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MOOC热潮的质疑

2017-09-20 04:06余赛程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在线教育质疑

余赛程

摘 要 近年来,MOOC如同一场风暴席卷全球,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学者和相关研究对于这一现象保持非常乐观的心态,而很少从问题的视角来进行研究。为此,本文主要从批判的角度出发,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在线课程知识碎片化及中国特色文化的缺失等方面质疑。通过较为深入的介绍与分析后提出设计多样化学习方案、加强在线知识向实践的迁移、注重MOOC课程本土化建设等策略,以期为MOOC热潮降温,唤起人们对MOOC的冷静审思,找到在线学习和现实教学的最佳契合点,从而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关键词 MOOC 在线教育 质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1何为MOOC

所谓MOOC,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这四个字母分别有着不同的含义: “M”代表Massive(大规模的),即一门课程可同时为成千上万的学生提供学习; “O”代表Open (开放的),即学生以个人兴趣为导向,没有年龄、性别、地域的限制,在连通互联网的任何时间和地点,借助一台通讯设备就可以加入到MOOC课程中来;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 (在线的),课程的整个过程通过网络进行,包括授课、问题解答、课程评价等;而“C”則代表Courses(课程),MOOC平台提供来自全世界一流学校的精品课程,让优质教育辐射全球。各国把MOOC视为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一部分,争相加入以最优质的课程加入最有影响力的Coursera、Udacity、edX“三巨头”全球MOOC平台。国内一流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在2013年也加入到MOOC浪潮中,所提供的多门在线开放课程相继被纳入三大全球性学习平台。

2 MOOC热潮兴起的缘由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 MOOC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和丰富性打破了传统课程学习的时空限制,同时MOOC由个体学习模式向团队合作模式转变、教学管理效率提高、学习支持服务持续多样、名校合作等是MOOC受到热捧的主要原因,MOOC热的具体原因如下:

2.1免费优质的课程资源

“免费”是MOOC创始之初的特色理念之一,以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学校为依托开设的免费课程更是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其具有国际水准的优质课程,制作精良、结构完整,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网络课程质量低下、粗制滥造的诟病。与传统意义上的向学校缴纳学费来获得教育的模式相比,很显然MOOC的教育成本要低的多,以更低的成本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MOOC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此外,MOOC平台所传授的知识比学校的课本知识更具前沿性和国际化,它为学生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

2.2学习选择的自主性

随着社会进入终身学习时代,对人们学习的自主性要求越来越高,而MOOC正好能满足这一社会需求。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对自己的发展有益的课程内容,而不是像传统课堂一样,“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MOOC学习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也能感受学习的乐趣。如何学、怎么学、何时学的自我调节的学习策略切合了当前教育改革倡导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要求。

2.3社会美誉度的驱动

高校调动自身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设备等在世界范围内提供免费高质量课程,体现了教育的公共性及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也很好的展现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责任感,因此这一举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赢得较高的社会声誉,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从另一角度上看,部分高校创建MOOC平台,提供课程资源,或多或少是为了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声望,以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提高学校自身的影响力。由此可见,除了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内名牌大学积极投身于MOOC平台建设和资源的提供外,国内的普通高校也卷入到MOOC这场“狂流”之中,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MOOC对学校美誉度和影响力的驱动作用。

3对MOOC的质疑

MOOC涉及的面十分广泛,它不仅与课程资源相关,还与老师、学习支持、课程评价、学分紧密相关,它开放的是课堂或整个学校。2013年在线教育发展(MOOCs)国际论坛上,上海交大校张杰对MOOC的评价甚高:“MOOC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更重要的是,它将改革大学教育,重塑高等教育版图。”但近年来,国际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2012年7月大西洋邮报有文章评论说,“我们应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MOOC,而不要将其作为高等教育中唯一的最重要的实验”。 一面竭力迎合支持MOOC的开发应用,一面却持怀疑反对的态度。众说纷纭中,我们认为,MOOC的出现确实给高校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新的机遇,但MOOC是否能彻底革新整个教育系统,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教育主流,笔者表示怀疑。

