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南碱花腰傣傣卡服饰审美浅析

2017-09-19 11:51任晓波孙丹婷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服饰图案装饰

任晓波,孙丹婷

(1.文山学院 艺术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2.玉溪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新平南碱花腰傣傣卡服饰审美浅析

任晓波1,孙丹婷2

(1.文山学院 艺术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2.玉溪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花腰傣傣卡传统服饰部件众多,色彩绚丽,图案繁缛,正是别样的服饰文化让其在服饰的审美中别具一格,以新平南碱花腰傣服饰陈列馆为例,探讨其服饰的图案及色彩构成,进而从审美的角度阐述其背后的形式美、色彩美和语义美。

花腰傣傣卡;传统服饰;图案;色彩;语义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南,地处哀牢山中段东麓。傣族是新平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其服饰中的腰带制作工艺复杂、色彩艳丽,穿着是多层相缠绕,故被世人称之为“花腰傣”,且该县花腰傣人口占全国花腰傣人口的70%,所以说新平是名副其实的“花腰傣之乡”。

花腰傣根据服饰上的不同而自称不同,在新平主要有:傣卡、傣雅和傣洒之分。傣卡主要居住在南碱等地,意思为“民族融合而来的傣家人”;傣雅主要居住在嘎洒等地,意思是“历史上民族大迁徙中被遗落的傣家人”;傣洒主要居住在漠沙等地,意为“沙滩上居住的傣家人”。花腰傣服饰从外观形态看,傣雅服饰中以其独特的斗笠装饰为最,斗笠戴在头顶的前方,前倾,佩戴时遮挡女性面部,时隐时现;傣卡女性头部包头则只在左边有弯曲的红色流苏,相较其他两个支系的帽饰简单;傣洒头戴缀满一圈铝芝麻铃的环形帽,或戴一顶橙黄相接的伞状斗笠,斗笠后部缀有彩带作为装饰,[1]因其帽子外形极像“鸡枞”,后来就被人们称为“鸡枞帽”。

黑格尔说:“人的一切修饰打扮的动机,就在于他自己的自然形态(人体)不愿意听其自然,而要有意地加以改变,并在这种改变上,刻下了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2]花腰傣傣卡服饰亦如此,通过种种的装饰(图案、色彩和装饰品等)来凸显自己服饰的与众不同,甚至也被学术界称之为傣族支系的最有力竞争者。

一、傣卡传统服饰

笔者通过田野调查照片、录音和笔记,将傣卡服饰整理如下:

绑腿:两只,宽约30厘米,长约66厘米。现代的绑腿布两窄边有丝线和珠子装饰,用时用红色线带绑扎,有的线带直接缝缀在绑腿布上边。绑腿花边,宽约7.5厘米,长约30厘米。老式的绑腿,一边绣有图案,另一边则没有。有学者认为绑腿的作用,一是保护妇女腿部免受树枝等植物的划伤;二是冬季相较夏季温度偏低,女性没有裤子穿着,用绑腿类御寒;三是纯装饰意味。(见图1)

图1 绑腿

图2 包头

包头:长约67厘米,宽约26厘米,有丝线装饰,两边丝线长13~15厘米不等,上边绣有多种几何图案。内着包头黑布,长约70厘米,宽约28厘米。使用时先用黑布裹发,后用绣有图案的头帕在黑布外边饶头一圈,两端垂于左耳边。(见图2)

腰带:长约72厘米,宽约8厘米。腰带的一头有丝线装饰,丝线长约5.5厘米。满腰带是织花图案装饰,老式的腰带材料均是自纺自染的棉线织成,织机上直接起花。现代腰带所用的线均是在市场上买来的,花腰傣民族喜欢色彩鲜艳的配色,所以腰带用色纯度极高,色相反差也极大。

围腰:长约62厘米,宽约42厘米。围腰两侧的图案宽约12厘米,长62厘米。围腰三边均有纷杂的图案装饰,另一边则是用多色的小布条紧密排列后包边缝制而成,有一细绳(有两根或四根线编制而成)用于捆绑在腰间裙子外部。(见图3)

