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思考

2017-09-23 10:58郭建玉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篇文章角度文本

郭建玉

“教师的教学就是一场华丽的冒险,而语文教师的教学更是一场华丽的指尖冒险”,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无论是“本色语文主张与实践“的提出者黄厚江先生,还是”青春语文“的发起者王君老師,在他们的教学案例中都不乏详尽、贴近学生实际的文本解读。实践证明,只有扎实透彻的解读文本,教师才能知道教什么,学生才能知道学什么,也只有扎实透彻的解读文本,教师才能决定怎么教,学生才能决定怎么学。

关于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两点浅显的思考:

一、确定角度解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要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不同,选取的文章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确定好解读文本的角度:

1.从作者的角度来说,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查找清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写这篇文章时作者的处境如何?每篇文章的背后都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特定背景,韩愈因他的怀才不遇而写《马说》,杜甫因他的凌云壮志而写《望岳》,琦君因她的思想情切而写《春酒》,朱自清因绵绵父爱而写《背影》,范仲淹的千古名文《岳阳楼记》,如果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能讲清楚作者写《岳阳楼记》时的背景,作者和滕子京的关系,那么对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深刻涵义,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困难一些;同样,牛汉的现代诗《华南虎》,如果没有写作背景的介绍,仅凭单一的朗读和学生简单的理解,学生是不可能领悟透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的。

2.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解读一篇文本时,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建议,确立好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找到适合自己独特的文本解读方法,从而有效的为教学内容做铺垫、做服务;郑振铎的《猫》是一篇比较简单的叙事性散文,从叙事的角度来讲,学生读清楚、读通这篇文章不是难事,但从散文的角度来说,文章的抒情性和文章的主旨是需要我们仔细研究清楚的,甚至文章主旨背后的主旨作为教师也是要解读透彻的。《虽有嘉肴》虽然简单但理解起来却不容易,教师在做文本解读时,整体感知部分应该做足功课,这篇课文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致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的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节选这一部分所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值得重视。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教”和“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既强调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在理解上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正。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就讲到了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对文中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在初步进行文本解读时,一定要了然于胸。

3.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状况应该做到胸有成竹,一篇文章,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求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知识点,应该设置什么样的学生活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些都要因生而宜,作为语文课堂的主体之一,教师既要以教定学,又要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进行,教学内容不可以面面俱到,要给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间。

4.从编者的角度来说,为什么要将五篇文章编写在同一个单元,编者肯定是有目的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就要清楚编者编写这一单元的目的是什么,只要清楚了编写目的,我们才能很好的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编者选取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就要了解叙事性散文的特点来,要清楚本单元的教学就要围绕“叙事性散文”的特点来教。

语文教师的阅读,有着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要带着语文的眼光,注意从语文的角度从这四个方面去分析文本,比如立意、选材、思想、语言、构思、技巧等等有怎样的特点,如何与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可适用于哪些篇目、内容、训练,推荐给哪类学生甚至哪个学生。这样教师在教学中自然就会逐渐的信手拈来,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也会得以熏陶浸染了。

二、激发兴趣、寻找突破口解读文本

文本的正确解读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什么是真正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阅读是能触动学生的智力与心灵,激起她去思考世界与自我,促使认识自己和考虑未来。”“只有当学生的意识中字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并变幻着周围世界的色彩和旋律时,他才称得上是在“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对于一些篇幅较长、内容深刻和翻译后的文章以及文言文,学生在理解起来会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寻找到突破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解读文本,找到了学生的兴趣点所在,解读文本时就会比较的得心应手如。

1.教学设计找突破:如七年级下册《在沙漠中心》这篇文章,是一篇翻译后的文章,作者是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对于外国作家,学生要陌生一些,而且这篇文章的篇幅又要长一些,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字词教学结束后,就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段落大意、确定文章主题。可这种常规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讲会比较的枯燥,如何从学生的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这篇课文的文本解读时,首先我们要确定这篇文章的体裁,这是一篇叙事的散文,对于散文来讲,重点应该落脚在人生经验、哲理和作者的情怀上,明确了这一点后,我们可以用经典的《小王子》导入,用《小王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字词教学环节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四字词语和有多音字的词语,在分析文本时,直接让学生从找出文章的三个带引号的句子着手,在品读句子时,用“我对自己说,我听见自己说”,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品读句子后感悟文章主旨。在这种教学设计下,整节课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的比较好,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面也很广,很好的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愿望,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实际上在千篇一律的阅读模式下,学生已经有了阅读疲倦感,新鲜的阅读方法体验会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2.教学方法找突破:《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吆喝》是八年级下册民俗单元的文章,就文章的文字来讲并不难懂,但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品读句子,学生对老北京吆喝的魅力感受的就不会很深,所以,在印象吆喝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吆喝并模仿这种吆喝,这种方法在整节课的教学实践中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谈谈阅读感受,自然而然就引发了学生对吆喝背后故事的思考。

3.教师心态找突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总会听到有的老师说不喜欢鲁迅的文章,不喜欢文言文,不喜欢翻译后的文章,其实,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些不喜欢的文章,究竟是不喜欢,还是不会教,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其实就是在做加法和减法,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提高一些,学生的活动参与就增加一些,当我们都将我们的语文课寄希望于学生时,学生又将寄希望于谁?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想法,我们要随时充实好自己,要清醒的认识到,没有不喜欢的语文课文,只是我们没有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学会在共性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特色来。

语文这门学科真的是一门令人受益终身的课,而语文老师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引路者,又是学生的精神导师,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真的是需要静下心来读书、积累、思考,和学生共同体会、感受阅读的魅力和语文的魅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篇文章角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团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