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过程中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归因分析

2017-09-22 11:18陈杰雷厉李霓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弱化归因社会责任

陈杰+雷厉+李霓

摘 要:通过对西部5所高职高专院校青年人才进行随机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在新时代对个人、家庭、他人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责任意识。统计分析得出,高职高专学生对自身和家庭的责任意识较强,对社会和他人的社会责任感偏弱。对形成以上反差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同时针对高职高专青年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归因进行内外因素的剖析。

关键词:高职高专;社会责任;弱化;归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7-0140-04

21世纪的社会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是追求高效率、拥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同时也需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对社会产生感情的社会人。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和挑战的时代,各类人才培养机制多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行业用人标准为准则作为人才培养模式,那些具有显性特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青睐,而对于具有隐性特征的社会责任感却被忽视。目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主题,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高职高专院校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社会责任感对他们以后从事各种职业行为具有规范、指导和控制作用。因此,职业院校重视、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特殊意义。

一、高职高专青年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笔者通过问卷調查法,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对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代表的5所高职高专院校青年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自我责任、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校园责任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当前高职高专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本次发放问卷共620份,回收604份,回收率达97%;有效问卷540份,有效问卷率达89%。

(一)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积极表现方面

1.个人责任层面。高职高专青年总体上已年满18周岁,某种程度上能够对自身行为负责,承担起部分生活的责任,能体谅家人,愿意尝试着参加各种社会劳动,来减轻家人的经济负担。关于“你是否自己会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呢?”一项,236名学生选择尝试着打工锻炼自己,占此选项的43.7%以上。“关于你的大学生活费来源”一项中,55人选择了过半经费由自己赚钱,而随后关于“如果生活经费来源由自己赚取的同学,是什么原因使你愿意自己赚钱?”一项中,46人选择了解社会,锻炼自身的能力,增加个人的社会阅历;另外9人选择减轻父母经济压力。以上数据显示出,高职高专学生的个人责任方面认识相对较高。

2.家庭责任感层面。青年人情感相对比较丰富,关爱父母及亲人。在问及“是否经常打电话和父母交流、沟通”一项,有78.63%的学生选择经常;88.75%的高职学生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关于“赡养父母及家人的主要责任人是谁”,85.02%的学生认为是子女的责任和义务,7.2%的学生选择子女赡养和社会共同承担(见下页图1)。

3.社会责任层面。高职高专青年社会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较高。社会活动作为高职高专学生踏入社会,了解和认知社会的最佳方法,同时也锻炼了高职高专学生在社会参与活动中养成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手段,促使其成为一名敢于担当的社会人。在“你愿意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吗”的选项中,89.75%的学生愿意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愿意为他人服务,且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活动中担当过志愿者或参加过社团活动。另外一项“关于哪些行为能够体现90后的社会责任感”的多项选择中,也体现了高职高专学生对社会责任、社会担当认识较深刻(见下页表1)。

(二)社会责任感的消极方面

1.个人责任层面。在高考中高职高专青年成绩总体比本科院校学生稍低,尽管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共识,但职业教育总体上仍然处于政府热、民间冷的状态。从理论上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只是类型不同,而非等级之分,但事实上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二流教育的嫌疑。在与其访谈中,大部分学生渴望自己将来能出人头地,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得到他人的尊重,在价值追求上,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利益,片面追求个人价值和利益的最大化。其次,一些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较差,上课经常迟到、早退。课堂上同学间聊天、睡觉,而夜晚却精神百倍,通宵沉迷于虚拟网络,导致学业荒废,补考、重修课程为“常态化”,也属于一种对自己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

2.学校责任层面。职业教育本身离受人尊敬、成为人们志愿选择的目标还比较遥远,很多高职高专青年,认为高职院校是一所文凭获得或技能培训中心,所学专业仅为就业的跷跷板,没有拥有为母校未来发展和文化建设奉献的理念、意识和行动,对学校的归属感不足。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职业院校普遍存在早餐带入教室内食用的现象,几乎是每一名高职学生都曾经历过,甚至某些高职高专院校明令禁止此不文明行为,也无法杜绝其发生。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学校的责任意识较多停留在认知层面,在行动方面对校园环境爱护、校园美化、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责任状况不容乐观。

3.社会责任层面。在问及“什么情况下,愿意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身”一项中,80%的人选择为了父母家人,仅有13.8%的学生选择为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在社会经济物质文化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生活中经济物质相对宽裕,且在家庭中多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下,孩子成长过程形成个人自我意识比较强。在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中,多表现为他人要为其服务或让步的理念,不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甚至也不愿主动进行自我反思。再加上受社会风气、同伴群体、网络信息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社会服务、社会认同比较淡化,对整个社会利益考虑偏少;在承担社会责任问题方面,高职学生从众现象也较严重,导致其对社会责任感的稳定性也不强。

二、高职高专青年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归因分析endprint

(一)外在归因

1.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90后出生的新一代,社会经济结构、家庭结构形式和家庭成员关系经历着巨大变化或调整,使得高职高专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随之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更加注重对自身自由、自我平等、自我价值和自我存在的肯定与思考。同时,受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的独立意识、功利意识和自主意识也被积极但过度地倡导和放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过程几乎是与我国社会“多元化”同步,经历着社会转型和社会传统道德体系受到冲击的过程。现实原有的社会价值理念、道德体系逐步势微,而新的社会价值观念、道德体系尚未建构完善,这就让新生代高职高专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无所适从,心灵无所皈依。