3.1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忽视

开放性是MOOC的显著特点之一,即任何年龄、学历、国家的学生均可享受MOOC提供的学习资源。而学习主体的多样化,说明了不同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存在差异性,MOOC课堂上数以万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学习能力、母语类别、文化背景,但是他们所接受的课程却是完全一致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MOOC缺乏弹性。他们虽然能够通过互联网接触到世界一流教育资源,但常常因为个体学习情况的欠缺而无法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在线课程,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这显然不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公平的分配。由此可见,MOOC所谓的开放性,并未体现个体的差异性,无法保障大多数人的学习权益,它只是“精英教育”披上的一件新衣而已。

3.2在线课程知识的碎片化

MOOC在线课程使学习者随时随地展开课程学习,让知识的获取变得更为快捷方便且满足了网络时代移动化学习的需要,但是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必然会带来不成体系的碎片化知识,最终导致学习分散、信息割裂等问题。个体知识在学习者脑海中呈联结状——即以神经元的形式互联在一起; 学习就是通过交互和使用来增强或减弱这种联结进而达到构建、重塑之目的。”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将这些碎片化知识的核心要点依次罗列、连通,那么孤立的知识碎片才能形成完一个完整的体系。endprint

3.3中国文化特色的缺失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高等教育则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随着MOOC在线教育的不断发展,它势必会成为传播各国优秀文化和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式MOOC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大学提供的在线课程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还远远不够。国内MOOC要想脱颖而出,在国际三大MOOC平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积极开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课程,建设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课程资源,打造中国特色的本土化MOOC平台。

4 MOOC之未来走向

MOOC到底是网络信息化时代兴起的一个“泡沫”,还是颠覆传统教育模式的“灵丹妙药”,目前下定论还为时过早。本文对于MOOC的质疑的目的,并不是全盘否定它对于当今全球教育发展积极作用,而是希望高校和学者能够从MOOC热潮中脱身出来,冷静、客观的审视这个问题,充分认识到MOOC的不足,以期其能够长远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

4.1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方案

多样性学习方案的设计是针对个性化研究提出的方法策略,可以使在线学习根据个人需求,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个体。丹尼·尔勒米尔等(Daniel Lemire)将多样性定义为一个高水平的异质性实体的集合,这种异质性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典型合适的学习方案,通过建立群体内的最大可能的交集并通过提供适当的辅导来支持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例如,可以将MOOC在线课程资源进行明细的分级,让不同层次的课程来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需求,而不是通过一门课来覆盖所有学生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提供与课程相关的配套资料,赋予学习者更多的选择权。

4.2加强在线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MOOC平台提供了大量高品质的学习资源,但其本质依然注重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傳授、学生吸收,却忽视了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这一重要过程。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扩展和深化,能够使学生更为透彻、深刻的掌握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在形式上,可以采用翻转课堂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将课前学生实践中产生的疑问带入到课堂BBS区讨论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渗透,会使课堂更为生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为牢靠。在内容上,教师可创设相关的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近活动过程或者在课后为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等等,以此来加强知识到实践的迁移。

4.3注重MOOC课程本土化建设

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加强优质免费的课程建设,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资源建设。对此,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发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传统优势,推动我国MOOC建设走上“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进一步深化MOOC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不同学校之间的协作,利用各自学科优势,上线各自有特色的MOOC课程。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企业的优质资源开发经验与学校的课程结合,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明星课程。

参考文献

[1] 汪基德.MOOC热背后的冷思考[J].教育研究,2014(9):21.

[2] 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

[3] Lemire, D., Downes, S., & Paquet, S. (2008). Diversity in open social networks.published online. Retrieved from http://lemire.me/fr/documents/publications/DiversityTechReport_October2008.pdf

[4] 支持中国特色“慕课”建设 2017年前认定1700门精品课程http://edu.people. com.cn/n/2015/0429/c1053-26922727.html[EB/OL].2016-12-5.endprint

猜你喜欢
在线教育质疑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