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幸福教育路径探讨

2017-09-27 06:27甘晓涌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幸福教育高校大学生

甘晓涌

摘要:教育是一种能够使受教者和施教者激活自我意识,不断自我完善与成长的方法,但是人们往往只关注到了受教者的完善与发展,却忽略了教育者的幸福与成长。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幸福感水平均不容乐观。本文结合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观点,探讨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幸福教育有效性的路径。

关键词:幸福教育;积极心理;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面临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幸福的感受力较低。而由于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对教学质量、教学手段创新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也使得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据中国人力资源网调查报告显示,从总体上看我国工作者的幸福感水平偏低,被调查者中仅9.79%的工作者认为工作很幸福,其中大多数人在工作时体验到焦虑、抑郁、愤怒、痛苦等等的消极情绪较多。十八大发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教育的起点是生命,而教育的最高点则是人的幸福。教育的幸福不仅包括受教者的幸福,也要考虑到施教者的幸福。如果教育者本身就无法体会教育的幸福,那么学生也无法接收到幸福的教育,更无法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因此教育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幸福。诺丁斯说:“幸福与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幸福应当成为教育的目的,而好的教育必然增进个人与公共幸福。”无论教育过程中教育个体为人处事还是学习各种知识,促进个体的人生发展与成长、成熟等,其目的都在于实现人的幸福。而幸福的教育一定是关注与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双方的幸福,教师与学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学习、共同体会、共同成长,才是真正幸福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高校进行幸福教育的改革,要从师生双方的需求上出发,探究师与生关注的幸福话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与教学,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最终使他们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大学生课后实践

目前社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和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但是许多高校面对社会的需求,尚未作出太多的教学转变,延续以往的灌输式学习的方式。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学习产生倦怠;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对于这种机械式的重复教学也会日渐疲惫。针对这种由教学体系产生的学习倦怠,高校教师可以采取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来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通过创造复现、还原实际情境,让学生亲身體验、参与教学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形成学习自主性,对学习产生积极认知。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改变了以往教师与学生的授与受的关系,变成了你和我平等的关系。这种互动、平等的关系能够使教师与学生轻松的体会到教学的愉快过程。

此外,除了课上的互动学习,高校应当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课后的实践活动应当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不易毫无针对性的大量开展。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技能与社会需求接轨,真正做到能学会用。

二、构建和谐互动的校园学育文化,提高师生的教学幸福指数

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与素质拓展训练等心理健康维护活动,使大学生保持积极、正确的心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将个别咨询与团体治疗相结合,使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同时,要加强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开展教师幸福教育与培训,让教师与学生共同体会到被关注的幸福。

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对自我的认同度与职业幸福感。因此,除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要注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养成。要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人文讲座、感恩教育等等,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使校园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的气息。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大学生与教师才能够体会到幸福。

三、维护校园学术自由,提高师生自我认可和价值实现形式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校应当鼓励、支持教师与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这不仅能够使教师找到自我实现的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高校应不断挖掘、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高校应当尽力发掘自己学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经常与老师、学生沟通,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沟通平台。提倡学术、研究自由,接纳各种不同的文化、科学技术,支持教师和学生进行各类型的创作,倡导思想自由,形成校园文化多元化的盛况。

总之,积极、健康、真正的教育,可以让施教者与受教者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不断完善自我;可以让学生与教师确定自己人生的道路,发展的方向;可以让他们享受自我成长、知识丰腴的过程。然而,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制约,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幸福教育。并且那些被公认为是幸福的人,并没有认为他们的幸福得益于学校中的教育。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严重异化与偏离教育本真的价值轨道,存在着大量背离幸福的教育现象。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认为教育最终要将幸福给予教师和学生,就必须致力于帮助学生与教师实现共同发展,激发他们的潜能,并使其自由发挥成与完善。现如今的的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人才,有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教育要与时代,与社会需求相对接,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实施教育公平,不断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创新化,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幸福,才能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志敏.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关注幸福教育[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0(03).

[2]崔霞,刘毓航.塑造和谐校园文化实践幸福校园路向[J].吉林教育.2008(31).

[3]张懿,孟庆瑶.大学生幸福教育刍议[J].北京教育(德育).2008(02).

[4]唐晓育,赵艳.幸福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J].经济研究导刊.2009(01)

[5]吴冬梅.大学生幸福教育工作新探[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endprint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幸福教育高校大学生
积极心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幸福教育课程:儿童个性发展特需
弱化权势,和谐共生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如何创造幸福的教育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促进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