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约束下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其测度

2017-09-25 06:47张俊华花俊国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收购价格奶业原料

张俊华, 花俊国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双重约束下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其测度

张俊华, 花俊国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针对中国奶业发展面临的双重约束,在分析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VAR模型对影响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因素进行研究。从对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影响看,历史价格、进口替代、货币供应、生产成本和国际价格都对原料奶价格形成具有正向且长期的作用,而国内供给对原料奶价格形成存在负向的作用并逐期减弱变为正向;从对原料奶价格波动的贡献度看,价格形成的主要动力来源是历史价格、进口替代、成本因素和国际价格。因此,加强对奶业发展需求与供给趋势研判、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奶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原料奶质量,有助于稳定原料奶价格波动,改善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

双重约束;原料奶;价格波动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近几年,中国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仍很突出,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其实,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原料奶价格倒挂问题就开始有所显现,其根源主要是中国奶业生产中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主要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偏低,供需结构错配,规模结构不优等问题,直接导致了中国原料奶价格及乳品质量在国内市场缺乏竞争力,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其直观表现为“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约束的特征。据2014年《中国奶业年鉴》的数据资料测算,从2008年至2014年,全国奶牛养殖主要地区,大、中、小、散养的生产模式每头奶牛的养殖平均成本增长分别为53.20%、48.42%、61.53%和56.37%。从进口奶制品的价格看,除2008年国际原料奶价格高于国内原料奶价格之外,2009年至2014年,国际原料奶价格均低于国内原料奶价格。由此表明中国奶业已处于“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约束的新常态。这种双重约束导致中国奶业链上价格的形成受阻,市场主体的利益分配扭曲,奶业价值链长期处于“畸形”状态,这是引发2015年初发生在部分省区的倒奶、杀牛事件和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根源[1]。因此也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对奶业价格形成问题的关注。张喜才等[2]将美国、以色列等国家与中国上海、黑龙江等地区的原料奶价格形成的具体模式做对比,针对中国奶业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提议要形成奶业产业一体化组织,进而通过市场交易“内在化”形成纵向一体化的联结方式,使奶业产业能够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董晓霞等[3]运用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中国奶业的上、中、下游的原料品、中间商品和最终消费品价格共同组成的内部价格系统中各价格之间的传导关系,得出了中国奶业内部系统各价格之间的引导关系和传导机制呈现成本推动的结论;花俊国[4]采用博弈理论和链合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奶业产业链中价格垂直传导存在的即时效应和阻滞效应进行了分析,得出奶业链系统自身不能保证整个价格系统均衡的结果,并为解决产业链中薄弱环节的利益分配问题提出了充分利用奶业信息平台,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等意见;刘长全等[5]通过理论分析重点研究日本奶业价格管理体系及其稳定政策,提出了确立奶农在奶业利益分配体系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引入补贴政策稳定奶农收益,政府支持建立市场稳定基金,以缓解价格波动对奶农收益和生鲜乳稳定供给的影响的建议。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原料奶价格形成的研究还不全面、不系统。本研究针对中国奶业发展中面临着“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约束的新常态,以原料奶价格的波动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成本因素、供求因素、货币因素和国际价格因素的综合影响,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以期准确测度系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价格形成的影响程度,为稳定原料奶价格波动找准着力点,精准施策,为实现奶业的新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原料奶价格形成机理的数理分析

价格的变动主要受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影响。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价格完全是由供求状况决定的。价格可以看作是随时间连续变化的函数,这里我们借助于数理分析,来考察价格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便了解基于供求关系变动的价格形成机理,为实证分析模型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6]。

假定在需求、供给曲线都不变的条件下,需求函数为:Qd(t)=bd-adp(t),ad>0,其中Qd(t)为t时刻的产品需求量,bd和ad均为常数,且ad表示需求曲线的斜率,供给函数为:Qs(t)=-bs+asp(t),as>0,其中Qs(t)为t时刻的产品供应量,bS和aS和均为常数,且aS表示供给曲线的斜率;同时,假定某一个时刻t由于某种冲击使得价格偏离了均衡价格p0。由瓦尔拉斯稳定性判定条件可知,用E(pt)表示供需差额,如果供需差额E(pt)=Qd(t)-Qs(t)为正,亦即存在超额需求,卖方会提高他们的出价,达到刺激供给满足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果供需差额E(pt)=Qd(t)-Qs(t)为负,亦即存在超额供给,则卖方会降低他们的价格,刺激需求出售增加的产品。于是可以认为,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的存在是引起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即价格变动量与超额需求成正比,据此可假设有一阶微分方程成立:

