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动因、问题及对策

2017-09-25 10:30张学立谢治菊
中国大学教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习过程创新能力培训

张学立 谢治菊

摘 要: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动因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但改革的过程中,存在重学习过程轻学习结果、重改革形式轻过程监控、重学习态度轻学习能力的倾向,引发教师工作量加大、学生平时成绩评定有一定的随意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等问题,应从管理层的制度规范、执行层的教师行为培训和受益层的学生能力提升三个层面予以调适。

关键词:学业评价体系;创新能力;学习过程;培训

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是反映本科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是本科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创造力和培养学生自主性的重要途径。何为学业评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业评价指与学生学习活动相关的一切过程的评价,即“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1]狭义的学业评价则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对学生某门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与价值判断[2]。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学业评价。科学的学业评价既能反映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主要观点的掌握,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3]。但是,在实践中,我国学生的学业成绩多被简单地异化为考试分数,成绩评价的静态性、封闭性特征明显,这显然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正是基于对传统学业评价体系弊端的深刻反思,国内外教育行政部门与相关研究领域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学业评价方法,如英美等国开发的表现性评价、质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另类评价、实作评价、档案袋评价、动态评价、游戏化评价、多元智力评价以及成功智力评价等就是典型的代表[4]。在这些评价中,另类评价是一个统摄性较强、使用较多、运用较广的评价方法。该方法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纸笔测验的方法,评价的是学生的学习质量、技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胜任力,强调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另类评价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和明白课堂学习的个人意义,促进学生对他们自身学习的更多控制,使学生有高度的创造性和客观性的想象力[5];而且能使教师注重教学过程的适时调整与反馈,重视教学中的情感沟通。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学生认为另类评价更加公平[6],教师也认为另类评价有着更多的积极作用[7]。可以预测,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当代中国,无论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还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另类评价法都将成为学业评价的重要方法。

事实上,我国已有部分高等院校在使用另类评价法进行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例如,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建立有效的师生对话与反馈机制,从2015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始,清华大学学生成绩从百分制变成了以“A 、A、A-、B 、B、B-、C 、C、C-、D 、D、F”为主要形式的等级制[8]。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强化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果,贵州民族大学在2014年分类试点的基础上,对2015级和2016级本科生全面展开了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即改变以教学课堂讲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及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各专业特点的评价体系,真正反映学生综合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实践改革虽方法不一、思路迥异,但均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过程如课堂表现、课后工夫的考核,希望通过作品评价、课堂评语、作业评价、小组合作、期中测试期末考试等载体鼓励学生看到希望,明确努力方向。虽然实践中已有部分院校进行了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但相应的理论研究却显得滞后,多是探讨改革的必要性、模式与方向,对改革的动力、存在的问题以及有针对性的调适策略缺乏系统的分析,更没有结合某所院校改革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也是本文可能的创新所在。

一、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之动因

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是对其学习成果的期望与判断,是对学生是否达成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过程的所有要素的总和[9]。该体系具有绩效检测、动机维持、教学管理、行为导向等重要功能,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10]。但是,当前中国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鼓励表层学习方式,此方式以通过考试、获得文凭为目的,以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为手段,不利于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改革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鼓励大学生从表层学习转向深层学习,从而使其获得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全面发展[11]。在林银玲、叶信治看来,改革大学生现有的学业评价体系动力来自于破除现有评价体系的弊端与沉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自主性。钟玮则以“985工程”高校本科毕业的卓越校友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动力来自于以“GPA 为导向的学业成就观”给大学生带来的学习功利主义,以致为了追求更高的分数,学生考前“刷题”、过度答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在大学内部树立良好的专业学习导向,改革学业评价体系[12]。基于此,本文认为,破除传统学业评价体系的弊端固然需要改革现有的体系,但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主要动因则来自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1.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创新型人才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要实现这一任务和目标,加大创新投入、完善创新机制、构建创新平台、提高教师素质固然重要,但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加重要,因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令人堪忧。有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随年级的上升而下降趋势,一年级为85.54%,二年级为84.68%,三年级为84.15%,四年级为83.85%[13]。虽然四年中大學生的创新能力仅下降了1.69%,但这样的下降还是释放出这样一个信号:中国本科教育在扼杀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正如有人所指出:“中国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说得好听点是太严谨,难听点就是过于死板。”[14]那么,是高等教育的哪些因素在制约大学生的创造力呢?余桥、谭小宏认为,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它构成了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隐性课程[15]。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现有的学业考核内容狭窄、主体单一、方式简单、结果滞后,难以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16]。再加上现有的应试教育评价倾向会妨碍大学生自主性的发挥,阻碍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一些学生为了反抗这种应试教育倾向,以不挂科为基本的价值追求,平时要么被迫学习与记忆,要么出现大规模的显性或隐性逃课,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考试时大范围作弊。为防止作弊,一些高校的考试设置综合创新题,在试卷的题型上进行改革。一些高校采用“ABC”三套试卷,交叉发放;一些高校让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的学生交叉排座,可谓煞费苦心,但作弊之风依然盛行。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学业评价考核体系阻碍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形成。因此,应通过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建构来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提升。