2.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竞争手段争取利润最大化,承认追求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属天然的趋利性的经济形态,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释放的消极因素却远不能低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仍不可避免。在如今无处不竞争的社会中,“利益”的“标签化”使得参与竞争的每个主体很容易成为“经济人”。根据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所提出的X-Y理论,关于人的假设,多数人工作仅为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其努力工作,且不愿负任何责任。人性本质上也有趋利避害的倾向,因此在市场化的经济基础下,人际关系冷漠,是非善恶标准模糊混乱,人们在物质极大满足的同时感到精神家园的空虚。在这种社会氛围的“熏陶”下,社会逐渐形成了“金钱至上”“个人利益第一”等畸形心理。加上社会中呈现的权力与金钱“联姻”,官员各种腐败问题一次次地冲击着社会成员(也包括大学生群体)的神经,这对当今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塑造自身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极为不利的。

3.大众传媒对社会黑暗面的过度“聚焦”及德育评价的失真。社会心理学中的“聚焦心理”原理揭示:当受众在社会阴暗面,社会道德现象中的“负能量”的持续刺激下,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表现为相应的心理反应链——灰暗、悲观、焦虑、怀疑、对社会丧失信心。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QQ号、博客、论坛、视频等,一些社会公知人士以及一些大众媒体不能对主流的价值观、责任观推介明朗,各种宣传和评价言论带有很强的情绪性和片面性,甚至在传播内容上还存在不科学、不健康的成分等,这些对那些缺乏辨别力和批判力的学生来说,在社会责任意识的规范和责任行为的选择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迷失方向。

4.教育机构在教育中的误导。现代教育中,一些教育机构或教育媒体在幼儿教育阶段,针对儿童教育进行功利性、功利化的误导,误导家长和儿童自身形成一种观念,家长教育子女一味付出而不求回报,过度地夸大儿童的自我管理和认知能力,也带来了矫往过正的影响。例如,子女赡养父母,本属中国道德教育中的传统孝道,也属于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某些教育机构,提出养育儿女防老是错误的理念,有些家长针对子女的文化课学习严格要求,忽略孩子人文关怀教育,对子女的家庭责任教育存在缺失现象。另外,因家庭家长对孩子不存在需要、不存在赡养义务,不存在任何责任意识,也导致孩子长期缺乏被家人亲人需要之感,从而更难以形成社会未来发展人人有责的理念。一个社会立体人只有被家庭、被他人、被社会所需要,才能有一种自我责任意识,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之伟大,并且能为他人、社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二)内在归因

1.高职青年认识发展水平仍需要强化。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讲,青年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仍需要对社会责任感进行强化。正如劳伦斯·柯尔伯格提到的,儿童道德发展需经历三个水平阶段,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劳伦斯·柯尔伯格认为,只有极为少数的人在20岁后能达到第三级水平,而高职高专学生正处于16~22岁的年龄阶段,对个人、家庭、他人及社会的责任意识不足,需要进行强化,才能促进其社会责任意识的建立。在调查中,关于“发现同学有考试作弊或同学替别人考试”和另外一项关于“同学或朋友犯错,如何选择”两题中,学生无所谓或事不关己的心态选项所占比例较大(见图2和图3)。

整个认知发展趋势也是从个体水平,经由社会水平检验向道德理念水平发展的过程。高职高专学生涉世不深,认识角度片面,观念偏颇,还不能有效分清社会中某些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利益一致与利益对立,他们的道德判断水平大部分还处在由个体水平向社会水平发展的这一层次,也就是劳伦斯·柯尔伯格提到的认知由习俗水平向后习俗水平发展的过程。这些高职学生在认识上往往被自己关注的社会现象所局限所牵制,认为真实的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的社会,看不到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互相承担责任,把握不住社会生活的主流和发展的趋势。

2.高职高专学生自律性不强导致社会责任意识弱化。个人成长中的自律性与其责任意识有直接关系,高职学生对自我管理及个人自律,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其对社会是否主动担起责任的意识。在调查问卷中,“你们宿舍的卫生是如何安排?”选项中关于“无人管理室内卫生,且卫生很好”只占了0.11%,70.1%的学生认为每天安排值日生、卫生干净整洁、有明确责任人的前提下,宿舍卫生才能较好。

另外两项调查,关于“课堂秩序混乱,你如何选择呢?”以及“关于你会闯红灯或横跨护栏?”两项中,仅有25.03%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义务维持课堂纪律。而在关于“你会闯红灯或横跨护栏”一项中,61.76%的学生认为,自己偶尔会,因为车比较少;而“从来不或没有闯过红灯”的选项中,也只占了9.45%的比例。

以上三组数据显示,学生本身对自我的自律要求不高。在与部分同学访谈中得知,他们很清楚地认识到闯红灯和违反课堂纪律不合适,但在实践中仍有人做类似的事情,这也反映了相对一部分学生知行不一致的特征比较明显,这些存在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们的责任感不强有重要关联。其自律性、自我约束力不强,使其对日常行为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更加凸显,校园内抽烟、破坏环境卫生、自习室内嬉笑打闹、乱涂乱画的行为时有发生,其个人责任意识、校园责任意识欠缺,进而导致其社会责任意识也存在不强的事实。

三、结论

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为了塑造该社会、该民族、该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进其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向深度发展的关键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应重视加强学生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责任意识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培养对国家、集体和他人能自觉地承担和完成应当做好的分内之事的高职高专学生,为创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精神境界高尚、环境优美的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铁云,史晓翠.高職高专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及研究[J].新校园(阅读),2016,(2).

[2] 黄丽沙.高职高专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教育界,2013,(36).

[3] 王怡.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之原因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4] 高矗辉.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缺失及原因与对策分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5] 魏进平,刘泽亚,杨易.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全国54所高校5 237名大学生样本[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6] 孙绍武.西方哲学史(又名思想者的足迹)[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吴 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弱化归因社会责任
永续债的资本弱化问题探析
浅析当代藏语使用弱化问题及其对策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静美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