(1)

而现实中,引起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很多。譬如,生产成本的提高,会刺激生产者减少生产投入,甚至减产停产,供给减少会产生正的超额需求,或者是提供质优价廉的替代品,增加市场供给,会产生负的超额需求;再譬如,货币因素冲击,货币供应量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会产生正的超额需求,反之,需求减少;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口量增加,供给增加,会产生负的超额需求,反之,供给减少[7]。这些可能存在多种影响因素,对价格形成作用的时点不同,作用的方向有多种组合。有可能都是正向作用,也可能都是反向作用,还可能正反向分别作用在不同的时点,但是,都符合模型p=Ce-(ad+as)t/μ+p*刻画的变化规律。因此,短期内任何时点的价格都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看,这些因素的综合和叠加结果,最后都会趋于一个稳定的均衡价格p*。如图1所示的4种情形。再进一步具体分析,假如在t=0时,价格为p0,受到一个正向冲击,按照指数规律,经历时间t0后,价格变为pt。此时,如果又受到一个正向冲击,价格将在2个冲击作用叠加下的继续变化,并最后收敛于pt*(图1-b所示);如果又受到一个负向冲击,价格将在2个冲击作用叠加下继续变化,并最后收敛于pt*(图1-c所示);如果2个时点同为负向冲击,亦即2次供给过剩引起供求失衡,价格变动过程(图1-d所示)。

2 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供求关系变动影响价格形成的理论分析,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需求和供给变动的因素都会对产品价格的形成产生影响,结合奶业链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具体实际,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如图2所示。

2.1生产成本

原料奶价格应合理覆盖其各类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这是定价的基础因素。根据管理会计学中的价格决策模型,价格的临界值等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加变动成本,生产者的定价决策必须是长期内价格大于临界值,否则,生产者就会选择停止生产。一般来说,奶业生产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越多,其价值量就会增加,导致原料奶价格上升;反之原料奶价格就会下降。

2.2供需状况

市场供求总量与价格之间会相互影响,供需状况会影响价格变动,而产品价格的高低也会反向影响供给和需求。短期内农产品价格应围绕长期价格上下波动,长期内价格会收敛于合理的产品价格,使得供需达到长期均衡。供给侧除了生产量,还要考虑进口量;需求侧要考虑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但是,由于原料奶的供给弹性和乳制品的需求弹性存在显著差异,影响供需关系变化的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的作用效果是显著不同的。从供给侧看,奶牛的生产周期较长,奶牛存栏短期供给相对稳定,遇到供给或价格冲击,对供需状况改变的影响程度极其显著;从需求侧看,经济、人口、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对乳制品的需求的传导比较温和,短期内不会激烈刺激乳制品需求,对供需关系改变的影响程度不会显著。

图1 供求关系变动引致的价格变动趋势图Fig.1 Trend of price changes caused by supply are demand

图2 原料奶价格形成的逻辑框架图Fig.2 The logical frame of price formation of raw milk

2.3原料奶的历史价格

原料奶的历史价格是生产者决策的重要指标,价格水平越高,越能够满足其收入期望,经营者会保持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下期的供给水平。

2.4货币因素

由于牛奶生产和农产品生产一样,其生产周期较长,原料奶又不易储存,原料奶供给弹性较小,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原料奶价格就会搭上农产品涨价的便车,价格同步上升;反之,流通中的货币过少,原料奶价格会下降[8]。从消费市场角度看,货币供应量增加,乳制品的需求增加,也会间接地拉动对原料奶需求的增加,进而影响原料奶的价格。CHAMBERS[9], STARLEAF等[10]研究认为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提高了农产品的相对价格水平。SAGHAIAN等[11]的研究成果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2.5国际原料奶价格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间农产品贸易活动频繁,国际因素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输入性传导影响不可小觑,尤其是近年来乳制品进口量每年大幅增加。罗锋等[12]基于VAR 模型实证分析表明,国际农产品价格与国内农产品价格存在协整关系,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影响较为显著。本研究中,国际因素也是主要因素,是原料奶“价格天花板”形成的关键因素。