2.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学习者自己是最好的评价者,评价学生怎样去建构知识比评价学生取得的学习结果更重要。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主体比较单一,学校、学院或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较少、平台有限、积极性不高,即使有机会,参与的结果所占权重也非常有限,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可以说,现有的以“期末考试分数”为主要指标的学业评价体系不仅使大学生在被动评价和优劣排序中渐渐失去了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评价结果对大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和学习积极性的塑造有消极甚至破坏作用。为何会有消极甚至破坏的作用呢?因为这种传统的标准化测验方式与学习过程相关性不大,会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而非长期保存教师要考查的知识点,导致学生为了应付测验和考试而学习。为此,Sambell K等人指出,应试考试是常规化的、无趣的、人为性的行为,评价测量的只是学生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标准化测验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破坏性影响[6]。

为矫正这种破坏性影响,就应建立新型的学业评价体系,一方面通过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功能,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教育过程。

3.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互动与教学相长

教师与学生是学业评价最直接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的关系状态会直接影响学业评价体系的结果。然而,有研究表明,在中国,哪怕是原985高校的师生关系也远不如美国名校。[17]这将极大地影响学业评价体系的成效。一般而言,根据教师与学生对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态度,可分为“强关系型、弱关系型和一般关系型”师生关系(详见表1)。强关系型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都对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持肯定的态度,教师责任心较强主动申请改革,学生认同度较高主动参与改革,教师的多元化教学手段在改革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人特质在改革中得到尊重与发挥,这是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也是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努力的方向。弱关系型师生关系是指为降低风险性与不确定性,减少工作量与可能的责任感,从理性经纪人的角度出发,教师与学生对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均持保守、冷漠、观望甚至反对的态度,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要么对学业评价制度改革不了解、不适应,要么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介于其间的就是一般关系型师生关系,其表现是,要么充满创新激情的教师与消极应付的学生相配,要么因循守旧的教师与开拓创新的学生相配,这种不均衡状态的出现在某些方面为学业评价改革带来一定阻力,但也为学业评价改革带来契机。[18]这样的契机表现在: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因材施教,注重教学中的过程控制与结果反馈,学生与教师间才能相互敞开心扉、彼此学习、共同进步。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有利于打破师生间的层級化格局,去除评价中的行政化与主观化倾向,破除学习中的教师权威与盲目崇拜,对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有重要的帮助。

二、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之问题及反思

通过学业评价来发现问题、进行反思、寻找策略,并最终实现学生学业成长与教学质量提升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新形势下本科教学质量改革的重要手段。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从2014年开始,贵州民族大学选择了36门课程进行学业评价体系改革试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师生反映良好。2015年下半年,开始在全校2015级和部分高年级共155门课程中实施这项改革。改革后,学校组织了6个小组对改革工作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多数学院及教师认可该项改革,大部分学生支持该项改革,认为该项改革能明显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2016年下半年,学校在修订、完善改革方案与课程验收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同时在2015级与2016级全面推开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此项改革的特点是:在尊重课程特色和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本着“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公开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结果公开化”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其主要改革方法是:第一,强化学习过程,增加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情感的考核。第二,注重平时考核,根据专业要求和课程特点,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提升至50%~70%不等。第三,重视期末考核,根据学院要求与课程特色,以学院为单位设定学生期末考核最低分,并以此作为学生总成绩是否合格的必要条件。第四,鼓励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创新,鼓励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使用,注重慕课、微课的建设。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绝大多数学院、教师与学生对此项改革持肯定态度,多数教师教学态度比较认真,教学效果较好。这表明,此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而且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意识与能动精神,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与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但是,调查发现,此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存在重学习过程轻学习结果的倾向,增加了教师教学工作量

