孙文勇

(海城市中心医院,辽宁 海城 114200)

目的研究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借助数字随机抽取的方法,从我院接收经病理证实为肠梗阻的患者中选择100例展开研究分析,均采取螺旋CT行容积扫描操作,然后采取三维重建技术处理后将结果和患者的病理结果比较,总结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肠梗阻的诊断率达到100%,病因诊断准确率达到97%。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术对肠梗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积极推广应用。

螺旋CT;三维重建术;肠梗阻;诊断价值

近年来,肠梗阻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急腹症,该疾病的起病非常急促,病情发展较快[1]。肠梗阻的致病因素较多,其中最为其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了炎症、内外疝、肿瘤、肠套叠、肠粘连、肠扭转等,该疾病不但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而且,延误治疗的病死率很高,因此患者早期接受诊断,及时、有效的临床诊断,对疾病的临床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多层螺旋CT技术在临床中以及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使肠梗阻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不断提高,螺旋CT能够对患者进行快速薄层的扫描,所获的图像清晰度高、质量好,有助于三维重建,显著提升了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准确性。本组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现从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接收并经病理证实的肠梗阻患者中随机抽选100例进行分析,并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术进行诊断,现将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作如下的报道。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次研究所选择的100例对象,均属于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接收并经病理证实的肠梗阻患者中。其中有男性患者50例,有女性患者50例;患者的最大年龄是80岁,最小年龄是28岁,其平年龄是(62.8±5.8)岁。所有患者入院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腹胀、不同程度的腹痛、呕吐、排气、停止排便、便血等,且所有患者都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肠梗阻。

1.2 诊断方法:此组研究的100例肠梗阻患者均接受螺旋CT检查,借助GE lightspeed16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扫描。取患者的仰卧位,在扫描之前指导患者进行屏气训练,有助于减少其呼吸动度对扫描图像造成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肠梗阻疾病患者在就诊的时候常常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因此扫描前患者无需口服对比剂。扫描的范围自患者的膈顶至耻骨联合处,将扫描参数设置为120 kV、300 mA,层厚为5 mm,螺距为1.375 mm。扫描后将获得的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镜(CTVB)等重建处理,仔细观察病变影像学特点[2]。然后对患者肠腔异常扩张形态、部位进行仔细分析,然后明确梗阻原因、部位。

图像分析:100例患者扫描后所获得的图像处理均由2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进行诊断,诊断的内容包括了:有无肠梗阻,确定肠梗阻部位以及肠梗阻的病因分析,2名医师分别进行诊断后再对比结果。诊断结果一致采取“+”来表示,结果不一致采取“-”来表示,并对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讨论分析。

1.3 肠梗阻的诊断标准:肠梗阻在CT图像中的诊断标准是:患者的小肠扩张内径>3 cm;右半结肠内径>6 cm以及左半结肠内径>4 cm,同时可显示肠曲液平,伴见移行带则可认为异常或者诊断为异常。肠梗阻患者发病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①肠壁病变:患者出现肠道肿瘤,或者炎症变化;②肠腔内病变:肠腔内出现钙化团块,或者出现软组织肿块;③肠腔外病变:出现疝气、粘连病变等[3]。

1.4 统计学处理:所获数据用软件SPSS19.0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为(x-±s),计量资料为t检验,资料计数为(n),百分比为(%),若P<0.05则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00例患者经过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之后,其结果为:有61例患者属于肿瘤性肠梗阻患者,所占比例为61.0%,包括了结、直肠癌、脂肪瘤、十二指肠癌、胃肠道间质瘤。有12例属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所占比例为12.0%,且患者均有手术疾病史,通过MPR检查可看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梗阻部位呈现出鸟嘴状,且比较狭窄,未出现肠壁局部增厚的现象。有6例发生肠扭转、9例出现腹外疝,所占比例分别是6.0%、9.0%,这两种梗阻点均处于患者的腹壁,有部分小肠梗阻点在于腹腔外。最后有12例为胆石性肠梗阻, 所占比例为12.0%,梗阻点在回肠的部位,经CPR检查可看到患者肠腔内出现圆形结石影。将100例螺旋CT三维重建术诊断的结果和手术病理结果对比,符合率达到10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病因诊断中除3例回盲肠淋巴瘤肠梗阻患者被误诊为癌症之外,其他患者病因诊断与手术病理均符合,病因诊断准确率达到97%,诊断结果见表1。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CT技术特别是扫描后图像处理技术不断发展,使得临床疾病的诊断水平显著提高。随着多层螺旋CT探测器宽度、层数的增加,其层厚也越来越薄,而采集数据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腹部扫描在10~20 s内就能完成,并且能在患者一次屏气的状态下采集完数据,因此能够有效避免因患者呼吸运动造成伪影,减少间断扫描所致信息丢失。采集到的数据可在工作站进行任何位置、任意间隔、任意方向的三维图像重建,可以从任意方向观察肠管的形态、结构及走形,弥补了轴位图像对肠管显示不足的缺点,能够将患者的器官、病灶三个方位解剖结构的细节清楚显示出来,而且梗阻点位置以及梗阻部位周径、长径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关系等也能清晰显示,这样就能够为临床诊断肠梗阻病因、部位、疾病程度等提供更为详实依据[4]。

表1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术诊断结果和手术病理结果对比(n)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不难看出,引发肠梗阻的因素表多,而且还十分复杂,因此在患者治疗的过程当中尽快明确其病因、病变程度等是治疗的关键。在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中,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技术处理,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肠梗阻患者的梗阻部位与病因,而且还可以判断并发症情况,对于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另外,100例患者扫描后经过MPR、SSD、CTVC、Raysum等处理后,诊断结果和手术病理比较显示,CT诊断病因的准确率达到100%,梗阻点和手术病理间的符合率达到97%。

综上所述,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肠梗阻患者进行诊断,其病因、梗阻点诊断的准确率均较高,在临床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1] 李辉坚,王刚.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J].齐鲁医学杂志,2014,29(2):142-143.

[2] 胡云婷,金东虎.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肠梗阻诊断价值[J].医学综述,2014,20(11):2080-2082.

[3] 王炳良.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肠梗阻的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9):117.

[4] 谭承富.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急性肠梗阻病因的诊断价值[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20(2):22-24.

R445.3;R5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3-0043-02

猜你喜欢
肠腔三维重建肠梗阻
经腹肠道超声诊断克罗恩病合并肠瘘及肠腔狭窄
二甲硅油散的不同应用方式对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效果的影响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三维重建的飞机机动动作库设计与可视化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骨肿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不能和肠粘连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