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bA大调叙事曲》和声技法

2017-09-27 03:11袁丽婕
黄河之声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叙事曲半音调性

袁丽婕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肖邦《bA大调叙事曲》和声技法

袁丽婕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肖邦作为一个浪漫主义乐派杰出钢琴家,在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叙事曲作为肖邦独有的钢琴作品体裁,更是在肖邦的创作特征和音乐表达方面上体现出作曲家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在此,本文通过肖邦《bA大调叙事曲》在和声创作技法方面作以阐述。

肖邦;叙事曲;和声

肖邦是和声语言历史发展中的大胆创新者,肖邦所在的这一时期,面临着更多的是传统和声的功能性和声,而色彩性和声非常少,当时传统和声的发展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在音乐的发展中,完善的作曲体系本就是阻碍音乐发展的一个最大障碍,但是有障碍,就有突破,肖邦就属于突破障碍的一位音乐家。他在和弦结构,声部层次,外音的使用等方面,都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开浪漫主义和声之先河,使得和声极具戏剧性,有为之后印象派和无调性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肖邦的这首《bA大调叙事曲》贯穿着抒情性,戏剧性,叙事性。并承载着和声创作技法的很多特点。此曲也是肖邦创作思想和技法成熟的代表作之一。

一、线性声部进行

在肖邦的很多作品中,线性声部这一创作技法始终贯穿着肖邦的很多作品,属于肖邦创作的一大特点。保·朗多米尔曾就对肖邦这样评价过:“肖邦的作品从来不是复调音乐,而是带伴奏的旋律。”肖邦的这首叙事曲在乐曲推进高潮时,为了突出和声的色彩性,为了增强和弦的厚重感从而达到音乐的紧迫性,而使用线性声部进行,这不是传统意义上和声功能的进行,其中大量使用的半音阶进行,和弦外音的使用,意外进行等,使音乐连接严丝合缝,水到渠成,很是严谨。这正是肖邦在传统和声上所作出的突破。在和声素材选择的方面,和声进行发展的方面,都以音乐内容的表现为根本,使得音乐不光考虑到和声的纵向结构,更多的是横向音乐的发展。所以肖邦擅长使用线性声部进行,是在熟练应用的模仿技法上,将复调将复调创作手法巧妙的镶嵌到主调的和声进行中。

浪漫主义时期半音化体系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它的出现标志着和声功能主要以旋律线条为前提和基础,积极作用于情绪化的发展。如图1,半音化线条充斥着每一个声部,不光在旋律声部中,而且低声部和内声部都体现着半音化线条的使用,音乐再次以达到高潮。音调和织体内部均作出了一些改变,织体的紧密性加强,节奏的密度性加大,主题在此刻呈现出模仿,模进的态势。半音化线条在各个声部层都体现着音乐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图1

肖邦的作品顾名思义都是主调音乐,其创作手法都是以主调写作为根本,在融入复调因素,将丰富生动的和声语言侵入到了以线性为主的旋律思维当中,当各种和弦有组织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条平滑的声部线条时,半音化写作在此时更能注入到人们的内心。当然,声部在具有其独立的调性思维和和弦具有其一定的功能性特点,在横竖交织的音乐形态下,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创作特点,在作用于音乐和情感的表达上,得以充分体现出和声语汇的更丰富,情感需求得更丰富。

二、变和弦

肖邦在和声语汇的扩展中还有更为凸显的色彩性和声——变和弦,变和弦主要是把和弦中的全音改变为半音,使之印象尖锐化,加剧音乐的矛盾性,但是前提为不改变和弦的功能性,不改变调性的条件下。在肖邦常用的变和弦里,主要包括属功能性变和弦,重属功能性变和弦,那波利和弦。那波利和弦是调式中的将二级和弦,它的降二级音和降六级音并没有改变和弦的功能和调性,但其本身却成为了色彩性和声。

三、意外进行

肖邦对传统和声创作技法的突破,已经到达了很娴熟的程度,无论在音乐的发展,音乐织体的写作,还是应用和声的转调技术,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这首叙事曲肖邦应用了很多如同主音和弦的转调,属七导七等和弦的转调,意外进行等多种转调手法。意外进行是不协和和弦没有按照传统创作技法解决,而是之后连接到了另外一个不稳定的和弦。在肖邦的这一创作手法上,不协和和弦持续不解决,音响上在一个不稳定和弦进行到另外一个不稳定和弦。在传统和弦的基础上,又另辟新径,为音乐的发展着重又涂抹上了一件彩色的披风。

图2

在肖邦的作品中,集中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创作手法。极具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同时也体现了肖邦和声创作色彩,独特的和声创作理念,即传承了传统和声的写作手法,又丰富了和声的写作字典,从织体结构,和声旋律,调性的随时转换等等,肖邦所扩展的创作技法,足以让后世之人学习、模仿、研究、发展。■

[1] 勃·阿拉波夫.音乐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9.

[2] 雷吉娜·斯门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北京:中国义联出版社,2003.

[3] 式错.和声艺术发展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叙事曲半音调性
浅谈半音键竖琴在竖琴启蒙教学与普及推广中的重要地位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肖邦叙事曲创作的文学特点研究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界定·分析·理解
——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
蜗牛
昆曲曲学小讲堂之北曲的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