一些教育学专家将学业评价模式分为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传统的学业评价模式主要是目标模式,即主要强调效率与结果,不大重视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改革后的学业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习过程,是过程模式,该模式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与主体性,对学生学习过程给予更多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出勤、课堂参与、课堂测验及课后作业的评价。改革后,此评价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权重从原来的30%提升到了50%~70%不等,且由于部分学院宣传不到位、部分教师理解有偏差,大部分课程都采取了70%的权重,这就出现了课程总成绩中“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权重的互换,即总成绩的构成由原来的“30%的平时成绩+70%的期末成绩”变成了“70%的平时成绩+30%的期末成绩”,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被挤压。同时,为了“公平、公正、客观”地体现学生的平时成绩,教师就需要在平时花大量的工夫,提出问题、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开展调查、进行测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们的工作负担。此外,为了应对学生对平时成绩的查询与质疑、应付学校教务部门的检查,教师们需要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原始材料一一保存,这与现在无纸化或低碳化办公的理念有出入。而且,由于办公场所有限,这些材料的保存也引发了教师们的一些不满。这与国外教师使用另类评价方法评价学生学业的负面影响相似,他们的调查表明,另类评价方法的出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和纸笔类的工作量[7]。

2.存在重改革形式轻过程监控的倾向,学生平时成绩评定有一定的随意性

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多元主体之间自由、民主、平等的协商,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反对使用简单的量化方法衡量学生的学业表现,主张采用质性的评价来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事实上,在学业评价主体的选择上,七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被评大学生应参与整个评价过程。其中,76.3%的学生认为理论课程学习水平的评价应结合同学互评,78.2%的学生认为实验(实践)课程学习水平应结合同学互评, 85.7%学生认为应纳入毕业实习评价主体。[16]然而,我们的调查发现,在实践中,虽然学生基本都参与了学业评价的整个过程,但学生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其典型表现是:为了获得考勤和印象分,部分学生虽然到课率较高,但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并不佳,要么玩手机要么打瞌睡要么消极参与,呈现出整体的隐性逃课。为了获得课堂参与的分数,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随心所欲、不着边际。为了在课后作业中获得较好的评价,部分学生通过网络来寻找答案,并未真正的思考。为了在平时的小测验中获得较高的分数,部分学生相互抄袭、人云亦云。同时,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部分教师也倾心于在改革形式上做文章,其表现是在平时成绩上“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态度轻能力”,因而出现部分教师不记录教学过程,包括不批改作业、不记录小组讨论、无课堂提问记录等。部分教师给学生平时各考核环节的分数缺乏依据,存在全班学生平时成绩相同的现象。部分教师的平时考核环节设置不合理、材料不齐全。部分教师布置的平时作业过于简单,作业性质与课程要求不匹配,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更严重的是,由于每门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要求不一样,教学监管部门没有办法制定统一的标准来监管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自由裁量权,以致平时成绩的评定成了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倡导者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3.存在重学习态度轻学习能力的倾向,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多元化”是大学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关键词,内容多元化、主体多元化、手段多元化、效果多元化是多元化的典型表现。内容多元化是指学业考核的标准不应仅以成绩为中心,而应考核学生在整个学业过程中的表现。主体多元化是指凡是与学业有关的利益主体如教师、学生、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甚至学生家长、社会组织,皆有可能成为考核的主体;手段多元化是指学业评价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统一手段,而应根据课程特点与学生的个性化要求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手段与评价方法。效果多元化则指学业评价在实现“激发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目标的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参与改革的动机,实现目标的多元化。然而,调查发现,本应以“多元化”为导向的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在实践中却可能滑向另一个极端——从重“期末考试”的单元滑向了重“平时考核”的单元,从重“学习能力”的单元滑向了重“学习态度”的单元。前者已在第一点讨论过,此处不赘。至于后者,其典型表现是:占70%权重的平时成绩,看似考核学生的态度、知识与能力,但在学生素质整体不高、教师责任心不强、师资水平整体偏低、学生参与能力较弱、参与动机复杂的地方院校,最终考核的大部分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即学生是否参与课堂讨论、是否按时完成作业、是否参加平时测验、是否开展社会实践,至于课堂讨论的质量、作业完成的水平、测验达成的效果、实践锻炼的能力,部分教师要么没有时间去考证,要么没有精力去测算,要么没有能力去评价,要么没有责任心去衡量,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哪怕是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由于过于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与开放性的评价过程,反而弱化了评价内容与评价效果,以致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掌握不牢固,这与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初衷与目标有一定的出入。

