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如文处处精彩

2017-09-23 12:36马远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一堂课周总理目标

马远平

刘国正先生曾经说:“语文教学要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语文课要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上努力求新,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篇优美的文章”,简单说来,即“课堂如文”,老师上的每一堂课,其整个过程就像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它应该有非常明确的中心,有非常吸引读者的开头,有比较清晰的条理,有比较完美的过程,有照应,有悬念,有令人深思的结尾等等。让每一堂课的过程,都如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样给人留下思考和回味的空間。

一、文章要有明确的中心。(一堂课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学实际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很想把每一个知识点都清晰地传授给学生,生怕漏掉了其中的某一点。教学过程中,甚至连字词,连一个标点的作用,都一一提到。整堂课看似紧凑,看似很有条理,但结果是学生却无法从中学到知识,笔记一大堆,大脑全空白。

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写一篇文章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语文教学就也可像写一篇文章一样——每一堂课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导入、背景介绍、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师小结等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能够帮助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的环节就详细些,反之则略。这样,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紧扣这一个教学目标展开,学生印象自然深刻,所得就更具体。

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其中一课时就制定了一个教学目标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在教学《黄纱巾》时,制定了“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感知人物美好的心灵”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故乡》,其中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体会文章的人物形象,学习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如此种种,无非是让每一堂课都切实可行地给学生以非常明确的收获。那么,当教学了《黄纱巾》之后,我们就不用在教学《麦琪的礼物》、《我的叔叔于勒》时再为其精彩的构思而花去太多的时间,因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黄纱巾》的教学做到举一反三。

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需要我们对整个初中的教材,或是每一册书每一个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认真揣摩每一篇课文,寻找其闪光点来制定目标。要把整个初中三年作为一个整体,明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通过教学我们要让学生得到哪方面的培养,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学到哪方面的知识。然后再仔细地揣摩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寻找每一篇课文最能带给学生收获的一些东西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二、写好文章的开头。(要关注每一堂课的导入)

一篇文章开头至关重要,它应该是紧扣中心的,一定是能吸引读者的兴趣的,能引起读者思考的。而每一堂课的导入不也是如此吗?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老师忽视新课的导入,从而导致教学时迟迟不能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之中。我在听一位老师上《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由于老师没能重视导入时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周总理有一定的了解,并知晓诗人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因而在一位学生朗诵此诗时,全班竟然哄堂大笑!所以我在教学时,制定了“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教学目标后,我先布置学生查阅关于周总理的相关资料,而新课导入时,我饱含深情地讲述了“总理的睡衣”,“那件破了衣领的衬衫”“联合国为你降下半旗”等关于总理的感人故事,孩子们也把自己了解的关于总理的事迹争相讲述,动情之处,已是哽咽难言,而当音乐声起,一位同学朗诵起《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孩子们泪光闪闪,真情自在不言中。尽管为这堂课花去了20分钟的导入,但却真正地实现了“饱含深情朗诵”这一目标。

就像一篇文章的开头一样,一堂课的导入也要紧扣着教学目标,充分地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

三、心中要有读者。(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群,没有读者的作品严格意义上是不能称为作品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总是心中装着读者,力求让读者去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认识社会,并从中得到启迪。冰心老人的心中荡漾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灵,作家叶辛的心中则流浪着那个时代的人们迷茫的眼神!

作为语文教学,我们也要关注我们的“读者”——每一个莘莘学子!我想通俗地说说我的见解:关注学生,他是否愿意参与学习,他是否能快乐地学习,他是否能从课堂之中有所收获……

而现实生活中却不尽如此,有的老师“激情难抑”,课堂之中只顾自己“滔滔不绝”,而却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只顾自己“深刻理解”,而忽略了学生那一脸的茫然。

如果说“读者是作品的上帝”,那么我们就应该高声疾呼:学生是课堂的上帝!

四、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要有起伏,有高潮)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由此而知,“曲”是使文章结构精巧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常常为一些文章曲折的情节而思绪万千,常常为一小诗短文的平地起峰峦,尺水兴波,蓄势待发而大呼过瘾!为了“曲”,作家们可“倒叙”,可“插叙”,可“对比”,可“夸张”,可“抑扬”,可“铺垫”……——在“曲”中让中心呼之欲出!

课堂教学也讲究“曲”。

还是以笔者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为例,20分钟的铺垫(讲述周总理的故事)在平静与思考中渡过,而当音乐声起,朗诵声出时,一片泪光闪闪,一堂课的高潮随之而来;然后又进入到冷静的分析与探究之中。整堂课一波三折,最后顺利到达彼岸!

课堂的“曲”,也如文章之曲,可“倒叙”,可“插叙”,可“对比”,可“夸张”,可“抑扬”,可“铺垫”,可“烘托”、可“幽默”……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具备作为语文教师的激情与智慧,充分地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方法,并锤炼教学语言,使课堂更有生动,更具有生命活力。

其次,文章应关注“细节”,生动的细节将为文章增色,课堂如此,老师教学中对细节的关注将会使课堂更加完善;文章应关注“语言”,优美的语言,自然朴实的语言各有千秋,课堂如此,老师语言的表述,或激昂,或愉悦,或冷静,或深沉,方能“润物于有声”;文章结尾应“意犹未尽”“留下悬念,令人思考”“画龙点睛”,课堂如此,老师课堂的小结或一言中的,或让学生皱眉深思,方能达到教学之效果……

课堂如文,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篇优美的文章,乃语文之幸,学生之幸。endprint

猜你喜欢
一堂课周总理目标
申庆玉:处处留心,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无限
周总理“喝”饭
在阳光下拍照
在阳光下拍照
怎样写好“一堂课”?
周总理用身体保护毛主席
最后一堂课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