2.6产品定价权

奶业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谁的市场势力强,谁是价格的制定者;谁的势力弱,谁是价格的接受者。其影响主要反映在价格传导的滞后效应上,奶业产业链中的生产者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综上所述,在充分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原料奶生产成本与牛奶产量、进口奶粉数量、国际原料奶价格、货币供应量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对原料奶价格的波动产生影响。

3 原料奶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在模型的选择上,VAR模型是一种非结构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它是将单个内生变量与其他所有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用于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所形成的影响。因此,基于上述价格形成理论的数理分析,价格实际是在滞后期价格的基础上,受各种影响因素在其各期作用结果的叠加而形成的。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全部内生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拟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展开实证分析。

3.1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3.1.1 原料奶价格因素 选取原料奶的集贸市场收购价格(fmpp)作为原料奶的价格因素指标。

3.1.2 供给因素 考虑到原料奶产量(rmo)和工业奶粉进口量(mpi)指标能够直接反映市场的供给状况,选取以上指标反映市场供给因素对原料奶价格的影响。

3.1.3 成本因素 原料奶的生产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加之近几年的工价上涨较快,本研究将采用由饲料成本和工人工资综合计算所得饲养成本(fc)作为成本因素指标。

3.1.4 货币因素 本研究采用以2008年1月为基期计算的货币供应量M2(m2)增速来作为货币因素指标。

3.1.5 国际价格因素 由上文分析可知国际价格因素造成了中国原料奶的“价格天花板”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乳制品的产品定价权。因此本研究选取进口工业奶粉单价(impp)作为国际价格因素来反映其对中国原料奶价格形成的影响。

选取样本区间为2008年7月至2015年6月,各个指标均为月度数据,使用Eviews 6.0软件操作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布瑞克大宗农产品数据库、《中国奶业年鉴》《中国奶业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表1)。对于只公布周数据缺少月度数据的指标,用周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代替,对于只公布年度数据的牛奶产量数据根据中国奶牛生产监测点的季节性系数计算所得值代替。为了消除季节波动性和异方差性所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对所有的初始变量时间序列均做了对数化处理。

表1 原始数据Table 1 The original data

续表 Continuing table

3.2模型的设定与分析

采用VAR模型对内生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VAR模型表达式为:

yt=Φ1yt-1+…+Φpyt-p+Hxi+εtt=1,2,…,T

(2)

式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列向量,xi是d维外生变量列向量,p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k×k维矩阵Φ1,…·,Φp和k×d维矩阵H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εt是k维扰动列向量,他们相互之间可以同期相关,但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且不与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当外生变量为常数项时,内生变量为有阶滞后期,称为VAR(p)模型。

3.2.1 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问题,采用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所得结果如下表2所示,由结果可知log(fmpp)、log(rmo)、log(mpi)、log(fc)、log(m2)、log(impp)的原始序列的ADF值在显著性水平为1%下都是非平稳的。进一步对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所有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表2 单位根检验Table 2 Unit root tests

3.2.2 滞后阶的确定 表3给出了0~1阶VAR模型的LR、FPE、AIC、SC、HQ准则的值,并以“*”标记出相应准则下的最优滞后阶数,根据结果可以判断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

表3 最优滞后阶数判断Table 3 The optimal log order judgment

注:*表示根据本标准选择的滞后阶数。

Note: The asterisk”*” indicates the order of lag chosen under this standard.

3.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因果检验的结果可知在5%的检验水平下,log(rmo)、log(mpi)、log(fc)、log(impp),是log(fmpp)的格兰杰原因,即拒绝原假设,但是宏观经济变量log(m2)不能Granger引起log(fmpp),其prob.值为0.657,说明在10%的检验水平下log(m2)是log(fmpp)的格兰杰原因,由此可知,log(m2)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料奶价格的波动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另外,5个变量的联合变动也是log(fmpp)变动的原因(表4)。

表4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Table 4 The results of Granger Causality Test

