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曹杨新村,还有它们

2017-09-15 04:11
上海工运 2017年8期
关键词:闵行一条街新村

除了曹杨新村,还有它们

说到上海的工人新村,老上海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总会是曹杨新村。但实际上,在曹杨新村之外,上海在沪东、沪西两个工业集中分布区,曾建设了多个工人新村,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闵行一条街和张庙一条街。

这两条“社会主义新型大街”,曾是那个红色年代闻名全国的工人新村样板段,犹如两颗明珠位于上海的南北两端,曾引得沪上市民以及各方宾客争相前往一睹风采。

1960年的闵行一条街(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提供)

香樟树下的“闵行1号路”

“1 号路”上的上海汽轮机厂

闵行区的西南角,有一条浓绿苍翠的香樟林带,街道两旁分列着的一排将近六层楼高的苍劲粗壮的香樟树,四处伸长的枝叶在城市上空合成一道绿色的拱形,把街道衬托得优雅宁静。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局曾把这条路列为“中华香樟一条街”,这在全国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人们也许不知道,这条位于今日闵行区江川路中段的香樟路是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建设的第一条社会主义商业大街,名为闵行一条街。老闵行人习惯于称它为“1号路”,这里曾是上海解放后原闵行地区的核心地带,它的兴建、辉煌、沧桑、变迁,承载了闵行、上海乃至全中国的时代印记。

闵行区这个地名源自“闵行镇”,闵行老镇成镇于清乾隆年间。1922年,通往上海市区的第一条公路沪闵路竣工。1928年后,闵行镇成为上海县首镇。

1957年,上海提出有计划地在市区的边缘地带和郊县辟建卫星城镇,第一个将此设想转化成现实的就是闵行卫星城。当时闵行的定位是一座以电站设备工业为特色的卫星城镇。区域内有上海电机厂、上海重型机器厂等国有企业,这些职工及其家属大多居住在距离厂区不远的闵行老镇。后来,随工厂集聚效应的显现,老镇人口猛增,简陋的基础设施难堪重负。于是,为闵行各大企业职工及家属解决住房困难,以及建设配套生活区又成为一项市政建设的任务。闵行1号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了。

1959年4月,1号路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仅用78天时间就铺出了一条比南京路还要宽两倍的柏油大道。

路铺成后,相继建成的一幢幢活泼漂亮的俄式工房坐落在马路两边,住宅面积达到一户20余平方米,居民楼里的设施,采用了比较高的标准,卧室里铺着温暖的木地板,厨房是独用的,卫生间里有抽水马桶、洗脸盆和浴缸。沿路还开设了闵行百货商店、妇女用品商店、大型照相馆、理发厅、水果店、小吃店、冷饮店、银行、药店、书店、烟糖杂货店、食品店、钟表眼镜店、无线电商店等一应俱全。还有可以同时容纳六百人一起吃饭的本帮老正兴菜馆以及新中国第一座花园饭店——闵行饭店。

过去要辗转去市区购买的各种食品、电器,到1号路上都能解决了。老百姓不无自豪地把1号路称之为闵行的淮海路。闵行一条街上还有街心花园等绿化带,并同步建造了幼儿园、学校、医院、银行等服务设施,可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社区”了。

1号路建成后的几年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海内外著名人士纷纷到访。1962年出品的中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的一些镜头,就是在闵行一条街上拍摄的。

闻名全国的张庙一条街

与闵行遥相呼应,在上海北郊的黄浦江出海口吴淞镇附近,也新建了一批以钢铁冶炼为主的大型工厂,如上钢一厂、上钢五厂、上海冶炼厂、上海铁合金厂等,并在彭浦镇的北侧兴建张庙一条街,以就近安置附近工厂的工人和家属,成为当时住宅建设的样板。一座西新桥将工业区与“一条街”分隔开来。桥东是上钢一厂、上海铁合金厂等大型冶金企业,桥西至爱辉路,即是“张庙一条街”的所在。当年主持规划建设张庙一条街的是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兼总建筑师陈植与汪定曾。陈植是参加设计过上海展览馆、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的总建筑师,而汪老更是主持并参与设计过曹杨新村、闵行一条街等上海的著名地标。

上世纪60年代,总长700余米的张庙一条街是全国有名的工人新村的“样板”。50米宽6车道的路幅、机动车道旁还设计了宽敞的步行便道。街心花园、喷水池等道路小品随处可见。道路两侧绿树成荫,沿街住房底层为商店,楼上为住宅。居室铺设木地板,有阳台、壁橱,仿苏联式的宽敞卫浴设施及带有民族风格的小阳台令人耳目一新。1960年3月15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宋庆龄,在副市长曹狄秋等陪同下参观并视察了张庙一条街,还访问了刚搬入泗塘新村的上钢一厂铸钢工人潘阿玉、朱德康等的家庭。参观完毕,宋庆龄说:“这里是个工业区,但是环境很美很安静,空气这样好,很像一个疗养区。”有统计显示,从1962年至1980年,“张庙一条街”共接待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贵宾,约10多万人次。“北有张庙一条街,南有闵行一条街”,成了当时上海人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能住进里面绝对是让人羡慕的。

长在上海边缘的“小城市”

在闵行一条街和张庙一条街之后,最具代表性的工人住宅是金山石化新村和宝钢新村。

建于1973年的金山石化新村是应金山石油化工总厂的需求而建。位于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的金山石化厂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成的新型石油化工工业基地,金山卫原是一片海滩,“潮来一片汪洋,潮退满地泥浆”。为了解决工人的通勤和住宅问题,在围海造地建厂的同时,还在工业区附近兴建住宅区,以及影院、医院、宾馆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满足工人和厂区的需要——当时建设宾馆主要是考虑到外地专家前往厂区指导工作所需。

“张庙一条街”宽阔的人行道及沿街商店

张庙一条街旁泗塘一村内景 张荣祥 摄

电机新村今貌

1978年在主体工程动工前,宝钢便在宝山城乡地区建造住宅,形成宝钢生活区,公用配套设施亦同步建成,如宝山邮电局、宝钢商场、宝山文化馆以及专业商店门市部。宝钢还投资建设了一批学校、医院和文化馆、体育馆、运动场、影剧院、宾馆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给在宝钢工作的职工带来很大方便。和以前的工人新村相比,金山石化新村和宝钢新村的住宅居住面积大,建筑质量高,环境优美,对于在那里工作的职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猜你喜欢
闵行一条街新村
中国画《林涧·新村》
摘桃子
闵行博物馆之旅
红领巾一条街
美食一条街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闵行的大数据革命
闵行“大联动”机制社会管理的新尝试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