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羽诗的创作

2017-09-18 17:04杨晗
魅力中国 2017年38期
关键词:学诗

摘要:《沧浪诗话》中的《诗法》和《诗辩》主要阐述诗歌创作的观点。本文结合《诗辩》和《诗法》从学诗、作诗两个方面探究严羽关于诗创作的认识,为人们创作诗歌提供参考。

关键词:《沧浪诗话》;《诗法》;学诗;作诗

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严羽的《沧浪诗话》不可不提,被学者公认为最具体系的诗话论著。它由《诗辩》、《诗体》、《诗法》、《诗评》和《诗证》五部分组成,《诗辩》在《沧浪诗话》中占有理论总纲地位,《诗法》围绕《诗辩》展开论述。《诗辩》较有系统理论,因此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其它四部分由于内容琐碎,很少有学者关注。本文结合《诗辩》和《诗法》来阐释严羽有关诗的创作要求,为人们更好地创作诗歌提供参考。

一、学诗要求

学诗是作诗的第一步,严羽在《诗辩》和《诗法》对学诗都做出了详细的描述。严羽在《诗辩》中对如何学诗提出三个原则:“以识为主”、“熟参”和“妙悟”。他说道: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严羽以“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开门见山地指出学诗人们要对诗有所认识。这一观点说明学诗人们需要较高的见解,才能走上创作的道路,强调要从高标准的作品入手。“功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必须先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谓之单刀直入也”。这里的“识”在文学界上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诗歌的鉴赏能力,有人认为是见识、见解。人们对“识”的理解是百花齐放、百花争鸣。以实见为主是严羽对学诗人明确提出的要求。他鼓励人们向汉魏晋盛唐诗人学习,不做开元、天宝以后那样的人。另外,要以熟读《楚辞》早晚吟诵为基础,遵循从上往下做原则。严羽有关“识”的认识对后人的诗歌创作有重要意义,产生深远影响,如明代许学夷的“学者以识为主”就是深受其观点的影响。

“熟参”是严羽在《诗辩》中提倡的另一种学诗方法。《诗辩》云:

“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

“参”本是佛家语。佛家把坐禅、念诵、说法成为“参”。“参”有细参和熟参。细参是仔细揣摩,熟参是反复揣摩反复研究,二者没有较大区别。严羽强调要向前人多学习多揣摩。其“熟参”这一方法有重要实践价值,范围广泛如要研究汉魏之诗,晋宋之诗,开元天宝之诗等。学诗者须经过“熟参”这一过程才能达到“妙悟”的境界,才能写出好诗。对于诗歌的创作,严羽还提出了“妙悟”说。宋代流行以禅喻诗,《沧浪诗话》受以禅喻诗影响最大。严羽议诗,以禅喻诗,重在妙悟。他认为,学禅在于“妙悟”,学诗也在于“妙悟”。“悟”在诗歌创作中是一种思维活动,“悟”原意是对佛理的心领神会。所谓“妙悟”就是深刻透彻的觉悟。在诗歌诗创作中,严羽指出“妙悟”是诗歌审美的一种艺术思维方法。“艺术思维旨在捕捉艺术意象,形象思维始终贯彻艺术思维,抽象思维配合和引导艺术思维。”艺术思维是诗歌创作中审美经验的积淀,因此诗人需把握诗歌创作的审美意境。诗歌的创论中,从‘悟到‘妙悟这一过程飞跃,诗人需要富有想象性,遵循思维创作规律。另外,诗人在创作中要处理好‘词、理、意、兴四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实现词、理、意、兴的协调统一。“妙悟”在严羽的诗歌创作论中是品味艺术接受和审美心理的最后一阶段。此时,读者的心灵与诗人传达的生命结构相契合,读者进入豁然开朗、赏心怡情的境界。熟悟、妙悟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具体方法,只有通过“熟悟”才能达到“妙悟”的境界进而逐步写诗。

二、作诗要求

除学诗要求外,严羽在《诗辩》中也对诗歌写作方法提出要求,他指出:“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这五个方面概况起主要表现在语言和语意上,具体包括“除五俗”、语言自然、语意含蓄。

在有关作诗方面严羽首先指出“除五俗”。“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在《围炉诗话》,吴乔对“除五俗”这一作诗要求做出高度评价:“严沧浪云:‘诗禁五俗:俗体、俗意、俗句、俗字、俗韵,皆不可犯。此言最善。”“俗”是世俗、陈旧或毫无新意的意思。严羽要求在诗的体、意、句、字、韵等方面去俗。

此外,严羽指出需注意语言和语意。他要求诗的语言本色自然。《诗法》云:“须是本色,须是当行。”本色是自然之色,当行是内行。严羽的诗歌创作论提倡少用典故,押韵和用字不必有出处。他还指出写作要忌俗语,语意要深远。《中山诗话》“是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翻成鄙野、可笑。”可见高深的立意可以弥补文词的不足。《诗法》云:“有语忌,有语病。语病易除,语忌难除。语病古人亦有之,惟语忌则不可有。”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含蓄,因此诗歌语言不必直接明了。从中国诗歌中,发现很多诗人用意象代替所说之事,借景物抒发诗人所表之情。总的来说是借景抒情,通过不同含义的意象传达诗人所想、所思、所感。意忌浅有两层含义。一是诗歌立意忌浅显。诗歌含义富有玄妙,读者基于修养会从它的语言中有所感悟。如果读者没有深刻的体会,心灵的洗涤,诗歌则流于形式,与口语无异。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对隐藏诗意,不能露于诗面上,让读者去体会、揣摩、以实现与诗人作诗时的感同身受。只有立意深远的作品才能让人铭记。此外,在诗歌创作中,立意是首要问题,其能体现诗人的思想水平。脉忌露。作为诗歌的气势脉络,脉表现诗人的人格修养。自古诗人重养气。含蓄的诗歌脉络蕴藏于诗中,产生艺术张力扩散出去。

《沧浪诗话》作为宋诗话的代表作对后人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严羽提出的诗歌创作观点及对诗歌语言的具体要求推进了后代诗歌创作进程。

参考文献:

[1]曹东. 严羽研究[M]. 北京: 军事溢文出版社, 2002.

[2]王宏建. 藝术概论[M]. 第2版,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

[3]严羽. 沧浪诗话[M]. 人民文学, 1961.

[4]蒋寅. 作为批评家的严羽[J]. 文艺理论研究, 1998(3):70-76.

作者简介:杨晗,河北邢台人,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猜你喜欢
学诗
程建明
杨万里学诗
曾玉梅
学诗4
学诗3
学诗偶感
学诗2
学诗1
学诗
退休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