图3 围腰

图4 裙子

裙子:腰宽约54厘米,下摆宽约64厘米,裙长约54厘米。老式的裙子呈桶状,而现代人们为了方便,将裙子的腰头做成梯形状,这样就省去了将裙身上提捆扎的步骤。裙身的底部为各种颜色的布条拼接装饰。老式的裙子穿着时将裙子的一边提升,造型较为夸张。(见图4)

内衣马甲:内衣领处有银泡装饰(盛装),右开襟,有8颗纽扣,环扣,衣长27厘米,衣宽44厘米。衣身前部有银泡装饰成各种图案,多为三角形或矩形,背部有绣花图案和银泡装饰。侧缝有多种颜色布条的装饰。因为是平面裁剪,所以在结构上用料较多,不是特别贴身。(见图5)

图5 内衣马甲正、反面

上衣:平面裁剪形式的衣袖一体上衣,衣领处有银泡或者花布装饰至衣摆处,对襟,无扣,袖长约52厘米,由袖笼到袖口逐渐收缩,袖口有布条装饰,袖中有接缝。衣宽约40厘米,衣长与内衣马甲相仿,腰部有图案装饰。背部有中线,背部、后腰部及衣摆处有图案装饰,最为复杂。(见图6)

图6 上衣正、反面

鞋子:草鞋或是绣花布鞋。

配饰:多银质的戒指、耳环和手镯。

二、傣卡服饰图案的形式美

古代先民由于对大自然的认识程度较低,逐渐对大自然万物产生了敬畏和崇拜之情,之后随着审美水平上升,他们便把这些自然界的具象事物抽象化,并应用到服饰当中。傣卡服饰图案按内容可以分为抽象图案和具象图案两种。按图案的制作过程中图案的功能来分的话,有起头花、连接花和缝纫机的花三种。

(一)按图案内容分

1.抽象图案

对于自然的恩赐,花腰傣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将自然界万物用最富有情感的方式记录在他们的服饰当中。由于原始居民对大自然的认识程度不高和审美意识的局限性,他们认为生活中的各种图形均是上天对人们的旨意。

(1)雀眼睛的花

“不知道什么是雀,大凡眼的外形都相差不大,用菱形概括一只睁开的雀眼,是无可厚非的。”①根据鸟雀眼睛的外形,花腰傣人民将菱形绣在服饰图案当中来表达自己与鸟雀的深厚感情,诸如此类的故事,少数民族传说中不胜枚举。

(2)小狗脚的花和大狗脚的花

“菱形同样也能描述不知是狗脚的外形还是狗脚的爪印,当然这需要足够的想象。”①

(3)筷子花

“能将惯常平行而置的两只筷子,表现为直角交叉的摆放,这并不容易。”①筷子是“民以食为天”生活现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制作材质大多是竹子,花腰傣先民将筷子做为图案来绣在自己的服饰中,足以表现其对竹子的感情。

(4)犁头花

“如果你硬要将这看做为纹样,看成是水中的天鹅,那就离花腰傣的生活太远了。”①犁头,是众多民族农耕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它为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物质上的满足,只有温饱后才能继续求发展,足见花腰傣人民对于农耕生活的感恩和喜爱,要不也不会将犁头做为装饰图案刻画在自己的服饰当中。

(5)笑脸花

“毕加索手中的脸是半斤,这张笑脸必是八两。”①后人用艺术化的语言来形容花腰傣服饰图案,按整理的文字所述,想必花腰傣人民生活富足、充满欢乐、怡然自得,所有才会有整理文字中所述的“八两笑脸”。

(6)拖拉机的脚

“拖拉机的脚是什么?轮子,轮子能制造什么?轮子印。”①服饰往往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拖拉机的脚”这一图案正是如此,因为社会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服饰图案中才有了现代社会的痕迹展露。

(7)笼子的花

“笼子往往令人想到囚捕,囚鸡、囚鸭。但这只笼子却很美,并无杀气。”①笼子是花腰人民生活中的必备品,例如泥鳅笼、秧箩、斗笠等。这些笼子均用竹子编制,造型各异,假如把一个笼子当成一朵花,那么花腰傣生活中就有很多的笼子花。这也正是花腰傣人民对生活充满美好想象的体现。

(8)脚高脚低花

“这两只脚实际是扭吻着,如此,总比一高一低来得亲密。”①描述最真实的花腰傣先民生活,两只脚走路,在他们看来是一高一低的状态,再加上喜爱花绑腿的缘故,的确像两只扭吻着的花蔓。