调查发现,造成我校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目标达成度不够的原因,有管理上的漏洞,有教师的不适应,也有学生的惰性。就管理层面而言,由于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是新生事物,可遵循的经验尤其是适合地方院校的经验不多,政策不完善、管理有漏洞、制度不规范在所难免。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有部分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思想观念较保守,认为改革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削减了他们的课时收入,对改革有抵触情绪,不愿意参与改革。有部分教师对改革认识不到位,参与改革的动机比较功利,改革过程中的责任心不强,对平时成绩的考核流于形式。从学生的身上找原因,因2015级全面推进学业评价体系改革,部分学生因平时学业负担过重而疲于应付,部分学生因认识出现偏差而动机不纯,部分学生因能力不足而参与低下,部分学生因方法不当而效果不佳。

三、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之策略

Thomas和Bain的研究揭示了课程评价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关系,他们指出,学生对学校和教师向他们提出的学习要求的预期会影响其学习的方式[19]。此种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评价目的、评价标準、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与评价反馈等方面[11]。正是由于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如此重要,有学者呼吁应当重构大学生学业评价观,构建多元化的学业评价体系,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推动学业评价的多元化[15]。也有学者指出,应明确学业评价的功能,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对评价结果的利用[16]。这些学者的对策有一定的建设性和借鉴意义,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弱,不大适合存在前述问题的地方高等院校。鉴于文章第二部分从管理层的制度规范、执行层的教师行为和受益层的学生能力上寻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本部分特提出以下三点改革措施。

1.调整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思路,实行因地制宜的改革模式

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改革的目标并未完全达成。为此,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原则与相对合理的制度规范,调整现有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思路,实行因地制宜的改革模式。切实可行的改革原则应是:考核理念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考核过程彰显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结合,考核形式注重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的结合,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的结合,考核结果突出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结合。相对合理的制度规范应明确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应注重学生的参与,适当增加学生评价的权重。在评价对象上,应有一定的选择性,不适合一刀切。至于哪些课适合做学业评价体系改革,贾周圣对河北省某高校文、理、工三个专业的398名本科生的调查表明,超过80%的学生认为实验(实践)课程应是学业评价的重要内容,50.1%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应由课程成绩来决定理论水平[16]。这说明,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主要对象应是实践类课程,或有一定实践要求的课程,纯理论性课程或理论性太强的课程不大适合做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在评价的内容上,虽然要注重平时的考核,但一定要平衡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的关系,千万不能因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权重的增加而放弃对期末考试成绩的监控,更不能因学业评价体系改革而忽视对有学术潜力的学生的培养。也就是说,要对以考核“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综合能力”为主的期末考试成绩有清醒的认识与判断,根据课程要求与学生特色,设定期末考试最低分数线,最低分数线的设定以不影响学生参与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积极性和不影响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把握为原则。在评价标准上,应采用主客观题型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态度与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学生素质以及价值观等的发展情况。在评价方式上,应尽量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学生学业评价对学习阶段的整体形塑作用,实现评价手段的信息化。通过调整改革原则与完善制度规范,学业评价体系的改革思路跃然纸上,即通过制定灵活性、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实行因地制宜的改革模式,破除“一刀切”所带来的改革弊端。

2.加大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执行力度,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此政策的执行力尤其是教师的执行力不够。执行力是执行主体为达成政策目标,通过资源整合与资源配置,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当前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执行力不强主要表现为:一是替代性执行,即部分教师用看电影、看视频资料等简单的方式代替平时的课堂讨论,应付学校的考核检查。二是象征性执行,即部分教师在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中敷衍塞责、做表面文章,雷声大雨点小,注重改革形式忽视改革内容。三是选择性执行,即部分教师曲解了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精神,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去执行,规避对自己无利的内容。四是附加性执行,即部分教师在进行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时,把学生是否听话、态度是否端正作为平时考核最重要的指标,其结果导致了学生主体性与批判能力的丧失,培养了一大批碌碌无为、人云亦云的庸才。五是机械性执行,即部分教师照搬政策,不考虑课程性质、课程要求与学生实际,统一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权重调整到70%,使改革失去了针对性,既浪费了资源又降低了效率。教师执行不力,有政策本身的原因,也有执行环境和执行对象的原因,更与执行主体的素质有关。一项针对土耳其中小学教师进行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调查表明,教师的性别、教龄都不影响其对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接受能力,但教师的个人素质却对其影响较大[7]。这说明,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有必要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真正领会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精神与改革的目的,掌握改革的方法与技巧,增强改革的责任感与能动性,提升改革的效果。對教师的培训要有针对性、灵活性与有效性。其方法有三:一是利用校内优质资源,在考核评估的基础上选出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标兵,让其作为主讲教师,给校内教师授课。二是从校外聘用此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全体教师尤其是评价效果较差的教师进行授课。三是将校内的教师送出去,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或到相关院校进修,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接受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能力。

