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群文阅读的关键是选文

2017-09-22 09:50王子宁
新课程·中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主题思想群文阅读

王子宁

摘 要:群文阅读能高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又因其创新性深受学生的喜爱。结合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尝试总结和反思对群文选文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群文阅读;选文;主题思想

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前,我们应先明确群文阅读的教学意义与目的。时常有家长向我咨询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读些什么书,还有家长给孩子买了学校推荐的课外读物,但是孩子却很不感兴趣。其实我在家访时也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家长给孩子买的书被束之高阁,而被翻烂的就是那几本漫画和校园小说。不难发现,课外阅读由于得不到相应的教师指导,往往流于形式,毕竟不是每一个学生生来就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当前,不少学生的阅读面仍然非常狭窄,这就导致学生缺少思辨力,群文阅读则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在比较中鉴别,学会自我探求,而不是茫然地接受一个新知识、新观点。这就是群文阅读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两点,一是增加阅读量,增加语言积累;二是通过多方位视角,让学生的理解站在更高的角度,培养思维能力。

开展群文阅读,关键是选文。根据训练的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来选文。

一、主题思想的补充与升华

有时要想深刻体会文章表达的某一种情感,或深入理解一个主题,可以将同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也可以找与本主题相关的其他主题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这时其实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因为我们人教版的教材几乎都是按照主题设置单元的。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选了四篇关于“读书”的文章,分别用不同文体、不同形式,从不同的年代和不同国家等角度来强调读书的重要和美妙,意在激发即将进入高年级的学生产生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当然,四篇文章有主次的不同,第一篇精读课文无疑更受学生们的喜爱,因为文章讲述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事,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而且语言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另外三篇文章则是对这篇文章的补充。不过,教材中的几篇选文似乎又很有时代感,这不免让学生产生疑问,是不是那个年代的人比较爱读书,而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却很少提及读书。的确,那么多的媒体争相报道说中国国民的人均阅读量世界排名靠后,中国人在车上都看手机,没有几个是读书的。不想让爱读书成为空谈,想要真正让学生扭转对读书的看法,则需要更有力的证据。教学这一单元结束后,我从网上找了三篇文章,分别是吴国平的《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毕淑敏的《阅读是一种孤独》和奥巴马在美国开学日的演讲《我们为什么要上学》。这三篇文章对学生的震动不小,因为他们代表着时代最强音,这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同样需要阅读,电子产品永远代替不了书籍带给我们的力量。这次群文阅读,是对主题思想的一次深入解读和补充,它让思想更有力,让学生接受得更心服口服。

二、多角度了解人物个性

文章离不开人物,在写人的文章中,对主人公人格的定位与思想内涵的挖掘能够帮助学生贴近文本,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于人性的教育,其实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这时文本就显现出强大的力量。

我在教到有典型形象的课文时,常常会适当地拓展一些有类似性格人物的文章或是与之能形成比较的人物形象的文章。比如,五年级下册的人物描写一组中就出现了几个典型人物形象,鬼头鬼脑的小嘎子,吝啬至极的严监生,善于察言观色的凤辣子,还有严谨又潇洒的手艺人刷子李等,这些人物不仅刻画手法活灵活现,而且他们的性格在学生心中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每当生活中遇到很抠门的人,学生们总会异口同声地朝那人大喊“监生啊”,这是好的现象,同时也是坏的现象,因为吝啬鬼这个形象在经典文学中出现得太多了,我们的课本提供的内容却很少。于是,课后我建议他们去读一读《儒林外史》,了解严监生不吝啬的一面,去读《红楼梦》中的其他选段,了解王熙凤心狠手辣、富于心计的一面,这样就会理解这些人物性格产生的原因和他们丰富的人物个性,既能使学生对人物的个性加深理解,也拓展了视野。

三、表达形式的类比与对比

语文不仅学理解,更要学表达,换言之,就是不单单要“走进去”,更要“走出来”。寻找能够训练表达的群文素材是最难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典型的语言表现形式值得学习。比如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同单元课文《凡卡》中反复手法的运用,这两篇文章中反复出现同一动作、同一句话,都是为了加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种情感可能已无法用正常的叙述表达,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才足以在文章中抒发。但是,解释甚乏,直接举例则更有说服力。例如,诗歌是表达感情最强烈也最直接的一种文体,诗歌中就经常反复出现相同的语句或段落,通过朗读学生发现了反复出现的力量。那么,反复在我们的习作中能不能运用呢?这是很好运用的,我拿出学生的例文《妈妈的口头禅》一读,学生便纷纷点头称赞,文中孩子为了强调妈妈对其学习的重视程度,反复出现妈妈对她的叮咛“该干吗干吗去啊”这句话,而且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心情下,都用这一句,这也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妈妈这种做法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妈妈对孩子那种无法言说的爱。

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表达方式很多,像首尾呼应的手法,利用環境渲染表现人物心理或突出中心的写法,文章开头引起读者的兴趣的写法,等等,这些拓展例文可以选自现当代名家的名篇,也可以从《青年文摘》《读者》等畅销杂志中选,因为学生有时更需要一些离他们生活更近的文章,这样对他们的写作帮助是最大的。

四、走进名家名作探寻创作奥秘

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文学巨匠的作品,利用教材里的这些文章,有意识地给学生推荐这些名家的作品再合适不过了。要知道这些文学大家的作品也许趣味性不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契机,学生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兴趣肯定不大,所以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利用课堂,揭开这些文学作品的神秘面纱,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学家的世界。

语文教材中其实出现过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例如四年级学过老舍先生的《猫》,六年级下册也有安排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天》,两篇文章都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从两篇文章中可以窥见老舍先生朴实幽默的语言背后透露出的坦然、豁达的性格。再比如冯骥才先生的文章《刷子李》《花的勇气》《珍珠鸟》就分别出现在四年级和五年级的教材里,几篇文章中学生都能感受到冯骥才先生真挚细腻的感情。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中,我们读出他的悲悯情怀。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就是因为他们已将个人风格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他们已经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创作就是书写自己的人生。透过这些文字,你看到的已经不是一幅画面或一个场景,而是一种感触和能够引发自己深思的忧愁。可是每个作家的文字背后藏着的,又是那么难以明说,这一层境界就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文章来感悟了。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课最终之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就是这样一门独特的学科,它既需要老师,也不需要老师,不过不管怎样,在学生走到这一目的地之前,老师们还是要将学生的阅读负责到底。

编辑 赵飞飞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题思想群文阅读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韩国古典假传《书斋夜会录》的文本结构分析和主题思想研究
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