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授气”的陈独秀

2017-09-18 19:54傅婷婷
领导文萃 2017年17期
关键词:文学革命保守派新文化运动

傅婷婷

1915年,若不是爱人高君曼的肺结核加重,陈独秀可能还不会被同乡至交汪孟邹从日本紧急催促回到上海。不过对他来说,阵地的改变,并不使他救国和革命的热情消退。回国后,当全国还沉浸在反袁的高潮中时,陈独秀开始酝酿另外一场革命。9月15日,陈独秀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与此一脉相承,且思路更加清晰,他提出了他心目中具有“自觉心”的国民性的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句话的基本精神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陈比喻二者的关系“若舟车之有两轮焉”。陈独秀研究者唐宝林认为,陈独秀这一行为“揭开了中国近代化——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

文学革命

1917年1月,蔡元培正式就任北大校长。而蔡开风气之先的一个重要事迹,就是聘请当时已颇有声望的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对于蔡元培的邀请,陈独秀一开始没有答应,他认为自己没有在大学教过书,没有头衔,而且又正在主编《新青年》。蔡元培则对他说,杂志可以拿到学校来办,同时表示自己不搞论资排辈,只注重真才实学。陈独秀于是决定试着做三个月。

陈独秀到北大之后,就像一块磁石,以大学和《新青年》为阵营,形成了新文化运动“一校一刊”的局面,把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一个一个地吸引到身边。

1917年8月,在陈独秀的邀请下,胡适从美国回来出任北大文科教授。

1916年8月,陈独秀给胡適的信中写道,现在中国人的著述,最好多翻译,不太适合多创作:“日本人兴学四十余年,其国人自著之书尚不足观也。”并提出:“中国万病,根在社会太坏,足下有暇就所见闻论述美国各种社会现象,登之《青年》,以古国人耶?”1916年10月,胡适在与陈独秀的通信中,开始讨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这“八事”就是后来《文学改良刍议》中所提出的,只是顺序有所区别,胡适认为“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

对此二人,鲁迅曾有过评价,或许也可用以解释关于“文学革命”事情上二人的态度分歧:“《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教育革命

陈独秀的教育革命,十分重视“改造国民性”。唐宝林认为,陈独秀的教育革命观十分宽泛。伦理革命、宗教革命、文学革命以及政治革命、经济革命等等,都是教育革命的一部分。1905年至1906年,陈独秀曾在徽州创办学堂并任教,进行教学改革。辛亥革命后,又担任过安徽高等教育学校的教务主任,再次推行改革,但步履维艰,被保守派及其煽动的学生们驱逐。据唐宝林在《陈独秀全传》中所引的周越然《我所知道的陈独秀》的回忆记载,当时陈与学生代表的对话如下:

学生:我们非达到目的不可。你答应么?——你答应也好,不答应也好。

陈独秀:我决不答应。

学生:你竟不答应,有什么理由?

陈独秀:我不必对你们讲理由。

学生:那么,你太野蛮了。

陈独秀:我是野蛮,我已经野蛮多年了,难道你们还不知晓么?

而在北大,因为与蔡元培的思想相吻合,他的主张得到了更好的实现。在教育方法的改革上,他介绍了三条西洋先进教育法:第一,是自动的而非被动的,是启发的而非灌输的;第二,是世俗的而非神圣的,是直观的而非幻想的;第三,是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

蔡元培在聘用陈独秀的时候,看了《新青年》前几期陈独秀对教育问题的讨论,认为他很适合作为青年的指导者,于是,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独秀一上任就对文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把北大当作教育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试验场。

1917年11月,陈独秀多次约请胡适、沈尹默、钱玄同、陶履恭、章士钊等人开会,讨论改变文科课程。在一年后的北大开学典礼上,陈独秀更深入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唯“研究学理”,“始与大学适合”。并且主张三种方法:一、注意外国语,因为最新的学理都不在中国的古书上,而外国的学术书籍用中文翻译出来的很少;二、废讲义,因为讲义不足以尽学理,而做学问依靠讲义,会导致学生在听课上面产生懒惰心理;三、多购买参考书。为了推动北大的编译工作,陈独秀还和胡适代表北大编译处办理加入“法文学社”手续,筹划法国名著的翻译事项。陈还支持学生傅斯年、顾颉刚等人创办“新潮社”和《新潮》杂志,加入“新潮社”的北大学生,成为《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新青年”,在后来进入了学术界、政治界,如罗家伦、俞平伯、郭绍虞、叶圣陶、冯友兰等等。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被捕,举国震惊。援救陈的人士来自社会各界,乃至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如安徽桐城派古文家马通伯、姚永概等,他们说陈独秀“平时激于爱国之忱,所著言论或不无迂直之处。然其学问人品亦尚为士林所推许”。提倡旧文化的代表人物刘师培也为其求情。

陈独秀也有封信因被捕而未及发表,信中写道:“北京大学教员中,像崔怀庆、辜汤生、刘申叔、黄季刚四位先生,思想虽然是旧一点,但是他们都有专门学问,和那班冒充古文家、剧评家的人,不可同日而语。……今日的保守派,从前也做过革新派(如康南海等),今日的革新派,将来也要变成保守派。世界进化的大流倘没有止境,那保守革新两派的争斗,也便没有止期。我想就是再过一百万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终久是保守革新两派对抗的世界,不过保守派也跟着革新派一天一天的进步罢了。”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革命保守派新文化运动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自由”对自由派与保守派义有不同。这里说说其定义何以产生歧义及为何影响延绵不绝 精读
“五四”文学革命与《红楼梦》的经典化阐释
新保守派后现代主义
——从乔治·罗奇伯格的《和谐弦乐四重奏》研读他的《生存美学》
鲁迅思想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保守派VS先进派保养方式大对决!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五四批判”与“文腔革命”——瞿秋白“第三次文学革命”思想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