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与医

2017-09-23 23:22
中国慈善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陈立夫消长学医

陈绍诚,祖父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外祖父为国学大师林尹。现为台湾“财团法人 立夫医药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兼副执行长,曾就读于美国普度大学工业工程系,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于2015年受邀于隶属台湾教育部之国立教育广播电台主持儒学相关广播单元“谈笑自儒”,将儒学以深入浅出且生活化的方式解释给听众。

前两篇曾讨论到《易》的科学性,易学除了成为中华文化在哲学上的根本以外,也是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但《易经》本身并非医书,也未探究疾病之所生,其症状,或治疗。先贤注释《易经》者颇多,有提及疾病健康之语,最多也不过几十句。那么易学何以成为中华医学之基础呢?

《易经》原为抽象的论人生事物存在、强弱与变异的哲理,揭示阴阳之存在、消长、调和,而中华医学亦用此作为中医理论。《易经》谓宇宙为一整体,而人体如一宇宙,有阴有阳,阴阳相交影响,如何配置则需要均衡。所以任何事物都有其一定的常规循序的运转方式,A和B之活动方式,从一个角度来看是完全不同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能发现其相同性。

比如伦理。君臣之间,君施行权力,臣表示服从;君施以恩,臣施其力;彼此之间相敬相爱、相惧相疑、相助相煎。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甚至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身体内部之活动,必定有一定的对立关系,两者经对立,必有相合相助相拒之现象。相合时可为一体,互相利用或相助共同前进。有时候可以不相合但又不相互攻击,属于不影响对方,而亦有相拒互相攻击时。

中华医学以整体相互反應与阴阳对立为其最重要之医理,诊断时常对整个身体的寒热、燥湿、虚实、表里、上下、邪正等观察和辨症。这些都如阴阳,有其对立、强弱、消长、调和的关系。由于中华医学数千年前就存在,当时并未有现今科技,故研究多与整体神经之反应有关,以易为基础的中医其根本为物理性医学,即使是中药都是看其如何影响神经系统,而非着重其化学反应;而西医为化学性医学(化学亦为物理学的一部份)。

西医注重于化学与生物之科学,着重于“尽精微”;中医视人体为一宇宙,宇宙则包罗万象,因此中医如同易学,着重“致广大”。两者并无谁好谁差,谁对谁错,仅仅方法不同,但也因此中西医在某些领域里时有对立,分强弱,有消长,但亦可达到调和、互助,相辅相成,正如同阴阳一般。

“医学无分中西,杀人方法,愈少愈好,治人方法,愈多愈好。”—陈立夫

现今全世界对中医已经慢慢开始接受,尤其是屠呦呦博士获取诺贝尔奖后,但还是有许多西医无法认同中医。有许多西医自视甚高,以为自己对医学已然理解,但人体之奥秘并非我们能完全知悉,中医有其理论及科学性,不应因自己对中医不懂就随意批判,这代表他们没有真正的科学及研究的心态。

中医里最基础的阴阳概念大多分为物质与机能,精、血、津液属阴,气属阳。精、血、津在西医里是能衡量的物质,但气在西医里则较难理解,因此当中医讨论气、阴阳、虚实时,又不能以西医理解的方式解释,容易造成现代学医者的误解和不解。而西方医学者研究易学的也不多,对于易理如何衍伸至医理更是无法理解。然而真正的科学是保持中立的开放态度,接纳所有可能,并经过研究、假设、实验后才能确认是否属实及可行,而非先入为主,没有接触和理解就对中医做抗拒及批评,甚至不承认自己对于中医并未研究及不理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但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医者最重要的在于医德。有再好的医术也要配得上正心和德行,有德有术,德术兼进,这才是学医者最该注重的。

“医学者最难最深之学也,操人民生死之权而判决于俄顷之间,讵无大智大仁所能任哉?愿学医者知学问之无尽,而德行之宜进修也。”—陈立夫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立夫消长学医
老照片修复师:寻回褪色的记忆
夏至
许愿
狄仁杰幼学医 针术成谜
华佗学医
京剧表演流派的消长与嬗变——由京剧净行“尚派”成立问题而生的思考
从相关句式的消长看使成式的产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巴塘社会群体构成及演变消长的认识
陈立夫流亡美国卖皮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