(9)窗子花

“掠过这样的窗子,当然美景尽揽。”①花腰傣先民居住的房屋形式为杆栏式建筑形式,笔者在调研时也见到了外形似“土掌房”结构的房屋,这两种典型的少数民族民居,在建筑上留有窗户以便从外界采光,幻想“竹楼”和“花房姑娘”的情景,的确美丽如画。

(10)饭盒上的花

“用彼花来描述此花。”①花腰傣人民喜欢用竹子来编织饭盒(秧箩),饭盒上边又用竹子编制出各种图案,以几何纹图案居多,由此可见花腰傣先民的生活不仅处于温饱状态,而且还在不断的追求艺术享受。

(11)硬猪屎花

“猪粪的确因硬软之区别而造型各异。”①猪在我们饮食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猪肉为人民提供充足的能源补给,傣族等少数民族会将鲜猪肉制作成干巴、火腿和肠子等食材。也许猪屎花是后人想象的名字,但也能充分说明花腰傣人民对生活观察的入微和热爱之情。

(12)红心花、紫心花

“这‘心’是人的心脏。”①比起时常现代图案中所见的红桃心而言,这颗心更为迷离浪漫。心形的图案外轮廓,内部填充红色或紫色的绣线,万紫千红的生活中,流露出花腰傣人民幸福的情感。这些抽象图案不仅折射出了花腰傣民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宗教观,也体现了整个民族对自然生活的感恩。

2.具象图案

具象图案有叶子花、老鼠脚的花、一堆一堆的银袍花、鱼尾巴的花、小虾花(一种植物)、鸡冠花、四叶菜花、房头花、谷叉花、酒杯花、八角形的花、弯弯的花、蛤蚧花、黄鳝骨头花、鸡下巴花和猫牙齿花等。这些具象图案均是花腰傣居民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将他们如实描述,绣在服饰品当中,充分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喜爱。

(二)按图案制作过程的功能分

1.起头花

“绣缝如果没有起头就不会有结尾,起头的功能造就了花型。”①傣卡服饰中很多的图案均是二方连续图案,所以图案的后续要制作成什么样的,就要看起头的图案。

2.连接花

“线迹不仅仅要完成衔接,而且还要好看。”①很多非连续性的图案均是由单个纹样相衔接,这样又会形成一组新的图案,或是二方连续亦或是四方连续图案。

3.缝纫机的花

“机器的针迹同样能置设出花样。”①现代工业文明带来了缝纫机技术,使用它制作出来的线迹排列整齐,针脚距相同,在现代审美中,我们把它称之为“秩序美”。

三、傣卡服饰的色彩美

马克思曾经写道:“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3]所以,色彩被认为是服饰中最直观最浅显的表征。在人们认识世界中,色彩是形成事物外部面貌的重要因素,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依据。同时在艺术创作中,色彩是一切造型艺术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美的欣赏和创造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4]从整体上来看,花腰傣傣卡服饰的色彩基调是黑色。给人印象最深的感受便是腰部色彩鲜艳,整体服饰婀娜多姿。纵观少数民族服饰色彩当中,很多民族将黑色认为是民族的色彩,例如哈尼族尚黑、彝族尚黑,在彝族支系中又以黑彝为贵等等。傣卡服饰从头到脚大多是由黑色布料组成,布料是自织的土麻布,经过纺线、染色、织布、剪裁加工等多道工序。从质地、颜色上看去,极符合花腰傣人民淳厚朴素、柔和内敛的性格。在服饰的局部装饰一些艳丽的红色黄色小布条、绒线和珠子,又打破了整体沉默感,令人耳目一新。在花腰傣人民生活的环境中,这样质地、颜色的服饰,给人一种含蓄深沉的美感,犹如东方艺术画卷般的向世人述说着自己民族的历史。

四、傣卡服饰的语义美

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符号学美学》中指出“包括服装系统在内的整个文化都是一种语言”[5],而这种语言所传达出来的民族文化内容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议题。我们也试着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傣卡服饰背后的故事。