3.重视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结果的运用,提高学生参与改革的能力

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结果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发现学生学习质量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理性反思,发现教师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为学生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提供参考,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借鉴,这样的评价结果才能真正实现为学生和教师发展服务的目的。然而,在现实中,评价结果往往被束之高阁,即使反馈,也是对教师而言,鲜有对学生群体的反馈,这有违此项改革的初衷。一项针对他们的调查表明,近九成学生认为在学业评价中应及时与学生本人沟通,多数学生赞同评定优秀的内容要有佐证材料且评价结果应予以公示[16]。我校情况亦大致如此。这说明,学业价体系改革的结果还没有被有效的利用,其反馈功能还没有起作用,这与改革的精神是相违背的。为此,应在改革的结果处增加指导性评语,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业中的不足及原因,找到改进的办法与策略,真正成为学业评价的主要受益人。同时,在学业评价中,部分学生呈现出参与意识冷漠、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动因功利、参与水平低下等特点,这与学生参与能力低下有莫大的关系。参与能力是学生参与学业体系改革过程的能力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参与能力的高低是制约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有人指出,学业评价体系改革要对学生的多种能力、各种学习风格以及各种文化背景都给予重视和认可[20]。学生的参与能力固然与其参与态度有关,更是他们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为此,应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参与能力:一是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其参与能力。二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树立有序、理性的参与观念,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参与精神。三是对学生的参与能力进行提升培训,培训时要分类指导,强化参与技巧、保证参与质量。四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利用手机等便携终端平台适时、有效地参与,提升其参与能力。

综上,要提升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成效,应有一个良好的改革场域。在此场域中,改革的顶层设计者及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制定良好的改革理念与合理的政策规范,有切实可行的顶层设计方案。改革的主体教师应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接受能力,有改革的意愿与能力。改革的主要受益者学生应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与较强的参与精神,亦有参与改革的意愿与能力。改革的推动层学院应有较强的执行力与监督力。只有关乎改革的利益相关者都积极参与进来,改革的步伐和进程才会加快,改革的效果才能提升。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4.

[2]安晓镜.民族地区初中阶段学生学业评介体系的研究——以云南省楚雄州X县两所初中的调研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2:14.

[3]沈栋鑫.关于中职学生英语学业评价体系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9(6).

[4]余晓如.中职学生数学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9:6.

[5]Suzieleez, Syrene A.R &Tajularipin; S. Classroom Assessment: Paper-pencil vs Alternative Humanizing Assessment. Compilation of presentation papers, 2006:37-42.

[6]Sambell K. Brown S. McDowell L. "But Is It Fair?":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 On Sequential Validity of Assessment[J]: Studies in EducationalEvaluation,23(4),1997: 349-371.

[7]Banta,T.W,Lund,J.P, Black,K.E.,& Oblander. F.W. Assessment in Practice: Putting Principle to Work on College Campuses,1996.

[8]丁飞.清华大学改革学业评价体系变百分制为等级制[EB/OL].中青在线,2015-05-19.

[9]胡继飞.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3( 2) .

[10]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

[11]林银玲,葉信治.论表层学习与深层学习——基于大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改革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4(3).

[12]钟玮.大学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动力和方向研究——基于“985”高校T 大学卓越校友的反馈[J].高教探索,2016(3).

[13]陈中原.关注:大学生创造力下降[N].中国教育报,2010-10-31.

[14]徐啸寒,宋韧.美籍华人大学校长:中国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EB/OL].新华网,2006-03-21.

[15]余桥,谭小宏.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8).

[16]贾周圣.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研究[J].教学研究,2014(2).

[17]罗燕等.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 10) .

[18]鲁先锋,李文莉.系统论视阈下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动态研究[J].教育探索,2012(2).

[19]Thomas,P.R.&Bain;,J.D. Contextual Dependence of Learning Approaches: the Effects of Assessments.Human Learning.1984(3):227-240.

[20]Archbald, Doug A,Newman, Fred M. Beyond Standardized Testing: Assessing Authentic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1988.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学习过程创新能力培训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高职日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方式探讨
基于学习过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调查与分析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