3.2.4 脉冲响应分析 经过检验,可以建立滞后阶数为1的VAR模型。通过AR根检验,发现所有的单位根都落在单位圆内,因此可以判断VAR模型是稳定的。对于原料奶收购价格,我们的目的是要观察其他内生变量的变动或者冲击对其产生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第i个内生变量的一个冲击不仅影响到第i个变量,而且还会通过VAR动态模型影响到原料奶收购价格。本研究采用乔利斯基(CHOLESKY)方法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原料奶收购价格、供给因素、生产成本、货币因素、国际价格因素的动态影响。脉冲响应结果显示:

1)原料奶收购价格对于自身的冲击。从图3-a可以看出,原料奶收购价格与自身的滞后期存在较高的关联度,并且这种关联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消失。在第1期原料奶收购价格对于自身的一个单位新息冲击马上出现0.012 7的响应,第2期即达到最大为0.013 4,随后开始减弱并逐渐趋于平稳。这与现实中对于原料奶收购价格的观察是一致的。虽然中国奶牛养殖在逐步向规模化转变,但是其现有生产模式仍然较为分散,这样的生产使得众多奶农和中小规模生产者在与乳企的交易中对话能力弱,只能接受乳企的定价,再加上近几年来更多的大规模养殖场建成投产,其规模化生产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等,使奶农和中小规模生产者很难应对市场中出现的各种变化,更多的选择根据原料奶的历史价格做出生产决策。历史价格上升,扩大生产;历史价格下降,减小生产。

2)市场供给对原料奶收购价格的冲击。从图3-b可知,在第1期牛奶产量对原料奶收购价格造成一个单位的新息冲击之后,从第1期开始就出现了负向响应并且逐渐增强,到第4期达到波谷,负向冲击逐步减弱,在第11期之后逐渐转为正向,这与图3-c中工业奶粉进口量从第1期开始就出现正向冲击并且不断增强,在第11期时达到波峰位置,之后才逐渐减弱并趋于稳定的状况并不一致;图3-b反映了在市场需求稳定的状况下,增加产品供给,均衡价格降低,当市场需求得到满足后由于生产调节的滞后使得供过于求,生产者减少产品供给,均衡价格上升,满足供求定理现实状况,而图3-c则反映了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时,通过进口替代产品来稳定市场的需求,使产品价格重新回到长期均衡价格。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满足中国奶业的需求缺口更多是依赖进口替代,而真正的想要稳定国内奶业市场的平衡仍需国人更多的努力,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不能仅仅依靠进口来弥补。

3)成本因素对原料奶收购价格的冲击。近几年来,粮食价格持续增长和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引起饲料成本和人力成本不断增加,且增幅明显,使得成本问题成为奶业生产中更加值得关注的要点。从图3-d可以看出,第1期由饲养成本对原料奶收购价格发出一个单位新息冲击之后,从第1期至第9期出现了快速增长达到0.011 2,之后逐渐减弱并达到稳定,且长时间内持续存在。这也说明了成本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原料奶收购价格的制定,在研究原料奶收购价格形成的问题上值得更多关注。

4)货币供应对原料奶收购价格的冲击。从图3-e可以看出原料奶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给出第1期的新息冲击之后,在前2期出现了较小的正向响应,并且从第3期开始快速增长,在第14期达到峰值0.003 8,之后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稳。这表明,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在短期内使乳制品这样对于国际产品依存度高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并不大,但在较长的时间内,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会造成更多的货币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原料奶收购价格上涨。

图3 脉冲响应结果Fig.3 The results of impulse responses

5)进口工业奶粉价格对中国原料奶收购价格的冲击。在图3-f中,原料奶收购价格在前3期对于进口工业奶粉价格的新息冲击有快速的正向响应,从第3期开始增长减缓直至第9期达到波峰为0.013 764,在第21期之后转为负向冲击后又逐渐趋于零线长期稳定。这说明国际价格因素对于国内原料奶收购价格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且长期存在。据中国奶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奶制品的需求缺口主要通过从国际市场进口工业奶粉的途径来弥补,工业奶粉的进口量逐年增长。随着工业奶粉进口力度的加大,国际市场奶粉价格的变动对中国国内原料奶收购价格的冲击也会逐渐加深,进而转为负向冲击,更进一步地影响国内原料奶市场的发展,这对中国原料奶的定价权的维护具有不利影响,是中国奶业发展中应当值得重视的问题。

3.2.5 方差分解分析 为了精确判断各个因素对中国原料奶收购价格的影响,选取n=30进行方差分解分析(表5)。从输出的结果可以看出,从第7期开始,方差分解结果基本稳定,并且得到以下结论:

1)在所有因素中,原料奶收购价格对其自身的贡献从第1期就达到最大,随着时间推移,自身影响的贡献度较快流失,原料奶价格波动受自身影响的程度基本稳定在20%左右,可知在短期内原料奶的历史价格和生产者对于其未来价格预期对于中国原料奶收购价格存在显著的影响;在长时期内,仍然对于原料奶收购价格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

2)原料奶的市场供给因素(中国原料奶产量和工业奶粉进口量)的影响占原料奶价格的预测误差约34.9%,国内原料奶的供给及其替代品进口工业奶粉的供给是原料奶价格涨跌的主要原因之一。

3)原料奶生产的成本因素,包括饲料成本和人力成本对原料奶收购价格形成的贡献在前20期持续稳定的增长至18.1%的水平。原料奶收购价格形成中的“成本地板”对于其价格的形成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说明降低成本是增加原料奶生产者收益的重要措施,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4)货币供应量M2与原料奶收购价格的形成之间存在较小的关系,贡献率最小,这是因为货币因素对原料奶收购价格的形成并不是主导因素和直接因素,而是长期的间接的影响。

5)国际价格因素,即中国进口工业奶粉的价格对国内原料奶收购价格的贡献率逐期上升并稳定在22.9%的水平,这也正从“价格天花板”的角度说明,中国的原料奶价格定价权在很大程度上由国际价格因素所影响,难以突破该“价格天花板”,这对于中国奶业在受到“成本地板”的挤压,牛奶生产成本逐年递增的高成本状况下持续稳定的发展奶业生产是非常不利的,应当得到应有的重视。

表5 方差分解结果Table 5 The results of variance decomposition

4 结论与建议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原料奶收购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不同状况的波动是很难避免的,而价格的形成又直接关系到奶农及中小规模奶牛场生产者和乳企之间的经济利益。因此,研究原料奶价格的波动是有非常必要的,它是中国原料奶收购价格形成的核心内容;同时,也会为中国奶业发展中如何完善和稳定原料奶收购价格的形成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中国奶业发展中面临的成本抬升和奶价挤压的变动过程和影响程度,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了原料奶价格的波动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应用VAR模型对原料奶价格波动的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研究的结果看,2008年后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期间,生产成本的抬升对奶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刚性挤压效应,进口奶粉价格对国内奶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封顶效应。从VAR模型分析的脉冲响应看,成本因素、进口奶粉量和进口奶粉价格对原料奶价格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正向且稳定的长时期冲击作用,原料奶产量在短期内对原料奶价格具有负向冲击作用,长时期内转变为稳定的正向冲击,货币供应量的冲击作用较小但是持续稳定增强;从方差分解的结果看,成本因素对原料奶价格的贡献稳定在约15.4%的水平,进口奶粉量的贡献稳定在约28.5%的水平,进口奶粉价格的贡献稳定在约23.6%的水平,原料奶产量的贡献稳定在约3.93%的水平,货币供应量的贡献稳定在约0.94%的水平。结果表明,生产成本和进口量价是原料奶价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原料奶产量对价格形成的影响较小,是由于原料奶供给弹性较小,奶粉进口量起着重要的补充和调节作用,奶业生产的进口依存依赖性比较强。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完善原料奶收购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和建议:

一是调整政策支持方向,建立速度、质量、效益并重的协调发展机制。继续推进奶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抓好奶业的供给侧改革。项目支持资金要限制投向购买奶牛或进口奶牛,着力支持奶牛良种培育、场舍的标准化建设、先进设备的引进、奶农合作社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稳步推进量的增长,做好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大文章,使政策效应在奶业产业链的价格形成上得到充分显现,避免奶业的大起大落和价格波动,保护好产业链各个主体的利益。

二是实施奶业产业链流程整合,建立有效的价格稳定机制。现有的产业链是“各自为战”的“散、乱、小、多”状态,显著存在规模不经济[13]。饲料加工企业、乳品加工大中小规模并存;奶牛养殖有个体户、家庭牛场、规模场,发展规模极不均衡;与国外相比中间环节多,挤奶站、牛奶运输车辆隶属多元,产业链价值分配极不公平。政府部门要引导和支持饲料加工环节,建立乳品企业牵头,合作社与大养殖企业参股的规模加工企业,大规模生产、集中配送;养殖环节发展规模牛场、适度规模的家庭牛场,自备挤奶设备,推广机器人挤奶替代劳动力,逐步砍掉挤奶站的生产模式,原料奶由加工企业统一调配、统一运送;加工环节鼓励大企业发展,优化市场结构。使整个产业链形成协调的利益分配机制,稳定原料奶价格,增强原料奶的价格竞争力。