1.民族认同的标识

不管是傣卡还是傣雅,亦或傣洒支系的服饰,他们的腰带均特别精美,正如北京服装学院的袁仄教授谈起:服饰是一个民族的外部表征,它规范着本民族的着装特点,每个民族都在千变万化的外部世界中寻求高度的民族认同感。比如:服装大家周天老师在《服装简史》中说“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有严格的服饰制度。服饰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重要的一部分,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6]又比如在民国时期,我国主流民族大众均穿着中山装和旗袍,仿佛这两种服装成了国家认同的标准。每个个体均在这种标准下,规范着自己的着装。花腰傣妇女服饰中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共性点——秧箩。不管是未婚女性还是已婚女性,身后均背有秧箩,据说是赶花街的时候小姑娘会将糯米饭装在秧箩里,给心爱的小伙子吃。而已婚女性所配戴的秧箩,则更多的是充当一个随身携带的小包,他们将针线或是小物件放在里边,以免丢失。

2.社会角色关系的标识

斯图尔特·霍尔指出,“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其最终意义的产生在于表征这一过程,通过表征,事物被赋予意义,使事物发生意指。”[7]花腰傣妇女服饰从孩童时候注重意指祈求上天庇护;到青年时,服饰更多的意指找到理想恋人;再到中年时,又意指家庭和睦,承担长辈应有的责任。在整个服饰变化的过程中,当属盛装最为精彩,不管是从服饰的部件之多来说,还是从服饰的刺绣、织锦图案来看,均最为繁缛。从女性与性别史的角度来看,男性一直占据着历史舞台的主角,而广大女性则被遗忘,成了历史叙述的“失语者”。当我们研究女性服饰的时候,可以从侧面窥见整个家族的变迁及发展,从而可以确定女性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地位。

3.后世灵魂归属

在田野调查中,偶遇新平嘎洒大槟榔园的一户人家办丧事,从活动的仪式中,笔者发现雅摩(花腰傣民族中的女性神职人员)要将死者生前的服饰放在死者的遗体旁边,然后念念有词,根据录音采访资料整理,“雅摩”的意思大致是,让死者跟随祖先前往天堂的路线去与祖先会合,这个过程中服饰充当了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参加死者葬礼的活动中,死者的直系女性亲属,均要盛装参加,以表对死者的尊敬。死者下葬过程中要将死者的服饰焚烧,送葬结束后又要将亲属的服饰放在之前遗体停放的地方,“雅摩”再次做起仪式,要将参加送葬时亲属的灵魂叫回,这个时候服饰又一次充当了人神交流的“媒介”。无独有偶,在第二次的调研中,笔者还了解到,花腰傣先民民间也有“水葬”的现象,将女性死者盛装放置在竹筏上沿河而下,且死者的头部要朝向河流的方向。笔者根据种种现象推测:花腰傣妇女服饰是其灵魂的归属。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的变化饱含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变迁、环境改变、宗教信仰和生产民俗等方面的变化。只有在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背景下研究民族服饰才可以更好的彰显民族服饰美的韵味。

注释:

① 均引自南碱花腰傣服饰陈列馆资料。

[1]解晓丹.花腰傣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其保护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2):22-24.

[2][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元潜.译.北京:商务印书局,1982:39.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45.

[4]向翔.云南民族文化与审美[M].昆明:晨光出版社,1994:132.

[5][法]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M].蒋传红.译.2013:78.

[6]周天.中国服饰简史[M].上海:中华书局,2010:8.

[7][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M].徐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1.

(责任编辑 娄自昌)

An Analysis on the Dress Aesthetics of the Dai ka in Xinping Nanjian Huayao Dai Clothing Museum

REN Xiaobo1, SUN Danting2
(1.School of Arts,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2.School of Arts,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Yunnan 653100, China)

Traditional dress parts, colors, patterns of harassment, of Huayao Dai Dai ka are different with the aesthetic culture of clothing, which have a unique style, taking Xinping Nanjian Huayao Dai clothing Museum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tudies the constitution of their clothing, and then elaborates the mysterious culture behind it from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Waist Dai Dai card; traditional dress; patterns; colour; meaning

K892.23

A

1674-9200(2017)04-0043-05

2017-04-26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规划项目“花腰傣织锦刺绣工艺生产性保护研究”(A2015YBS006)。

任晓波,男,山西忻州人,文山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孙丹婷,女,云南玉溪人,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服饰图案装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鲤鱼旗装饰坠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雪人的服饰
装饰圣诞树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DIY节日装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