三是加强产业链纵向主体间的资本融合,建立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机制。学习国外奶农既是合作社社员又是加工企业股东的运营模式,让奶农不仅能够获得奶牛养殖的利益,也能分享到加工企业的红利,达到利益分配的多元共享。大型知名乳品加工企业、区域性知名企业要鼓励奶农合作社或大型养殖企业参与企业股份制改造,或通过股权互换方式,相互持股,结为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利益共享。

四是完善产业链各环节的全方位监管,建立可追溯的质量信任保障机制。加强奶牛养殖场(舍)的标准化建设,健全生产过程的条规,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原料奶的取样、留样和第三方检测制度,以备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需要。有实力的大型乳企如伊利、蒙牛、光明等,要发展特色观光奶业旅游项目,向大众普及牛奶安全生产知识,满足社会大众对于牛奶生产的安全性的了解需求,提高对中国乳制品质量的信任度,减轻进口依赖和国外崇拜。

[1] 李胜利,曹志军,刘玉满,等.2014年中国奶业回顾与展望[J].中国畜牧杂志,2015,51(2):22-28.

[2] 张喜才,张利庠.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的特征、模式与政策建议[J].中国乳业,2010(4):74-77.

[3] 董晓霞,许世卫,李哲敏,等.中国奶业价格系统内部传导机制研究:基于FDL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价,2011(4):31-36.

[4] 花俊国.奶业产业链中价格垂直传导的即时效应和阻滞效应[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47(6):762-767.

[5] 刘长全,刘玉满,曹斌等.日本奶业价格管理体系及稳定政策[J].中国农村经济,2013(6):86-96.

[6] 张利庠,张喜才.我国农业产业链中价格波动的传导与调控机制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04-112.

[7] 张利庠,张喜才.外部冲击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J].管理世界,2011(1):71-81.

[8] 罗峰.外部冲击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10):4-11.

[9] CHAMBERS R G. Agricultural and financial market interdependence in the short run[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4,66(2): 12-24.

[10] STARLEAF D R, MEYERS W H, WOMACK A W. The impact of inflation on the real income of U.S. farmer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5(2): 384-389.

[11] SAGHAIAN S H, REED M R, MARCHANT M A. Monetary impacts and over shooting of agricultural prices in an open econom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2(1): 90-103.

[12] 罗峰,牛宝俊.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6):16-22.

[13] 张秀玲,宗成华,乔娟.中国农产品价格传导机理与政策:基于生猪产业的分析[J].经济问题,2016(1):113-118.

(责任编辑:马红春)

Influencingfactorsandmeasurementsofrawmilkpricefluctuationunderdualrestraints

ZHANG Junhua, HUA Junguo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6, China)

The dairy industry in China is confronting dual constraint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price fluctuation of raw milk in China by setting VAR Model to study those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the fluctuations of raw milk prices it can be found that historical price, import substitution, money supply, producing cost and international prices all have positive and long-term effects, ye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domestic supply of raw milk has been weakened by converting to a positive tre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ibution degree, the main drives of raw milk price originate from historical prices, import substitution, cost factors and international prices. Thus, more researches on supply and demand, the appropriate scale of operation, an improvement of organizational level of milk industry and product qualities may work effectively on stabilizing price fluctuations and optimizing profi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the industry chain.

dual constraints; raw milk; price fluctuation

F307.3

:A

2016-03-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1096);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7-ZZJH-232)

张俊华(1994-),男,河南登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

花俊国(1963-),男,河南新郑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1000-2340(2017)03-0430-10

猜你喜欢
收购价格奶业原料
水磨石生产原料的制备(三)
水磨石生产原料的制备(二)
水磨石生产原料的制备(一)
印度农业部将国内小麦收购价格调高2.6%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严把原料采购关,才是对养殖负责
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下调对化肥市场有何影响?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共同推动中国奶业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